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应用情感教学的路径
2018-01-03洪庚林
洪庚林
初中生正是情感发展的细腻期,语文版初中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素材,它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运用情感教学法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语文课堂更加灵性和睿智。教师如何把握学生的情感特点,以情促学,从而让学生有效把握教材的情感,使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教材,并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运用情感品读,释放情感教学魅力
对于大部分语文教师来说,朗读虽是学生理解语文的重要通道,但不少教师只有看到教学目标规定需要朗读的段落,才会让学生朗读,不能否定录音有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感情饱满、自然流利等优势,但它不具备教师范读的亲和力和示范性,学生的情感是细腻,教师融入其中的激情朗读对于学生理解作品有着重要的作用,录音只是辅助手段。想更好地构建语文情感教学课堂,教师要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通过让学生重点朗读某个段落或某一句话,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最终深层次地体会文本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如在学习《背影》时,“父亲为儿子买橘子的画面”是学生理解“父亲”形象的重要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借品读去理解作者语言的细腻,通过细节和动作描写去体会“我”的情感,感受作者的父亲年迈和身体不便且还要去给儿子买橘子的不易,进而感受浓浓的父爱。同时,为了让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融入情感,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设置问题,如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并思考作者写作意图,或者运用自己的语言对文中的故事情节进行概括。问题有助于培养并发散学生的思维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朗读的深入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在朗读感悟交流时,教师要抓住文本的情感基调,结合学生的感悟进行课堂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碰撞,进而体会作者在细节描写的独特之处,体会背影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那份爱是深沉的。
二、构建体验情境,释放情感教学魅力
诗歌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瑰宝,它以爱国爱民的情怀、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浩然长存的民族气魄以及天下为公的道德胸襟融入了中华血脉中,已成为发展、凝聚、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初中语文版教材中收录的诗歌情感丰富,以独特的语言组织形式表现了各个时代的人文气息,由于古典诗歌所描述的年代比较久远,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心理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情境教学是建构主义教育学中的核心思想,即认为人作为建构过程主体应借助自己已具备的认知结构去主动构建知识,从而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情境创设对开展情感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可在条件允许的教学环境下运用如视频、音乐、图片等现代化手段提高教育效果。
如在讲解陶渊明之《归园田居》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幽静的田园图片,借轻松的生活氛围和恬淡的山水风光入景移情,使学生对田园风光产生喜爱之情。为了激活学生的情感,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并以此细细感悟这首诗歌中所要表达的人格情操和生活理想。又如在学习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时,教师可以先给孩子大致讲解诗歌的含义,之后再用通俗的语言描述诗歌情境,最后让孩子自己描述,以此感悟詩词意境美。
三、搭建情感平台,释放情感教学魅力
生活处处皆学问,学生应努力寻找教材和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尽可能在生活中挖掘学习教材。不少经典作品源自对生活的感悟,作者以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将生活场景描写下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和结构的精巧。同时,在生活感悟中,作者的情感以语言呈现,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身心的快乐或悲伤。在构建情感教学课堂时,教师要搭建语言实践平台,使学生能够在语言交流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学会情感表达的精巧,并在想象中升华对课文的理解。
如教师在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短短二十多个字描绘了作者对秋天的思念,也刻画了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情。教师可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一个人在萧瑟的秋天的场景,思念远在家乡的父母,感悟作品艺术构思,在想象中创造全新的意境,丰富诗中展示的内容。诗歌的语言简而意丰,高度凝练着作者的内心情感和想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并在情境的渲染下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以此引导学生在诗歌鉴赏中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美,并让学生根据课文进行语言表达,通过语言表达还原生活画面,感受作者内心苦闷的情感,并在表达中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最终实现从感性认识跨越到理性认识。
总之,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情感素材对于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想借情感激活语文课堂,需要教师把握情感教学法的特点,积极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素材,使学生内心细腻的情感得到有效触动,从而既丰富了学生情感世界,又获得了语言能力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安市英都中学(36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