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体验、精准着力,让习作教学更有效
——习作《记一次体验活动》的设计与思考
2018-01-02江苏宝应县白田小学
江苏宝应县白田小学 陆 香
关注体验、精准着力,让习作教学更有效
——习作《记一次体验活动》的设计与思考
江苏宝应县白田小学 陆 香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注重以人为本,要求中年级习作“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感动的内容”。本次习作的重点——写出体验过程中的经历与感受,正是对课标的有效落实。通过开展体验活动,初步感受“体验”过程:例文引路,明晰习作密码,经历要详略得当,感受要贯穿始终;扎实训练,突出一课一得,同时关注真情表达。我手写我心,在活动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激活思维,尽情倾吐心声,使习作真正成为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工具、真实生活的写照。
体验 经历 感受
【教材分析】
本次习作的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对例文的简单介绍。说明这篇习作讲述的是小作者参加一次体验活动的经历与感受。第二部分是例文《护蛋》,是柳倩影小朋友的一篇习作。整篇习作语言简洁流畅,饶有情趣,行为描写细腻,心理描写很好地体现了“我”护蛋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要求组织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并与大家交流。
“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它具有亲历性、内发性、独特性等特征。本次习作强调主体参与,重视学习主体的直觉经验,强调让学生亲历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本次习作非常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其实,这也契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习作训练所提出的要求:“习作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体验是习作的前提,因此,在习作前,教师要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亲历活动,在活动中获得真切的心理体验。在习作指导中,注重帮助学生梳理素材,引导学生记录真实生活,体悟抒怀,尽情表达。
【教学目标】
1.课前,组织同学开展体验活动,记录下体验的过程和感受,完成“体验卡”,初步感受“体验”的内涵,丰富写作素材,从而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
2.读写一体。结合例文《护蛋》,感知体验过程和感受的真实性,并选择最具挑战性的一次体验活动,围绕中心,抓心理和行动发展的细节变化,有详有略地真实记录,做到首尾呼应,紧凑完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选择自己最具挑战性的一次体验活动,有详有略地记录体验的经历与感受。
难点:抓住体验人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凸显人物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做到首尾呼应。
【教学过程】
一、活动再回放
师:春风十里,不如认识你!很高兴认识我们四(3)班的同学。
还记得我们参加的“撕名牌”体验活动吗?请看——(指向大屏幕)
师:《跑男》红遍大江南北,其中“撕名牌”很多人爱玩。上午我们排练了“撕名牌”这项文体活动,大家玩得挺开心的,是吧?
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学习写这样的体验活动。
板书:一次体验活动
二、出示习作要求
组织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也可以做一天老师,当一回作家,参加一次文体排练或社区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师:体验就是?
生: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种体验。
师:课前,组织的撕名牌活动就是文体排练类体验活动。从习作要求中,我们可以发现:写好体验作文的密码,就是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
板书:经历与感受
三、例文引路
1.师:如何写好经历与感受?我们来看例文,小作者是怎样写护蛋经历的?他有哪些感受呢?
2.交流
(1)生:从两方面来写护蛋经历:一个是在家精心包裹;一个是在校小心守护。
师:哪一个写得更为详细?(在校)可见,介绍经历要怎样?(课件显示:详略得当)
(2)描写感受的句子有哪些?
①我听了这个消息觉得很好笑。(师:这是活动前的感受)
②可经历了第一天之后,我觉得这是一件难做的事情。(师:这是活动后的感受)
③心想,这样放到口袋里就会万无一失了。(师:这是在家精心包裹时的感受)
④真不知道,明天这只鸡蛋的命运会怎样!(师:这是在校小心守护时的感受)
(感受画线整体显红)
师:看,写体验作文,要将感受贯穿体验活动的全过程。将自己真切的感受写出来,和读者分享。(课件显示:贯穿始终)
师生共同小结:通过例文的学习,我们知道写体验活动,就得写出自己的经历和感受。经历要详略得当,感受要贯穿始终。
四、回眸精彩瞬间
(一)经历篇
1.那怎样将经历详写出来呢?这是让很多同学困惑的问题。下面老师指导大家详写一个瞬间。请看——(播放一精彩无声的画面,拉长慢放镜头,定格)
陆老师班上有一位同学目睹了这情景,他是这样写的:
(课件显示:红队王刚抓住黄队李明后背上的名牌,用力撕。李明赶紧逃,最终甩开王刚的攻击。)
2.怎样将几秒钟的事情写成几十字,甚至上百字呢?咱们先来体验一下,同桌一起模仿画面,一个撕,一个逃。
红队王刚怎么做的?黄队李明怎么逃的?自己琢磨琢磨。
3.为了让大家说得更好,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词。
学生齐读:
盯、一个箭步冲上去、抓住、拖拽撕……
惊呼一声、压住、奋力甩开、拔腿就跑(拼命狂奔)……
4.师:所谓动作,就是肢体各部位的运动。眼睛要盯,脚步要跨,手要奋力抓扯,嘴要惊呼或求救。
请自由连说。
5.师点评:你用了一连串的动词,将瞬间的动作一下子变长了,让画面变得紧张而激烈,这样就将场面写详细了。这种写作方法,有位著名作家将它命名为:动连着动(板书)。
6.运用这种方法,老师也给这幅画面写了一段话:
红队王刚盯上了黄队李明,发现有可乘之机,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伸出右手,一把抓住李明后背上的名牌,用力地向自己这边拖拽,试图撕下他的名牌。“妈呀——”李明吓得惊呼一声,赶紧一手压住自己的名牌,一手奋力甩动,拔腿拼命狂奔,同时向他的队友呼救:“快来救我!”王刚紧追不舍。也许到关键时刻,人都有一种求生的本能,李明似乎踩着风火轮,跑得飞快,最终甩开了王刚的攻击。好险!
看,激烈不?是不是来点掌声?看,动连着动,能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感受篇
教师追问画面中的队员:
1.攻方一位:活动中,你怎么会想到瞄准她的,事前想过没有?当她奋力挣脱时,你怎么想?即将到手的胜利果实,又失去,什么感觉?或最终她被out,心中又有怎样的感受?
2.守方一位:当对方队员逮住自己,要撕自己的名牌时,你的感受?
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最终还是挣脱了,什么感觉?或自己被out了,什么感觉?
3.其他同学,你们有哪些感受?挑印象最深的一点和大家分享。
学生自由畅谈,预设:
生1:撕名牌非常有趣、刺激。它让我们奔跑起来,快乐起来,让我的“笑神经”越来越发达!
师点评:用“奔跑精神”带领更多人跑起来,让我们远离亚健康,轻轻松松从身到心都健康起来,真好!
生2:这是团体作战,协作很重要,要团结起来,在保全自己的同时,还要对队友施以援手,千万不要让队友全部“牺牲”,当自己变成“孤家寡人”时,即使自己“三头六臂”,也是“孤掌难鸣”!
生3:力量不如人,就要智取,躲起来,坐山观虎斗,以逸待劳,乘虚而入,将对手“干掉”。
生4:对手中,谁最弱小,就要瞅准他,对他下手,让他早点出局,给对方造成压力,使他们的气场变小。
……
教师总结:在写体验作文时,不仅要让感受贯穿始终,还要写出属于自己的真切而独特的感受,这叫——感受着自己的感受!(板书)
五、填写体验卡
师:大家说得不错,是否写得也很好呢?下面请同学们回眸精彩瞬间,填写体验卡。
1.课件显示:回眸精彩瞬间(五幅图)。
《撕名牌》活动片段
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还可以增加什么动词?动连着动,让活动更具画面感。
2.交流初稿。
六、拓展延伸
师:其实,体验无处不在。同学们,除了我们排练的撕名牌这个文体活动外,你们还参加过哪些体验活动呢?(学生自由发言)
师:是呀,生活处处有体验,瞧——(播放视频,拓展选材)下一节课,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项体验活动,写一篇完整的作文,要运用今天学到的写作方法。
师生回顾习作要点:
经历详略得当,详写时要——(生:动连着动)
感受贯穿始终,同时要——(生:感受着自己的感受)
好,下课!
【设计思考】
“组织一次体验活动,可以当一回盲人、聋哑人、残疾人,也可以做一天老师,当一回作家,参加一次文体排练或社区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这是本次的习作要求。
根据习作要求不难看出习作的重点是写出体验过程中的经历与感受。与一般习作《记一次活动》不同,此次习作在记下经历的基础上还要写下自己的感受。因此本次习作指导的着力点应定位在如何将经历写具体,将感受写真切。具体体现在:
突出一课一得。习作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循序渐进,逐步提升。本次习作是写事性的文章,写事指导的方面有许多,每篇习作均要有重点。如果泛泛地谈写好心理、动作等,那有可能成为空洞的口号。本次体验习作指导的重要切入点是什么?是分解动作写具体?还是写好小插曲?还是心理刻画?其实心理,是大方面,是写矛盾心理?是通过一连串问题写心理?是通过什么方式写心理?因本次组织的文体活动“撕名牌”,抓、逃动作挺多,于是反复思量,确定了抓动作来指导学生将经历写具体。通过慢镜头回放、提供系列动词、句式比较等让学生学会用动连着动的方式,将过程写具体、写精彩。一堂课抓要点扎实训练,学生一定会有所得。
关注真情表达。真情是习作的生命。借助例文,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写体验作文,要将感受贯穿体验活动的全过程,即贯穿始终。同时,还要写出属于自己的真切而独特的感受,这叫感受着自己的感受。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时表露出,诸如“我out,只怪平时缺乏锻炼,体力不支,看来以后要多锻炼!”“孤军奋战有时是行不通的,要学会合作,与队友联合起来,干掉最强的对手,擒贼先擒王嘛!”“如果对手过于强大,就要想办法示弱,比如,靠墙壁、躺地上、躲角落,能耍赖则耍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看得出学生的感受真切,让读者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