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在新课程语文中的运用
2018-01-03王毅
王毅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提高写作水平与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纵观近年的中考、高考命题来看,阅读试题所占分值越来越大,而最容易失分的也是阅读试题。因此,拓展和扩大学生的课内外阅读视野和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写作水平,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之关键。
比较阅读,就是在阅读文艺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通过比较,进行求同思维或求异思维的阅读。作品在比较中阅读,更能帮助学生读懂文章的深刻意蕴,更能挖掘教材的丰富内涵。那么,比较阅读在新课程语文中如何运用呢?
一、品词析句比较
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质量,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难点部分的字词句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品味文章的韵味情致,掌握文章的语气格调,揣摩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增、删、换、改等多种方法充分感受课文用词的准确,造句的生动,感情的真切等,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理解作者表达的准确性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言的感受和阅读分析能力。
1.字词训练的比较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方法不仅是机械地解释字义,记诵文句,研究文法修辞的法则,最要紧的还是多比较、多归纳。”课堂上品词析句,便于触动学生阅读的灵性,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如多数学生甚至教师,把“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中的“生”容易误写成“深”。因此,在教学杜牧的七言绝句《山行》时,把“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中的“生”字换成“深”字,让学生比较、讨论,哪个词用得好?经讨论,他们的意见是“生”字用得好,因为“生”字具有动态感,给人为高远、缥缈的感觉。由于比较、强化,印象深刻,在这之后,再也没有人写错字了。
2.语句训练的比较
例如:鲁迅的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课后第五题的句子的比较训练,要求对比每组语句的不同说法,指出课文中的说法好在哪儿。“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原句)“他造塔的时候没有想到塔是要倒的。”(改句)课文中的原句用了反问句,突出了对法海的嘲讽,而改句用的是陈述句,语势平缓,语气平淡,表现不出作者对法海行为的厌恶之情。语句的比较训练对学生精研重要文句是有所启发的。这样的比较阅读,既扩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又使学生通过比较训练,培养了学生总结、归纳的思维能力。
二、同题作品的比较
在阅读过程中,将同一题材甚至同一题目的文章的选材、立意、语言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异同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和评价能力,达到阅读教学预期的目的。
如同样是表现父爱的题材,朱自清的《背影》表现了中国父亲在特定情景下对儿子悉心照顾的老牛舐犊的情感,而美国作者威廉·亨德利克斯的《我的报童梦》中的父亲却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实践能力。由于两个国家的传统、观念不同,父爱的表达方式也完全不同。
再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描写雪景的,但是,前者写“雪”,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宏,后者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前者始终赞美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娇,感情乐观豪迈,后者所写的雪景,固然也有“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但更多的则是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惨淡,抒发了作者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如果没有比较,学生就不能加深对两首诗词的意境的理解,只能停留在对雪景的肤浅认识上。显然比较阅读法在学习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它的运用起到了其他教学法起不到的独特效果。
三、同一作家不同时期作品的比较
由于一个作家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家庭文化环境以及成长的历程和阅历不同,因此,作家作品的风格特色和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如南宋女词人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
在教学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和《武陵春》时通过赏析比较来理解李词的风格和特点。前者抒寫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后者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写的一首词。当时国破家亡,夫伤物散,她也流离失所,无依无靠,所以,词情及其悲苦凄惨。高尔基说过:“真正的诗,永远是心底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通过比较阅读教学,使学生更全面掌握了李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比较阅读的形式和方法还很多,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力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质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祁连中学(3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