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民俗文化校本教材设计探索
2018-01-03代兴雅
代兴雅
地方民俗文化囊括了一个地区民间流传的各种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拓展和延伸,把地方民俗文化融合于语文教学,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悟身边民俗文化,增强地方文化自信,提高语文综合素养。为了让地方民俗文化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我们对张掖地方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结合学生实际编制了校本教材,这是对地方民俗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民俗教学进行的大胆探索和尝试。下面笔者介绍一下这本校本教材。
一、校本教材体例设计
张掖人文历史悠久,地方民俗丰富多彩。我们对本地民俗进行了适当取舍,选取了最具代表性、最实用、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选择了节庆习俗、人生礼俗、生产习俗、生活习俗、社交礼仪、信仰禁忌、百业百工和地方小调八个专题进行探究。
課本是按照以下几个板块来设置的:导读、阅读文本、思考练习、相关链接。每个板块都有一个提纲挈领的导读,让学生对本专题介绍的内容进行总体了解和感知;接着对本专题讨论的地方民俗进行详细介绍,让学生有全面深入的把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针对性很强的思考与练习题,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思;“相关链接”则是选取了本地部分民俗专家的研究成果。
二、以“节庆习俗”板块为例
1.导读
设计内容为:张掖的传统节日历经千百年变迁演进,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有的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有的祭祀先人、感恩自然,有的寄托美好希望、希冀神灵保佑,而更多的则是与季节、农事有关。这些传统节俗,无不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变迁痕迹和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2.阅读文本
我们选取了春节、元宵节、补天节、二月二、三月三、惊蛰、清明节、端阳节、六月六、乞巧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等传统节日。如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中,我们重点介绍了贴对联、请先人、吃团圆饭、守夜、发压岁钱、拜年、放爆竹、禁忌与俗信等习俗;“元宵节”中重点介绍了观灯、灯谜、黄河九曲灯、烧秦桧等习俗;“端午节”中重点介绍了吃凉糕、拴狗绳子、穿肚兜兜、做香荷包等习俗。
以端午节习俗——“拴狗绳”为例。内容为:自古以来,在张掖民间有就过端午拴狗绳的民俗。狗绳是用五色线加入些许狗毛搓成的彩色细绳,端午到来时,把这五色线绳拴在小孩子脖子、手腕、脚腕处,一来辟邪,二来装饰。待到六月六日那天,解下五彩绳扔进流动的活水,俗称“放狗绳子”。如今这狗绳子形式和花样有很大改进,加入了各色彩珠,搓绳的花样和系绳的方式也多种多样。过去,这五色线狗绳子还寓意着美好爱情相盼相连,每年到这一天,青年男女互赠以示爱情的甜蜜与长久。
以腊八节习俗——“崇水”为例。内容为:自古以来,张掖人就有崇水的习俗。“崇水”顾名思义就是崇尚水神。水是农人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每年时至腊月,农人总是从村庄附近的河沟里凿取冻实的冰块,用牛车或“三马子”(电动三轮车的俗称)拉到自家田地里,摆出一定的造型,祭祀神灵。还有的农人将冰块供奉在自家牛羊圈、粮仓等处,祈求来年一切顺遂、收获满满。还有的人家在腊八前一晚上将装满清水的盆子放置在自家庭院中,待次日结冰后通过查验呈现的花纹形态、走势和薄厚来预测来年的丰歉。
3.思考练习
设计内容为:①通过阅读学习,你对张掖民间传统节日的习俗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和收获?②如今,传统节日的习俗面临传承危机,以张掖为例,有些习俗已被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慢慢遗忘。你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进行“拯救”?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对外交往的日益密切,人们越来越关注“洋节”。你认为如何处理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的关系?
4.相关链接
在本章中,选取介绍张掖过春节最热闹的习俗——闹社火的专题文章《欢天喜地闹社火》。该文章对社火的演进、种类、形式、寓意等进行了全面阐述,是对春节民俗的有益补充。节选其中精彩段落,以飨读者:
秧羔子是社火最精彩的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集鼓点节奏、跑跳相间、动作语言为一体的集体演出项目。一般有四个鼓子匠、四个花丫头、四个棒槌和两个蛮婆子组成。鼓子匠身挎腰鼓,头戴一顶白色弯弯尖顶的毡帽,左手拿鼓,右手执棒,行进时分别从左腿和右腿下敲击,他们也是整个队伍表演花式的引领者;花丫头多是男扮女装,是古代村姑的打扮,手持小锣,左右来回敲击,小步快行,载歌载舞,优美多姿;棒槌是古代武士装扮,大花脸,左右手各执一木质棒槌,左右来回挥动……在舞蹈间歇,还会出现一个既善言辞又灵活多变的领舞者,由他插入一段“杂话”,俗称“卖膏药”,故又称“膏药匠”。在结束一段表演后,这“膏药匠”还会针对不同场合念唱一段颂词,祝愿人丁兴旺、财源广进。
行文至此,笔者联想起几年前在一次高考学术研讨会上,一位来自教学一线的语文特级教师发出的“语文教学亟待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呼吁,这也许正是笔者萌生编写以地方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校本教材的原因之一。若此校本教材的问世能激发学生探究民俗文化的兴趣,我们将会感到无比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