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詹姆斯·鲍德温同性恋观的发展历程

2018-01-02吴冰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11期
关键词:同性恋詹姆斯

吴冰

内容摘要:詹姆斯·鲍德温是一名美国黑人作家,他是最早向社会公开同性恋观的美国黑人作家之一。詹姆斯·鲍德温先后出版的三部作品《向苍天呼吁》、《乔万尼的房间》、《另一个国家》揭示了詹姆斯·鲍德温同性恋的发展历程。三部作品分别表明同性恋从讨厌到愤怒、悲伤再到接受的发展历程。詹姆斯·鲍德温一生的经历也十分的坎坷,他面临着种族歧视的压力和同性恋的双重压力创作这三部作品,就是向人们揭示同性恋人的现实生活以及他们内心思想活动。鲍德温的三部作品相继问世,同时也推进了同性恋的解放运动和同性恋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詹姆斯·鲍德温 同性恋 《向苍天呼吁》 《乔万尼的房间》《另一个国家》

一、 詹姆斯·鲍德温坎坷的人生经历

詹姆斯·鲍德温是美国黑人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和社会评论家。他创作的小说《向苍天呼吁》被列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黑人的典范,深受读者喜爱。同时他对美国黑白人的种族歧视问题,直至现在也仍然存在矛盾问题也有独特的见解,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及当今社会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人们的思想也不断开放,人们对同性恋也是十分的关注。因此就再度掀起了评论界对鲍德温文学的研究热潮。

詹姆斯·鲍德温在1953年创作了《向苍天呼吁》这本书,得到广泛认可。随后又在1956年创作了《乔万尼的房间》和《另一个国家》等多部同性恋小说。其中《乔万尼的房间》成为鲍德温作品中最畅销的一本书。其实,鲍德温的许多作品都是半自传体小说,都是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蓝图描述的。鲍德温的一生的经历也是十分悲惨的,他从小就饱受创伤。他出生于纽约的黑人聚居区哈莱姆,他的母亲在白人家里当佣人饱受白人的欺凌。鲍德温是个私生子,在他三岁的时候他的妈妈嫁给了穷牧师大卫·鲍德温。二人结婚后又生了8个孩子,还有大卫的母亲,一家12口人挤在又窄又小的房子里生活。大卫为了养活这些孩子打了好多分工作,也总是被白人欺负,他忍气吞声非常痛恨白种人。回到家中他把对白人的怨气全部撒在鲍德温身上。长时间在家受到继父的拳打脚踢,使他也十分痛恨这个家和他的继父。而且他是长子要有照顾弟弟妹妹的义务,每天也要出去打工,在外面也深受侮辱和歧视。正式因为他长时间受到家庭和外来的折磨和重重压力,对他后期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同性恋观的演变发展

鲍德温一生饱受折磨以及社会对他压力使他自己也走上同性恋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释放自己,找到了真实的自己。在这条道路上走的也是十分艰辛,对同性恋观也不断的变化,他一开始从一个对同性恋还是懵懂的少年,再到受社会道德谴责的迷茫恐惧的青年,再到成熟可以欣然接受并拥抱的中年。对同性恋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也正是因为他的思想变化所以分别创作出来这三部小说《向苍天呼吁》、《乔万尼的房间》和《另一个国家》。这三部作品都是鲍德温的真实经历改编的,其中的人物形象约翰、戴维、埃力克等身上反映了鲍德温不同时期对同性恋的认识和态度。

(一) “否定”的同性恋观

鲍德温的代表作《向苍天呼吁》于1953年出版,主人公小约翰的儿时生活正是鲍德温儿童时代的生活写照,在约翰身上,鲍德温重现了自己的过去。继父的虐待、兄弟的藐视都给这位少年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心灵创伤,导致约翰从小就痛恨自己的继父以及这黑暗的社会。约翰的同性恋情结是社会和家庭环境对他情感的扭曲所造成的,没有人关心爱他,没有爱他,约翰认为在这个社会他是一个孤独的绝望者,直至他在教堂中遇见了少年牧师兼钢琴手伊莱莎。伊莱莎主动跟他说话,关心他。尤其是当他看见伊莱莎站在那里领唱时的神情的时候深深吸引了约翰。约翰从小受到继父的压迫和虐待,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感受什么是父爱。因此伊莱莎对他的好让约翰同时伊莱莎也产生好感。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并没有说“同性恋”的字眼。但是结合作者本身的经历来看约翰和伊莱莎之间存在一种模糊不清、若隐若现的同性情感。约翰对伊莱莎的依恋和倾慕不仅体现在约翰在伊莱莎的鼓励和引导下获得上帝的救赎的事件上,更体现在小说结尾的文本中:

他(约翰) 把一只手放在伊莱莎的胳膊上,感到自己在发抖。父亲就站在他身后“伊莱莎,不管我发生什么事,不论我走到哪里,不论人们说我什么,不论任何人说什么,你要记住———请记住———我已经得到了拯救。我已经在那里了”……太阳几经完全升起来了。它唤醒来了一条条街道,唤醒了一幢幢房屋,在一个个窗口跟前呼喊着。它洒在伊莱莎的身上,宛如一件金闪闪的教士服;它照在约翰的脑门上———伊莱莎吻过的地方,宛如一个永远抹不掉的印记就像一个印记,永远无法抹去。”(P217)

然而,直到文本结束,鲍德温仍然没有明确指出他们的同性恋情感。那是因为鲍德温当时所处的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原因,使他的第一部作品受到决定性的影响。当时人们观念守旧,仍遵循着异性恋的价值取向,“同性恋”仍然还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因此没有在文章中体现同性恋情感。

(二) “悲痛”与“愤懑”的同性恋观

鲍德温创作了第二部小说《乔万尼的房间》于1956年出版。鲍德温为了缓解社会种族歧视的观念为此创作了这部作品。《乔万尼的房间》讲述了美国白人戴维在青年时期奔赴巴黎与一个意大利乔万尼相结识,俩人不知不觉产生恋情,但最终戴维根深蒂固的异性恋思想使他无法正视自己的同性恋情感还是选择离开了乔万尼。而后戴维和一个美国的女孩订婚,但是他的内心仍然放心不下乔万尼。当他无法控制自己恋情接受乔瓦尼的感情时,他又觉得自己的行为十分的肮脏、痛苦不堪。所以戴维一直在未婚妻和乔万尼之间左右徘徊,是自己陷入矛盾之中无法自拔。而乔万尼也很孤独和痛苦,因为戴维不能接受他的爱而离开他。乔万尼在绝望之中又受到老板的谩骂和侮辱,一气之下把老板勒死,然后自己也被警察处死。未婚妻海勒也发现戴维有同性恋倾向然后决定离开他,故事的结局戴维又回到了原点。其实同性恋这个事情并不是戴维的错,而是这个社会的道德伦理导致了。

在《乔万尼的房间》中,鲍德温选择不再“否认”而是公开承认同性恋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性恋文化也逐步的扩大在社会上也占据了自己的一席之地。鲍德温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也是積攒了足够勇气以及做好承担压力的准备。小说发表后证实了同性恋主题得到明确与发展。鲍德温从小就遭受种族歧视的压迫,但是他身为一名作家他的心态是公平对待每一个人。于是他为了打破种族歧视这种观念在创作这部小说时一白种人为主要人物,把戴维化身为美国白种人。而且在鲍德温创作这部小说时已经与他的恋人路西恩决定要公开他们的同性恋情。所以他现实的情感也为他的创作有重要的影响。endprint

(三)“接受”与“拥抱”同性恋观

在1962年,鲍德温创作的《另一个国家》描写都市黑白恋人和同性恋情感的小说。这部作品描述了多对同性恋和异性恋的爱情,包括鲁弗斯和莱奥娜、维瓦尔多和伊达、凯丝和查理德、鲁弗斯和埃力克、埃力克和伊夫等之间的恋情。鲍德温把同性恋提高到了异性恋的高度,主人公不仅没有否认同性恋身份,而是在公开身份的同时选择了拥抱爱情。反而异性恋的情感受到种族歧视和压迫最终以悲剧告终,并没有得到好的结局。

在《另一个国家》中多对恋情大部分都是以悲剧结束恋情,只有埃力克和伊夫间浪漫的同性恋情以美好的团圆结局,鲍德温道出了自己对同性恋者的厚望。虽然埃力克是个性生活混乱的双性恋者,但他对伊夫的爱毋庸置疑,永恒不变。小说中充满了种族仇恨的痕迹,例如鲁弗斯和莱奥娜的恋情因为种族的关系,鲁弗斯无论是在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对莱奥娜进行无情的伤害和摧残。最终莱奥娜发疯也标志着鲁弗斯的劣性和堕落到了极端。最后他带着绝望,也带着悔恨,从华盛顿大桥上跳下,坠入了无尽的黑色苦水中。唯有埃力克和伊夫的恋爱场景是永远平静和谐的。虽然埃力克因为自己的演艺事业离开法国回到美国,但是伊夫对他的爱情却不断延续着。在鲍德温看来,同性爱情不仅能解决种族矛盾,融合黑白民族,而且也能解救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人。

综上所述鲍德温歌颂同性恋,表现跨种族同性恋的主题,所以三部小说在伦理道德上引起人们的争议也是必然的。但是鲍德温并没有因为来自社会的舆论和压力而感到退缩或者是放弃,而是勇敢的面對重重阻碍,最终得到人们认可和接受。鲍德温认为同性相恋就像异性相恋一样,并不是什么精神病的病态行为,而是自然、正常的行为。同性恋的情感也是人的本性的真实表露,是不需要任何解释和证明的。鲍德温顶住压力坚持创作才使同性恋文学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也标志着同性恋解放运动的爆发和发展。因此,鲍德温在美国同性恋的解放运动和同性恋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扮演者勇于尝试、敢于挑战的“过渡性人物”的角色。

参考文献:

[1].《从“否定”到“接受”——论詹姆斯·鲍德温的同性恋观》 哈尔滨学院学报 宓芬芳、张璇 2012年05月第五期.

[2].《美国黑人文学所体现的非族裔性特点——浅析詹姆斯·鲍德温的<乔万尼的房间>》 科技信息 肖荣 2010年11月.

[3].《直面创伤的詹姆斯·鲍德温——以<向苍天呼吁>为例》 荆楚理工学院学报 薛玉凤 2011年08月第8期.

[4].《另一个国家》[M].詹姆斯·鲍德温.张和龙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同性恋詹姆斯
变狗记
没有道错的歉
小飞侠(下)
小飞侠(中)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大学生对同性恋外显态度和内隐态度的比较研究
窗 前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