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智”与“仁”中寻求突破

2018-01-03朱伟明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7年8期
关键词:古诗诗歌智慧

朱伟明

在初中阶段,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令不少师生心生烦恼。究其原因,一是学生的诗歌学习素养参差不齐,二是语文教师对诗歌教学缺少妙招。对于这种解释,不少教师难以接受,认為诗歌有其自身特殊的体裁特点,难以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更多地将责任推到学生身上,认为“苗子”不好,难以将其培育成参天大树。实际上,这是典型的“撂担子”行为,其背后的实质就是教师缺乏教学智慧。

在《孙子兵法》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将者,智、信、仁、勇、严也。”为将之道,要有智慧,要守信,要仁爱,要果敢,要严格。比之教师,笔者觉得尤其要借鉴其中的“智”与“仁”两方面。下面,笔者就以初中古诗教学为例,谈一谈如何借助“智”与“仁”开展智慧性诗歌教学,提升教学效益。

一、以智为先,让智慧之光闪耀全程

教学是一门科学,是关乎教与学方方面面的智慧工程。但可惜的是,在常态化教学中,不少教师不是将教科书及其教学参考书的内容“传”给学生,就是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生硬地展示给学生。其实,这些都是典型的只关乎自己的教学,或者说只是开展了割裂教与学有机关联的“教”,忽视了课堂学习另一个主体学生的“学”。这样的教学注定是无效的,因为这里欠缺最起码的教学智慧——心中要有鲜活的富有个性的学生生命体。

为此,我们期盼让智慧之光闪耀教学全程。首先,在教学设计环节,必须整体把握学生及其学习实际。例如,对于初中生的身心特点有整体认知,对于本班学生的整体以及个体的人格特点有清晰的感知。因而,要顺应学生的实际个性品质,开展合乎其身心规律的教学。在此之后,教师更须要开展学情“侦查”,要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学情检测等方式,准确把握学生在某个知识单元或某个点方面的现有基础。例如,对于初中古诗鉴赏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之前先提供一个整体性的鉴赏尝试。之后,教师须要结合学生的鉴赏呈现,进行合目的性的鉴赏评估。这里讲的“合目的性”,是新课开始之前的教学目标设置而言的。教师以学生的基础,查找薄弱环节,例如是否对意境认知不清和解读有误,是否对诗中所写之景用意把握不清等。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环节,教师必须带足“智慧”能量,适时调适课堂教学的流程、重难点等。例如,在执教《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之时,笔者发现学生对苏大学士情感的跨越难以跟进,因为在这首词之中,词人在古与今、人间与天上、实际与虚幻之间不断地切换,似乎很有魔幻色彩。在这种新学习生态情境下,教师必须作出变化回应。于是,笔者跟进了豪放诗派知识的介绍,补充了诗歌与想象的关联性知识。再次,在教学总结阶段,要存有较大的智慧。按以往意义上的总结,大多由教师“独断式”地完成。实际上,这存有相当大的危险。因为教师对教有发言权,但没有对学的发言权。于是,智慧的教师总会让学生畅谈各自的学习心得乃至学习困惑,而这恰恰是后继教学的前奏和基础,是教学效益提升的必要保障。

二、以仁为继,让关爱之心陪伴始终

《孙子兵法》对为将之道的阐释,也十分精彩地推介了“仁”。对于“仁”的定性,很多人就简单地理解为仁爱。而杜牧的注解却是别开生面,他认为“仁”的核心是“爱人悯物”和“率先勤奋”。其实,这样的注解对于教师之道很有启发意义。

一是表现在爱人方面。教师要爱自己,要让自己不断在教学钻研之中爱上这个特殊的职业,并进而在职业的成长中收获个人素养的提升,获得职业、生活和人生的丰足感。例如,在对古诗的精细、深度研读中,获得人文思想的多元、立体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爱学生,要将其爱表现在对其成长的关注之中。例如,对学生古诗学习的关爱,教师要真正地放在心上,要搞系统化的真研究。教师可以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将古诗鉴赏作为一个整体项目进行研究;之后,将意境、艺术技巧、思想情感等鉴赏作为分项目,根据年级特点分项推进研究和实践。

二是表现在悯物方面。在这方面,教师不可能像将领一样呵护百姓的庄稼、财物等,但也有须要关爱的东西。例如,在古诗教学方面,教师须要引导学生关爱自然,追求人与物的和谐、相融;要引导学生认知古代诗人“移情于物”的思维倾向,以及在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悲天悯人情怀。其实,有了这样的准备,学生对古诗的鉴赏就有了相当好的基础。

三是表现在勤奋方面。为将之道倡导将领要率先垂范,为师之道也相当有必要仿效。首先,教师要在专业素养方面勤奋耕耘。例如,对古诗要有大量的阅读,对中秋主题的诗歌有广泛的涉猎,在给学生的诗歌呈现中,展现给学生一个很好的阅读和学习姿态——由此及彼,由少聚多。其次,教师勤奋地给予学生学习、成长指导。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人,必然会遭遇很多困惑。适时、适度的指导犹如一碗心灵鸡汤,必然会给其人生长途中的可持续成长提供强大的思想和技术层面的支撑。

三、以效为重,让成长之路收获精彩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都在关注和呼吁效益的提升。当然,教学也不例外。在我们收获了来自《孙子兵法》中的“智”与“仁”之后,为人师者就须要将其整合到教学效益的提升之中。

以对古诗中诗人思想情感的把握为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陈述对这个课题的总体认识。之后,教师不可以心急,要学会耐心地等待,等待学生的下一步反应。此时,最忌讳的就是教师直接给出自己的评判,或者提出自己看似权威的见地。其实,如果这样造作,必定违背“智”和“仁”的核心要义。因为这样的行动必然会给予学生生硬、粗暴的打击,他们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继而会在今后放弃自己的进一步求知行动,乃至会在后继的表达中“哑口”。此外,学生会习惯性地等待教师的答案呈现和“施舍”,而不是去自主探究。为此,“智”、“仁”型教师会耐心等待学生的深度思考和呈现。让学生在相互的质疑、争辩、认可、共识之中,不断发现自身力量的强大,继而不断享受人生重要组成部分——学习的幸福感。当然,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也是必要的。例如,在学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多层级认知之后,依然存有不足之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度的提醒,比如提醒学生关注时代背景。即使在这个环节,教师也不太适宜直接给出答案,还须要等待学生在这个提示之后的发现。说白了,让给学生自行发现,让他们有发现的惊喜和深度体验。其实,有了这样不再“僭越”的教学点拨之后,学生在成长之途中将收获一路的精彩。

学生的成长是教学乃至整个教育事业的大事,作为最为重要的助推者,教师要竭尽教学之“智慧”,施行教育之“仁”。有了这样的标准和实践,有效教学必然会成为当下的事实。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侨谊实验中学(214021)

猜你喜欢

古诗诗歌智慧
“拟古诗”之我见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品读古诗
诗歌岛·八面来风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
智慧决定成败
智慧往前冲,统计百分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