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之美赏析
2018-01-03蔡正焕
蔡正焕
《社戏》是鲁迅先生1922年用第一人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这篇小说发表于同年12月《小说月刊》第13卷12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以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依据,用第一人称写“我”20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京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乡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的部分。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朋友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好品德,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念。他的作品中有许多同情农民、歌颂农民的篇章,《社戏》就是这类作品中的名篇。《社戏》的著名与作者在写作上的高明之处是分不开的。
一曲《社戏》,一段经历,一幅画卷。作品在悠悠道来的深情叙述之中,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赞美了他们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展现了自由天地中的人性之美;描绘了江南特有的水乡风光之美。
一、故事的画面美
《社戏》一文共分四部分,其中第三部分的“看戏”一节中,有三个画面特别美: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作者调动起视觉、触觉、听觉、嗅觉描写江南水乡清新秀美的景色,并融进自己的感情,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这些景物描写很好地提供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对烘托人物形象、抒发感情,起了重要作用。如写看戏途中的夜景,描声绘色,行动明快。水网纵横,叉港交通;孩子们的谈笑声,潺潺的流水声,宛转悦耳的笛声;碧绿的豆麦田地,朦胧的月色,淡淡的连山,星点的渔火;还有那豆麦水草的清香。多么美丽的情境!多么美丽的画面!这些描绘有声有色,有香有味,有静有动,一幅动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特别是“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一句,采用了比喻手法写连山,状开摹色,把夜里的山景生动地凸显出来,且以动写静,突出了行船速度之快;写航船,以景动衬船行,神韵飞动,使人如临其境。这些美景的描写,烘托出“我”去看戏的兴奋急切的心情,表现了“我”对江南农村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二、人物的形象美
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桂生等。这些小伙伴聪明活泼,胆大心细,友爱热情。“我”看不成戏,“他们都叹息而且表同情”;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看戏时桂生殷切地为“我”买豆浆舀水;回家的路上阿发以“我们的大得多”为由,建议去“偷”自家的豆。这些都是他们无私品质的突出表现。
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好像小伙伴的小领袖一般,他的性格表现得也最为突出: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头,“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他敢于负责,当老旦唱个没完没了,大家都已经厌倦但又不好说回去的时候,又是他提议回家;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又表现了他善于为他人着想的好品质。
文章还刻画了淳朴乡民的形象,以六一公公为代表。六一公公对于孩子们偷他的豆,只是责备“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听说摘豆是为了请客,马上说“这是应该的”,他并不是吝啬的人;后来他又亲自送豆,表现了他热情好客的性格。“我”夸了他一句,“竟非常感激起来”,体现了他的老实厚道的农民本色。至于他夸“我”“读过书”“将来一定要中状元”之类的话(就像今日夸某个孩子聪明,将来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一样),只不过是当时的时尚风气而已,有人据此批评六一公公受封建礼教影响,就有些偏颇了。
三、文章的结构美
《社戏》一文结构紧凑,详略得当,情节曲折动人,行文酣畅淋漓。作者浓墨重彩地铺写看社戏,包括看戏前的波折、去看戏途中、看戏的过程和看戏后归航,令人讀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深受感染。而对于得以看戏的机缘、看戏后的余波,作者则简略带过,用笔非常高明。详略之间,又并非证单化地截然分开。详写中间也夹杂着略写,母亲深夜候船一节,略写也绝不是都笼统的交代,比如,钓虾的乡间生活就写得充满情趣。总之,这篇小说用笔浓淡疏密相间,很值得我们揣摩。
四、文章的意境美
《社戏》蕴含了意境的美学特点,《社戏》 的意境之美,美在诗情画意的故乡风景、纯真善良的童心童趣;还美在行文的流畅、文字的纯厚感人。无论从结构还是叙述,《社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温馨自然 的意境之美,鲁迅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故乡的美景相契合,使作者之“心”和客观之“美”达到真善美的意境。
鲁迅先生的《社戏》还有很多成功之处,比如,绘声绘色的景物描写,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社戏》的叙述之真、风景之美、人物之善都勾画出了美丽的精神家园,让我们的灵魂有个栖息之所。
作者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第三中学(7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