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导入课堂要有形有效
2018-01-02洪盼盼
洪盼盼
内容摘要:导入是教学的起始环节,有效的导入为课堂的成功奠定基础。导入环节过多地追求形式而摒弃本质和目标,缺乏实效性。笔者结合教学经验,旨在通过有效的词语导入检查预习,产生阅读期待,促进语言积累,落实语用训练,激发文本情感,从而有效地提高五年级语文的课堂效率。
关键词:课堂导入 词语 效率
一、观象:为导入而导入,有“形”无“效”
五年级语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四年级的衍生又是六年级的铺垫,文本篇幅增多,内容逐渐加深。而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是拉开一堂课的序幕,把学生导入新授内容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活动方式。但进入高段后,课堂气氛明显沉闷,不爱举手。究其原因,除了性格原因,更多是他们已经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了,不再喜欢花里胡哨却没有实质性的形式。教师看似精心设计的课堂导入,却总有点为“导入而导入”的感觉。
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松鼠》一课,在导入环节教师出示谜语:尾巴像只降落伞,整天爱往树林窜,你要捉住把它拴,再不让它进大山。这个谜语看似趣味盎然,可学生们似乎想都不用想就能猜到谜底,所以回答得很敷衍,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因为他们事先预习过,经验告诉他们,老师出的谜语肯定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有关。接着老师板书课题,提问“读了题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的?”其实他们自问自答的题目经过昨天的预习都能解答,所以有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举手,冷眼旁观,而那小部分学生懂得老师需要他们捧场才能更好地进入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于是这部分学生心领神会地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
老师在没使学生产生高昂的的学习状态下,就急于传授新知识,这样只会使学生产生冷漠的学习态度,不愿意动脑参与到课堂中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位一线教师潜心研究和探索这“良好的开端”——课堂导入的有效形式,它直接影响着整堂课的效果。尤其是对五年级的学生而言,课堂导入的实际效果尤其重要。
二、析因:弃本质与目标,有“形”无“效”
(一)反思教师,忽略本质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看似五花八门的导入环节,其实忽略了学生的基本需求和体验,一味追求如何展示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在这样的设计下,学生看似兴致盎然,而教师却忽视了如何有效地“向学生引入新知”的本质。而点评的教师更看重没有从实际意义却华丽的“形”,它成了好课的标准,使导入设计逐渐偏离本质而变得有“形”无“效”。
(二)反思教学,偏离目标
多年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直有创新和突破,但无论课堂教学形式如何变革,要达到的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这就形成了一种隐形的固有模式。虽然导入环节有激发兴趣、衔接新旧知识等重要作用,但是如果只有外在的“形”而没有内在的“效”,那么这样的导入只是增加花式的附属品,没有实用价值。笔者始终认为,有“形”有“效”的课堂导入才具有真正的教学意义。
三、寻策:词语导入课堂,有“形”有“效”
一线教师在不断的尝试中探索了许多值得借鉴的导入方式,例如激发学生兴趣的故事导入、介绍本文背景导入、聊天式的谈话导入等,这些不注重表面却形之有效的导入都是解决有“形”无“效”导入问题的良策。下面,笔者以正在教的人教版五年级教学为例,结合课堂中的实战经验谈谈词语导入课堂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找准新词,有效检查预习
教师提前预设重难点,找准新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利用五六分钟的时间及时了解学生学情,为高效学习提供参考。这样的导入既不缺失导的“行”,又能达到导的“效”。
【例一】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课堂开始的五分钟出示词语:侮辱、撒谎、规矩、大臣、柑橘,以开火车读、指名读等方式请学生认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有效完成的同学能正确地认读并能及时指正其他同学的错误。而这些错误就是本课学习生字词的难点,教师着重强调:“矩”单个字出现时念第三声,当以词语“规矩”出现时念轻声;“侮”和“谎”都是念第三声;“臣”是前鼻音,这些都是本课要会认读写的重点生字。教师再以指名和小组齐读的方式,全面落实重难点。
如此,在导入环节让学生认读新词就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并及时发现、纠正问题。在之后的随文识字教学中再次强化重难点字词,让学生逐个击破、掌握。对五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导入环节就不再只是为激发学生兴趣的花哨形式,而是以词语为前奏,稳步深入课堂。
(二)设置悬念,产生阅读期待
有效的导入能在极短的时间里,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的心理。教师多下功夫多卖“关子”设置悬念,抓住学生的心,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往往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课,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和基本的内容后,第二课时的导入环节开展了以下的教学活动:
1.词语听写: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同桌之间互评、订正,然后齐读词语。
3.理解词语“负荆请罪”,提问:谁向谁负荆请罪?为何要负荆请罪?
在教师关于“负荆请罪”的悬念中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
这三个词语代表了三个故事,它们各自都是独立完整的,都有着发生、发展和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层层深入。由于蔺相如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立了大功,廉颇不满职位比蔺相如低,故造成将相不和。所以,前兩个故事的结果,又是“负荆请罪”的起因,所以我们可以紧扣“负荆请罪”这个故事对学生进行提问,设置悬念,启发学生深度思考,产生阅读期待。
(三)发现规律,促进语言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都明确指出“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文字”的教学目标,“语言积累”更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教师只有认真研究教材,正确把握教学目标,才能精心设计词语导入环节,为学生提供一个积累语言的平台,为学以致用铺垫。
【例三】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课,在导入环节中,教师以“带有动物,含有比喻义的三字俗语”这个教学点来设计。首先课件出示句子:目光短浅,缺乏主见的人——( )。然后出示第二批句子,让学生填空。如:出于无奈,代人受过的人——( )等。有了例句在先,学生经过交流、讨论很快就能抓住规律,完成填空,教师相机板书。接着,再请小组合作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有这样规律的三字俗语,学生充分说,教师板书学生交流的词语。最后,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从课文中找一找这样的三字俗语——下马威、拦路虎,出示俗语所在的句子顺势导入文本。
在这课的导入设计中,教师从三字俗语开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井底蛙”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让学生找到规律,并以此作为链接进行拓展和补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课堂学习气氛自然非常活跃。在学生积极发现和分享后,教师伺机让学生找到文中的“下马威”和“拦路虎”,并以此悄悄紧扣相关的句子,紧扣主线进入新课的学习。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里,学生抓住三字俗语特点系统积累了这样的词语,收获满满,信心满满。
(四)巧设情境,落实语用训练
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学生学习文本,不能只重分析、重理解,轻积累、轻运用,忽视了语用训练。因此,在情境中让学生清理内容、概括大意、学会写作,正是落实学生语用训练的有效方式。打破“学无所用”,真正落实“学以致用”。
【例四】
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教师首先出示两组词语:洛杉矶 阿曼达混乱 爆炸 废墟 瓦砾 颤抖 拥抱
指名三个学生分别读三组词语,在过程中纠正“瓦砾”的读音并说说意思。接着,请学生选择几个关键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可出示提示,帮助学生完成。最后,请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教师巧妙设计三组词语,尤其在理解“瓦砾”一词意思时,教师引导学生串联前面两个词语进行想象“当发生爆炸时,建筑物会变成一片废墟,到处都是瓦砾。”学生一下子就明白瓦砾是碎片的意思,并用“混乱、爆炸、废墟、瓦砾”这几个词语自由说一说大地震对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从而进一步感受父与子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困难重重。所以,教师无需作过多的解释,只是激起他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似块”,通过联想、联系来形象感知,理解词义。这样不仅降低了解词的难度,更是梳理文章段落,伺机训练了学生的概括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把握写作结构,润物无声。
魏书生老师说过:“语文教学不应像食品厂的推销员,以隆重的形式把食品卖出去就算完成任务,而应像保育员,以考虑孩子的胃口、心灵的需要为己任。”不管何种导入方法,都不能只重表面的繁华,却没有实际意义。而身为五年级的语文教师更需要孜孜不倦地潜心追求导入的有效性,打破沉闷的课堂,让学生跃跃欲试,从而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清云.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艺术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2]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费蔚.钱塘领雁——小学语文教学经典课例集萃[M].杭州:杭州市江干区教师进修学校,2013.
(作者单位:浙江温岭市泽国镇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