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让文言文课堂“活”起来
2018-01-03潘德军
潘德军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行,教师对于自主探究法越来越重视,在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摆脱传统的串讲式教学方法,采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改变文言文课堂沉闷的状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可以让学生围绕难解词句各抒己见,提出疑问并尝试探究解决;还可以让他们在辨析比较中探究文章的结构;更可以让学生联系时代,感受文言文的内涵。
一、各抒己见,讨论字句
北宋学者张载提出“学则须疑”的观点,认为在没有疑问的地方发现问题,这才是进步,南宋学者朱熹又在他的观点上有所递进,提出在“节节有疑”、“渐渐有疑”的过程中大胆质疑,最后才能融会贯通。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例如可以让学生探讨文言文中的疑难词句,提高语文素养。
例如在学习《陈涉世家》的时候,有学生在诵读课文的时候将“扶苏以数谏故”的“数”的读音读错了,教师并没有直接纠正学生的错误,而是利用这个课堂生成的机会,让学生尝试找出文章中所有的“数”字,并分析它们的读音和解释分别是什么。学生很快就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他们找出了文章中带“数”的句子,并在字典中发现“数”有四个不同的读音。首先是“shu4”,表示数量、数字;其次是“shu3”,是动词,表示计算、比较起来突出、责备、谈论等意思;然后是副词,表示屡次,读音为“shuo4”;最后是“cu4”,这个读音不太常见,表示“细密”。“扶苏以数谏故”表示辩解多次,是副词,由此可知其读音为“shuo4”。这段文字是陈胜分析秦朝局势时所说的话语,陈胜虽然是普通百姓,但是却依然关心国家大事,知道扶苏数次劝谏无果的事情,而且还准确地判断了秦朝的现状,当机立断决定要起义。由此可见陈胜胸怀大志,对时事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果断的决策力,因此才能成就大事。通过分析字词,学生不仅了解了“数”的读音,更对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有了深入了解。
在各抒己见探讨词句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了难解词句的意思,更能从中感受到文章的主旨,对文言文作用有更深刻的了解。
二、辨析比较,把握结构
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合作学习贯穿学习的始终,在分析文言文结构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辨析彼此不同的看法,在比较中解决问题,把握文章的结构。
在教学《曹刿论战》的时候,有学生提出疑问:“作者为何不详细描写战争的过程呢,而要抓住论战来描写?这样写岂不是放弃了主要内容,写了次要的内容,这样的文章结构是否不完整呢?”教师让学生尝试分析文本的结构,了解文章是否剪裁得当,谋篇立意是否合理。学生在充分讨论后提出了和前一个学生不同的观点,认为《曹刿论战》的结构有着十分独特的地方。这段文字将曹刿作为主要线索来展开情节,结构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分别是战前询问、战时助阵、战后讨论这三个部分。作者没有详细写战争的场景,是因为这并非作者想要重点描写的内容,作者创作此段文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赞颂曹刿的谋略,体现其战术思想,因此才会将重点放在“论战”方面,而对具体的战斗场景一笔带过。在细致分析之后,学生不仅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而且还了解了作者独具匠心的创作风格。
不少初中生都觉得文言文结构比较难以掌握,在分析结构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些不同的观点,在小组合作、分析比较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相互质疑、相互补充,从而活跃思维,这能让他们得到启发,更好地分析文本。
三、联系时代,感悟内涵
不少文言文作品创作的年代距离初中生较远,这让他们产生疏离感,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联系作者创作文本的时代背景,然后围绕当时的时代特点进行探究讨论,这能让他们更好地感受文本的内涵。
在教学《桃花源记》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探究作者创作此文的真正意图。在分析中学生发现,陶渊明出身寒微,不能适应污浊的官场,而他所生活的晋朝正是门阀士族昌盛的阶段,当时的贵族阶级在政治经济上享有各种特权,而陶家已经没落,所以他无法进入上层社会,因此也无法实现建功立业的想法。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退回到乡村田园,并创作了《桃花源记》一文展现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由于当时社会腐败现象十分严重,所以陶渊明在内心中便对小国寡民的社会感到更加向往,而《桃花源记》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社会现状。由于了解了晋朝的社会背景和陶渊明的生活情况,所以学生对于作者创作《桃花源记》的目的有所了解。因为陶渊明作为封建士大夫阶層的一员有着时代局限性,内心中有消极避世的情感,因此他不会奋起反抗,只能写下这样寄托无为而治思想的文章。
在组织初中语文文言文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先产生个人思考,然后再提出问题,要注重问题的质量,尽量提出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避免为提问而提问的情况。在具体探究的过程中,则要让学生始终围绕文本展开探究,不要脱离文本,拒绝惰性思维,这样才能有所收获。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225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