叙述,请给描写留下“缓步徐行”的空间
2018-01-03朱信宇
朱信宇
记叙文最主要的手法是叙述,但描写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事,它是叙述的完美“搭档”。但要想让描写起到良好的效果,就要学习影视作品“慢镜头”的技巧,让描写“缓步徐行”,而不是蜻蜓点水式的倏忽而逝。就如同歌手庞龙《两只蝴蝶》中的歌词:“亲爱的,你慢慢飞。”慢慢飞的蝴蝶,才能让我们看清翅膀震动的震撼、五彩斑斓的花纹以及曼妙多姿的飞翔姿势。看过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吧?只有让子弹慢下来,才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我想,叙述的时候,让描写慢下来,就可以起到同样的效果,虽然不能是视觉的震撼,但可以是内心的共鸣。因此,愚以为:叙述,不妨给描写留一点“缓步徐行”的空间。
一、场景描写要凸显我的视界
利用景物或者场面描写,一是可以给读者思考咀嚼的时间,改变了读者阅读的节奏。二是可以让场景描写与故事情节互为映衬,以环境描写代替人物内心的活动、暗示故事的发展、寄寓故事主题。而所放的位置不同,起到的效果也不同,但要注意衔接自然,更要注意与众不同,能够通过自己的细致观察写出我视界中的场景,才能惊艳读者。
笔者在教学中,无论是在进行课文讲解的时候,还是在进行文学类文本讲解的时候,只要发现非常好的例子,就会让学生注意品评、摘抄、记诵。比如在教学史铁生《我与地坛》的时候,文中有这样一句:“摇着轮椅在园中慢慢走,又是雾罩的清晨,又是骄阳高悬的白昼……在老柏树旁停下,在草地上在颓墙边停下,又是处处虫鸣的午后,又是鸟儿归巢的傍晚……”可以让学生抄下来。这种方法是打基础,作文不可能照抄别人的句子,但得让学生从诵读品味中感受到这种方法的妙处,才能促进学生模仿运用的动力。
在教学中,我不断利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运用景物描写改善写作的语言环境,最常用的就是作文比对激励法。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对于优秀的穿插写景的句子利用课件进行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欣赏、讨论,对于一些景物描写不好的也精选出几句,注意选择不同类型的句子,让学生品评哪些地方还有缺陷,应该如何修改。比如,有一位学生在表现自己的心情变化的时候写了自己家阳台上的一棵茶花树,他是这样写的:“回到家,踱步到了阳台上,阳台上的茶花树竟然开了八九朵了,红彤彤的,娇艳欲滴,就连这株茶花树都不放弃展现自己的顽强,我经受的这点挫折算什么?”显然,这句太随大流,没有展现出自己视界中的茶花树,没有独到性。
我提前让这位学生拍了几张阳台上的茶花树照片,用多媒体展示出来,然后让全班同学观察、讨论、修改、展示,经过筛选,有一个小组推荐的这句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漫不经心地溜达到了阳台,虽然冬天已经过去,但乍暖还寒,一团火红惊艳了整个阳台的春天,虽名曰为“树”,可根未植于本该属于它的大地,只囚禁于一方陶瓷盆中;叶也未能与白云相触,只压制于钢筋水泥的屋檐下。但那种似火苗一般的红,一朵一朵又一朵,在这春寒料峭的季节里,温暖了整个世界,不得不让我感受到它顽强的精神了……”这种描写慢慢展开,缓步徐行,突出了“我”視界中的独特性,让读者读来如临其境,与作者的情感不知不觉就融为一体了。
二、人物刻画要展现他(她)的独特
人物刻画,是记叙文最常见的手法,也是大多数同学都会运用的手法,但是,会用不代表能够用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新意,人云亦云,不能展现出被刻画人物的独特性。到了
高中,学生最主要的就是要有自己的观察与独特的思考,不能如初中甚至小学一样,写儿童就是“调皮”“红红的脸蛋像苹果”“可爱”……写老师就是“和蔼可亲”“慈祥”“威严”……这种同质化的人物描写,让读者生厌,不但不能为文章增色,还拉低了文章的“颜值”,岂不悲哀?
在记叙文写作中,笔者重点训练学生对于人物独特性的刻画,要注重观察,共性的特点少写甚至不写,对于独特性的东西要能够慢慢写,放大镜头,精雕细琢,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有位学生写一位修理自行车的爱心爷爷:“我第一次发现这个世界竟然还有如此丑陋之人,身高也只有一米二左右,佝偻着身子,时刻保持着要弯腰捡拾地上东西的姿势,远看就像一个‘n的造型,黝黑的皮肤绝对不输黑人,头发都集中在后脑勺,前半部分没有一根头发,露出的头皮锃光瓦亮,让我想到了清朝的发型,鼻梁是绝对没有的,衬托他的鼻头更为狰狞放肆了,不知道为啥,我突然想起了武大郎,不,应该是卡西莫多……”写爱心爷爷竟然把他刻画得如此丑陋,这就与众不同了,甚至有些另类了,但作者以丑陋的外表与火热的内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又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一下子就把这篇文章的层次提高了很多。描写镜头的慢慢释放,给了读者充分欣赏的时间,也给文章增添了加分的筹码。
总之,记叙文不要一味地叙述,要给描写留一些空间,让其“缓步徐行”,让精彩的描写改善作文的生态,吸引阅读者驻足凝视、聆听作者的心语,才能沿着作者的笔触 “慢慢走,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