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习动力牵引高效政治课堂

2018-01-01姜郑琳

关键词:学习动力学法指导

姜郑琳

摘 要:学习动力是保证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状态的关键因素,学习动力的培养需要我们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清晰的重点内容,并能够适时地得到老师学法的指导、同伴探究的合作,从而实现自身知识关联的深化、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学习动力;设定目标;学法指导;合作关联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0-056-2

学生的学习动力表现在学生自觉的内在学习驱动力。学习动力是学生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学习欲望,只有激发了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才能变被动为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种学习动力不是仅仅靠说教或者学生自动能够形成的,它更多地需要我们在课堂中通过一定的方法不断刺激学习动力的生成,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设定目标,寻找动机

学习动力这种驱动力必然来源于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一般也会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之类的目标,但是这种目标太过于抽象,距离学生太过于遥远,往往让学生产生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这种目标也缺乏可操作性,远大理想固然人人都可能有,但是如何实现理想却不是人人都懂得的,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自身思维能力就不够成熟,分析事件的能力也是比较弱的,因此只是给予学生一个远大的目标,会让学生束手无策,不知从何下手。我们的课堂教育也是一样的道理,简单宽泛地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学生无法具体详细知道到底需要学习的什么内容,只会让学生在最初怀着极强的兴趣参与,但是慢慢地随着知识的深入,会让学生不知所措,迷失方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一开始我们就需要告诉学生需要学习什么内容,具体到每一个细微的问题、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但是这种课堂目标的制定又不是随意的,它需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就是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学习能够给自己带来哪些价值,能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学习等有何种关联。然后我们将三维课标中原本抽象、长远、模糊的学习目标,拆分为具体的、可评价的、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目标,包括学习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等等。

二、重点清晰,学法指导

目标的制定仅仅是学习动力提升的一个条件,学习动力的持续发酵还需要让学生能够持续深入地探究知识,掌握其中方法,引发下一轮的动力提升。那这个时候就需要在目標中抽取出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知识内容,再次激发动力。但是这个重点内容,仍然需要基于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规律,结合课标三维目标,表述到位通俗易懂,不能泛泛而谈。但是由于重点内容毕竟是比较困难和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内容,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适时交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就显得很重要了,它既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途径,也是持续保持学习动力的条件。学法的指导需要我们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手段,也就是说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就某个知识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我们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用最少的时间达到最有效的结果。我们知道常用的学法指导主要有:讲授式指导法、渗透式指导法、归纳式指导法、对比式指导法、迁移式指导法、问题式指导法等等。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和重点内容,我们采取的学法指导也应该有所区别。比如对于纯概念类的知识点,我们一般采取讲授式指导法的效果会好于其他学法;而对于易混易错知识点,我们采用对比式指导法和问题式指导法,能够很好地区分不同知识点的异同点。

三、合作关联,能力形成

学习动力的持久也需要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往往学习能力越高的学生,其学习动力的持久性就会越强。学习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动力的直接驱动下而产生的接受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并能够用所接受的新的知识和信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学习能力应该是最为基础的产生学习动力因素。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仅仅依靠学习目标的完成、学法的指导是远远不够形成的,它更多地需要通过知识的链接、团队的合作、问题的探究等形式来逐步形成并提高。那么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作用,一来是让学生能够通过分享思想开拓眼界提升认识,二来是可以通过会的同学教会不会的同学,既提升了会的同学的能力又提升了不会的同学的能力。而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我们创设一个探究的环境,这个环境往往是通过问题牵引出来的。那么问题设计的质量就直接影响了学生探究的效果和能力的提升。一般来说,问题的探究性主要表现为在不太多不太琐碎的问题探究中,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阅读思考。探究性的关键在于这个“思考”的过程,最好的境界就是学生不是通过简单地仅仅是看书背诵知识就可以解决的,但是不看书不背诵知识又不能解决;仅仅是表层的思考也不能解决,思考不深入不透彻也不能解决,只有在充分掌握了新学的知识内容,并加以对知识和问题深入剖析中得到解决的方法;同时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把新学的知识纳入到他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和原有的知识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关联,从中学会学习、掌握方法、提升能力。

基于上述的措施,我们以《世界的物质性》这一课时作为课例进行具体的说明。这一课的内容目标按照课标的要求是这样的:知识目标:把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懂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能力目标:通过开展探究活动和结合具体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通过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树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这一表述过于笼统抽象,学生不知道具体的学习目标是什么,也不知道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应该如何开展,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把握到什么程度。因此,我们在学生导学案中,

应该给予学生明确的指示:1.关于物质:(1)理解物质的概念,请划出概念中的重点词语,并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2)你能够区分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区别吗?(请举一个例子说明,比如桌子、太阳、房屋等具体形态),(3)请你解释一下为什么朴素唯物主义把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源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2.关于自然界的物质性(重难点):(1)自然界的什么现象让你确信了自然界是客观物质性的。(2)为什么人类可以创造出那么多自然界本来就没有东西,比如电脑、房屋等,这是否是自然界物质性的一种特殊形式呢?(3)人类运用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等改变了生物的繁殖生长,是不是意味着当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就不具有物质性了呢?3.关于人类世界(重难点):(1)人类社会的构成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都是客观物质性的吗?(2)人口因素的客观物质性体现在哪里呢?请结合我国生育政策的调整加以解释说明。

我们通过这样的一个问题梳理,把学习目标和重难点标注出来了,学生通过问题的牵引,可以一步步地理解世界的物质性;问题的设置清晰明了浅显易懂,符合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认知能力;对于知识内容,通过问题明确思维的方向和方法,并通过学生举例,符合了三维目标中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而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学生通过知识的学习不一定能够准确说明,比如人口因素的问题,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同伴的合作和教师的指引,在问题的探究中深入理解知识;在整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引导了学生把物质的概念与朴素唯物主义的知识相关联,体会哲学发展的过程。

这样,在整个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以目标刺激学生、以学法引导学生、以问题触发合作、以探究生成关联,学习动力的持久延续也就得到了贯彻落实,从而实现学习动力向学习能力的转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名健.高中政治课合作学习研究[G].湖南师范大学,2015.

[2]陈水燕.以小组合作——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J].时代教育,2017(07).

猜你喜欢

学习动力学法指导
精巧务实的驾驭教与学,打造小学语文高效课堂
探讨初中数学学法指导策略
探索初中数学学法指导
让英语后进生也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
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
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状况调查报告
物理探究性学习课堂的构建策略研究
激发国防生学员学习动力的思考
加强学法指导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激发和提高高中生数学学习动力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