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个性化教育背景下如何加强高校责任感教育

2018-01-02刘丽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个性化教育弱化新途径

刘丽

内容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大学生责任教育。本文结合文华学院实际,首先探讨了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剖析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并从学生干部、社会实践、空间、立志教育等方面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新方法。

关键词:责任感 弱化 个性化教育 新途径

在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的背景下,责任感教育作为立志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是,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是,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是否强烈,将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当今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大环境下,迫切需要找到新的途径来加强大学生责任感的教育。拥有社会责任感和事业心的人,有夯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开拓进取能力的人才是当代社会需要的。

一、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

近几年,对大学生责任感的研究结果来看,大学生的责任感的水平并不乐观,问题主要存在大学生责任感的淡化,甚至缺失。一部分大学生漠视自己应尽的职责,不愿承担自己应尽的义务。由于自身意识、社会、家庭、学校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责任感淡化倾向。

1、集体责任意识薄弱,注重个人利益

据对文华学院200名左右的英语专业新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时”, 有60%的学生认为在实现社会利益中满足个人利益,有30%的学生选择先满足个人利益然后再谈社会利益,有7%的学生选择社会利益与我无关,还有3%的学生选择只要实现个人利益就行。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缺少对集体利益的认识,缺少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

2、自我意识高于一切,忽视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

当今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加强,这让他们很容易出现夸大人际矛盾的倾向,很多时候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前途命运,对他人的事情一概不关心。受到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分配方式和市场化经济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理想、人生观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很多在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责任意识弱化的现象。只考虑个人的喜好,却不记得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還应对社会、集体、国家乃至我们的生存环境尽一份责任;对索取乐此不疲,而对奉献却疲于提起。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功利化教育,无视自身肩负的责任。很多大学生把花钱买一张文凭作为找工作的敲门砖作为上大学的目的,他们在大学里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们无所畏惧任何形式的违规,他们旷课、补考、重修,甚至降级。(2)习惯性索取,疏于付出。如今,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舒适安逸的生活无法给他们压力和紧迫感。他们沉浸在高科技生活带来的享受和家长的过分关爱中,忽视了自己作为子女的责任, 作为社会公民的责任,只知索取,难得付出,长期处于一种”混吃等死”的状态。

二、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因素

(一)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世界是一个政治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世界。各国文化的交流已经越来越频繁,尤其是以西方价值观为主导的文化蔓延得更加有肆无恐。这种情况之下,中西方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和道德标准难免会产生碰撞和融合。现实中却有一部分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等受到了西方部分消极文化的影响,认为只有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独立观念才是先进的,把中华几千年的优良文化传统慢慢遗忘了。 现在,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读不再愿意学习拼音、汉语,甚至从小过于重视英语的培养,而忽视中文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忽视了自身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人身上肩负的责任。因此,部分大学生淡化甚至缺乏责任感的外在原因是社会原因。

(二)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育摆在教育的第一位,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发展。家人的过度保护和家庭不和谐因素对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一些父母过度干预孩子,孩子顺势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 父母过度干预孩子的成长,儿女疏于对自身人格的自建与完善。家长在物质上为孩子无限度地付出,但在精神上却忽略教育,疏于对孩子独立精神的培养。中国家庭几乎都有同样一种想法: ”再穷不能穷孩子”。这种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们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

(三)学校教育因素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始终将智力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唯一目的,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等也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教育方式方面也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决定和自由创造的权利,不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然而,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才是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然而,现在的大学不论是培养模式还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是重灌输、轻引导,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受动者。

(四)网络渗透的因素

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力量,对大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影响是有利有弊的。

首先,网络有几种特征,虚拟化就是其中一种。虚拟化特征很大程度影响着大学生的道德弱化。主要有以下几种:1.网上的不良信息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2.虚拟网络容易使人角色定位模糊,在现实与网络中难以转换角色。然而,在网络社会中,扮演的虚拟角色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并且没有人去追究,而导致社会责任感淡漠。3.沉迷网络虚拟的人际交往模式,会淡漠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人的关怀与责任。

其次,网络信息多元化带来了道德价值观的冲突。这种冲突容易导致当代大学生出现道德价值观的模糊,误导大学生对正确的内在道德准则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评价,更加不用说对责任感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了。

总之,网络的普及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和加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们会重新审视自己民族的不足之处,放大社会问题,这种现象如果得不到正面的教育与引导,肯定会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责任感的培养。

三、如何加强高校责任感教育

高校需要在大学生融入社会前有正确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对其进行责任感教育。传统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传统文化的课程:如大学、中庸、论语等。用传统文化的正面引导作用慢慢改变现代人带有的自私、孤异、冷漠等不良品质。其次,加强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道德素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就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刻了解中华民族古老的优秀文化传统和美德,并发扬光大。再次,需要有正面的榜样来引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如身边优秀的同学,全国优秀的大学生典型,“感动中国”的人物等等。

为了更加有效的加强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在文华学院个性化教育的环境下,我们还探索出了几种新的方式。刘献君院长提倡的立志、潜能、空间的三位一体教育模式就强调,做好立志教育工作行之有效的做法有:懂得尊重,承担责任,提升境界,拒绝游戏过度。因为立志教育通过集体引导,个体指导相结合,教育班级与教育学生相结合,通过班级影响个人的方式来达到目的。

首先,重视班干部的积极引导作用。学生干部需要起到树立榜样的作用,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并让干部对同学的责任心得到同学的认可,并成为学生的榜样。学生党员和各级学生干部作为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和辅导员老师联系学生的纽带,他们的榜样作用十分直接有效。

其次,在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立志教育,增强责任感的培养。要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高中时代如果学校和教师为他们提供和创造了比一般同学更多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机会,就会在这种实践中加强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把当干部的荣誉感升华为责任感。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同时,通过其他方式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他们对责任感的认识。

再次,潜能导师可以提高加强学生责任感培养的可能性。潜能导师制是个性化教育的产物。在激发学生潜能的过程中,潛能导师通过积极关注,提出期望,一定的控制、干预,创立空间等方式帮助学生。”鸡蛋可以孵出小鸡,也可以成为煎蛋”,没有正确的引导人,一切想法可能也只是一句空话。潜能导师的选取和培养也十分重要,因为潜能导师的人格和榜样作用直接对学生责任感加强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正如孔子所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性格。”潜能教师自身的品德与教育水平很重要。潜能教师作为学生良好品质的引路人,他们言行举止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学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潜能教师自身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毕竟,身教重于言出。

总之,必须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因为,大学作为社会的灵魂,责任感作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是本世纪人才是否合格的一个重要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加离不开责任感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缺失会导致社会不和谐。个性化教育要求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感的培养。只有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扩充责任教育的内容,拓展责任教育的新途径,才能开创责任教育的新局面,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有责任意识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石国亮,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25

[2]阎海潮、柳靓,缺失与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感问题的思考[J],理论观察,2006,(10)

[3]张希珍,浅析引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主要因素[J].攀登,2007,26(157):165-166

[4]李鸿波,教育中贯穿责任意识[J].现代企业教育,2007,9:183-184

[5]刘献君,论立志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5

(作者单位:文华学院)

猜你喜欢

个性化教育弱化新途径
永续债的资本弱化问题探析
浅析当代藏语使用弱化问题及其对策
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意蕴
新闻传播网络化的新途径研究
手机依赖影响下的高职学院学风建设新途径
浅谈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新途径
模式化教育主导下的个性化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浅析大数据在教育中的应用
个性化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静美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