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

2018-01-02丁莲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11期
关键词:岗前培训新教师高等学校

丁莲

摘要: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是帮助新教师入职初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的常规途径,对教师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当前培训中日渐凸显的诸多问题进行梳理,从培训目的、时间、内容、形式、考核及校本培训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端正思想认识、利用网络技术、注重实用拓展、突破传统模式、关注学员需求、发挥导向作用等方面着手,针对列举的问题分别提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等学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一、当前新教师岗前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目的趋于功利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第一条即明确指出岗前培训的目的是:为确保新补充到高等学校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很显然,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更好地适应新的岗位,才是培训的根本目的。然而,从现实情况看,“参加岗前培训就是为了取得合格证,为了申请高校教师资格”这样的做法越来越广泛地被新教师认同,培训目的的功利化色彩日渐浓烈,新教师对培训目的的认识日渐扭曲。这种功利性的趋势掩蔽了岗前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本质目标,使培训日益偏离方向,导致培训效果较差,不能对新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应有的助推作用。

(二)培训时间集中固定

目前高校岗前培训一般安排在新学年的第一学期,大多利用周末时间进行集中培训,通识培训部分110学时以上。由于各高校每年的进人计划缩减,许多新教师刚进校就承担较为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培训时缺勤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另一方面,关于教学理论、教学技能和方法等专业性、实践性强的内容,需要较长时间的实践积累和融会贯通,短期集中培训无法达到理想效果。

(三)培训内容固化单一

《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暂行细则》中明确规定:崗前培训内容包括高等教育法规、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和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等四个方面。全国统一的规定使培训组织者有据可依,确保了必学内容的落实,但也容易形成误解:培训内容有这四门即可,不必拓展。以通识培训替代全部培训,造成了培训内容固化单一。在实际组织培训过程中,因理论知识量大、时间有限、人数偏多等因素,集中培训一般只安排通识课的四门规定课程,授课教师也只能围绕书本理论对重点进行讲解,无法联系实际进行延伸和拓展,因此集中讲授内容明显缺乏实践性。加之岗前培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校本培训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了岗位培训内容体系严重缺乏实践性、技能性、校本化,对新教师岗位适应和专业成长帮助有限。

(四)培训形式单调枯燥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新教师的学历层次越来越高,硕士博士毕业生成为接受岗前培训的主体。笔者通过与部分高校新教师进行交流访谈,了解到他们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思维敏捷,理解力强,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他们希望接受对实际应用指向性更强的培训,即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教学,怎样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目前通行的以教材为中心,以集中讲授为主要形式的培训方式,缺少与实际的联系,不能满足学员的实际需求。教学活动本应是师生互动的一种双边活动,但在现行的岗前培训中,教师采用讲授、传递的形式把教育理论和职业要求告诉学员,以期学员能够“遵照执行”,与学员缺少互动交流,不能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五)考核评价流于形式

多年来,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的考核内容只对四门规定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学习作业一般以培训出勤情况作为参照,而基本没有涉及教学实践。出于可操作性的考虑,几乎都是采取闭卷考试,题型也是传统的填空、判断、选择、问答等形式。由于考试以课本内容为主,且与实际教育教学工作结合度不大,学员只须在考前对重点内容进行突击记忆,就基本能够应付考试,轻松取得合格证。这样的考核评价既不能对教与学的状况进行有效评估,也不能对培训组织工作和参培训学员专业成长起正确引导作用。另一方面还导致了学员轻视培训的心理,认为无须认真听讲,无须深入理解,只要想办法记住重点,保证考试合格即可,甚至容易发生考试作弊现象,背离了培训的初衷。

(六)校本培训严重缺失

当前的岗前培训往往着眼于省级高校师培中心统一安排的通识培训,由各集中培训点或高校按照规定完成四门课程的培训。校本培训模块缺少科学的培训方案和周密的组织管理,一般停留在校领导与新教师见面,介绍学校情况,相关职能部门介绍有关政策及时进行,比较程式化,侧重于学校管理,忽视了新教师自身发展需求。对教师树立职业理想,迅速适应高校教师角色,进一步提高教学技能,在新环境找到归属感等方面意义不大,缺乏实效性。

二、新教师岗前培训优化策略

(一)端正思想认识,摒除培训目的功利化

应引导新教师端正思想认识,明确作为一名合格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素质,使其认识自身存在的差距。只有消除“参加岗前培训就是为了取得合格证”这样的功利思想,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努力使自己成为终身学习的践行者,让岗前培训成为自己的主动需求,才能在岗前培训中有所学、有所感、有所得,才能使岗前培训回归其应有的教育性目标,促进新教师角色转换和可持续发展。

(二)利用网络技术,增强学习时空灵活性

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育和学习方式,使得岗前培训网络化成为可能。培训组织部门可以建立培训专题网站,利用QQ、微信等社交平台,开设“学习资源”“小组研修空间”等栏目,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发布学习研修任务,组织线上线下研讨、实践、互动,开展教学研讨、微课竞赛等学习活动。不仅增强了培训时空的灵活性,还丰富了学习内容,促进学员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容易被年轻教师接受。

(三)注重实用拓展,提高学习内容实践性

一是增加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培训组织部门可通过事先调研,了解学员需求,在规定的四门理论课程基础上对培训内容进行拓展。可结合实际增加校史校情教育、角色转换与自我调适辅导、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堂管理、师德教育专题等内容。旨在增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为新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新岗位提供更为全面的理论支持。endprint

二是增加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目前新教师大多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但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师范专业教育,相对科研能力,他们的教学能力亟须提高。因此,在岗前培训中应增设课堂观摩、教学技能训练、课件制作、微课教学等实训环节,给学员更多亲身体验实践的机会,通过教师有的放矢的指导,可有效弥补新教师在教学技能上的不足。

(四)突破传统模式,力求培训形式多样性

教育理论、职业道德、教育法规等知识性内容可采用集中授课的形式,但授课中应多采取情境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通过例举具有代表性的生动案例,把学员拉近到现场,使其深刻体验教学现场的鲜活与复杂。让学员从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中得到启发,拓宽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处理问题的思路,促进教学能力提高。新教师对实际课堂教学缺少切身感受,因此,在教学技能、课件制作、微课教学等实践性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课堂观摩、小组合作、沙龙讨论、微格教学、专家点评、自我反思等形式,通过体验、交流、互动,产生思想碰撞,在现实可感的环境中实践所学理论,提高教学技能。

(五)发挥导向作用,提高考核体系科学性

考核是对培训效果的一种检验,培训组织者通过对考核结果的分析,可以发现培训存在的问题,并在今后加以调整改进,提高培训效能;新教师对考核情况反思,可以查找自身差距,明确努力目标和方向。改进岗前培训现行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其科学性,可从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两方面着手。

从考核内容看,应将教学实践能力纳入考核体系,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既能考查新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又能考查他们对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技能等实践能力提升状况的考核机制。

考核形式可根据考核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通识”部分由于涉及到教师资格证书必修内容,以理论为主,结合平时学习和作业情况,可采取闭卷考试的形式。“校本”部分以实践性技能性为主,可由学校成立专门的考核评价小组,采用公开课展示、课件评比、提交职业生涯规划书等形式,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对新教师岗前培训的实践性模块进行合理评价。“通识”“校本”两方面结合,理论实践各有侧重,科学设置权重,着力构建一种科学合理,对岗前培训工作和新教师成长具有积极引导、促进推动作用的考核体系。

(六)关注学员需求,重視校本培训实效性

岗前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参培新教师理应成为培训的主体。高校新教师一般对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有客观的认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自己需要的培训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培训中,特别是校本培训部分,培训组织部门应充分了解教师需求,尊重教师特点,以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为出发点做好培训工作。

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必须在实践中进行,为弥补集中培训以理论为主的缺陷,在校本培训中,高校可选聘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优秀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结对,实行“导师制”,对其教育教学实践提供全面而有针对性的指导。一是可以通过实践加深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二是通过导师的指导,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三是在实际教育教学实践中加快适应过程,加强与同事沟通交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校本培训中帮助新教师在新的组织环境中尽快建立归属感,有利于他们在履行岗位职责中挖掘自身潜力,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在校史校情介绍时有意识地向其介绍学校发展过程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和事件,借以激发新教师对所服务高校的向往,并且进一步增强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进而促进其职业理想的形成。

编辑/王君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岗前培训新教师高等学校
综合类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优化模式实践
中美初任警察岗前培训比较研究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
严把本科教学关增强青年教师教学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