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状况调查报告
2016-12-22张格陈梦薇
张格 陈梦薇
摘 要 学习动力是影响高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状况,课题组就高职学生学习目标与动机、学习兴趣与态度、学习方法与学业规划等进行了实情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从调动内在因素和改造外在环境两个方面入手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学习动力 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23-0011-03
当前,高职教育能否培养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体现了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而高职学生本身的学习动力状况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效果。就目前的现状来看,部分高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学习效果差已经成为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为了切实掌握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状况,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寻找有效途径,课题组针对高职学生的学习动力问题进行了实情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与对象
为确保问卷设计的科学性,课题组首先与20名高职学生进行非结构式访问,了解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状况,积累后续调查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高职学生学习动力状况调查问卷》。随后在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原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随机抽取了28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80份,收回269份,有效问卷255份。其中大一学生197人,大二学生47人,大三学生11人;男生164人,女生91人。
二、调查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研究中提及的学习动力是指促进学习主体积极进行学习活动的推动力量。
(一)学习目标与动机
1.多数高职学生有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基本能够做到积极主动地学习,少数学生目标模糊,缺乏学习主动性。
明确的学习目标是高职学生预期的学习效果,也是持久的学习动力的来源。调查显示,56.5%的学生有“很明确”或“比较明确”的学习目标,而43.5%的学生表示目标不是很明确或者没有目标,56.1%的学生完全或者一般能够做到在没有人监督的情况下主动完成学习任务,43.9%的学生很少能做到或者完全不能做到。这两组数字基本吻合,表明过半数的高职学生能够根据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追求真才实学,但仍有近一半的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学习效果缺乏认识和把握,难以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
2.高职学生学习目的多元化,现实性需求突出。
调查结果显示,问卷中所列的各项学习目的都占有一定比重,高职生的学习目的并非高度集中于某一项(12.9%的学生选择了“奉献社会,报效祖国”;但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高职生更倾向于现实的目的<39.2%的学生选择了“找一份好工作,实现自身发展”;一部分高职生有强大的学习的内驱力,但人数并不多;21.2%的学生选择了“对学习活动或专业内容感兴趣”)。这说明在多样性的物质世界中,在社会开放性和包容性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高职学生的学习目的也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总体而言,高职学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的社会属性,将自我的学习成才与国家、社会联系在一起,愿意回报社会。
(二)学习兴趣与态度
1.外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职学生的专业选择,学习的兴趣驱动不足。
只有29.8%的高职学生出于兴趣而选择所学专业,33.7%的学生是因为父母或别人的意愿而选择专业,36.5%的学生是基于就业前景和其他原因而选择专业。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的专业兴趣,但仍有46.3%的高职学生“不太喜欢”或“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可以想见这部分学生很难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进而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
2.多数高职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少数学生呈现茫然无序的学习状态。
在平时上课的出勤情况方面,58.8%的学生很好,22.4%的学生中等,18.8%的学生较差。只有17.6%的学生经常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进行自主学习,76.5%的学生仅仅是有时或偶尔利用学校相关资源。业余时间的利用情况也从侧面反映了高职学生的还不够积极,51.0%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术活动、社会兼职等实践学习,仅有12.5%的学生业余时间大多在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 相当一部分(34.5%)学生以休闲娱乐作为打发业余时间的主要方式。此项调查结果说明,90后乃至95后的高职学生从小接受多元信息的冲击和相对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的培养,对事物往往有自己独到而未必成熟的见解,也有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和习惯。
(三)学习方法与学业规划
1.大部分高职生沿袭了中学时代的学习方法,尚未适应高职学习方式。
大学学习的自主性要求高职生必须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这是和中学学习的一个显著区别,大部分高职生显然还不能适应这种变化。从调查结果看,56.1%的学生仍然期待以老师讲解的方式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被动的学习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生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其成因。如果高职生已经明确了大学阶段自学的重要性,他们就能在课堂学习和老师的具体要求之外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途径等,才能激发高职生的学习动力。
2.大部分高职生对未来有一定规划,但具体执行情况有差异。
绝大多数的高职生都对未来有规划,但能将规划分解细化并且一步步实现的只有19.2%,35.7%的学生虽然有阶段性目标但却很少实现。这是执行的问题,与设置阶段性目标的技术有关,更与行动的动力相关。
(四)自我分析与环境评价
1.高职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动力方面的问题。
59.6%的高职学生觉得自卑,而只有15.3%的高职学生觉得自己有优势。39.2%的高职学生认识到学习动力不足是造成自己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
2.多数高职学生对学校的教学质量与管理制度并不满意。
62.7%的学生并不赞同读书无用论,这说明大部分学生认同读书本身,只是学生对学校的教学和学风管理制度并不满意(55.7%的学生觉得教学质量一般或者不满意,59.6%的学生认为学校的学风管理制度没有明显效果或者没有效果),这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管理制度提出了挑战。
三、思考与建议
(一)调动高职生内在因素,激发学习动力
学习动力既包含个体自身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也包括外在的诱发和激励个体学习的力量。发展或者培养学习动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学习主体“用自己内部的活动和努力来获得” 。因此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要从调动内在因素入手。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发高职生的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的经济体制、利益格局、社会结构、思想观念正在进行深刻的调整和变化,高职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许多高职生把个人成功、个人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固然能成为学习动力的来源,但不够强劲和稳定,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一旦遇到曲折和挫败,就容易动摇或放弃。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个人理想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结合起来才能绽放光彩。高职院校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文化生活等方式,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实现“中国梦”的社会历史使命。只有这种崇高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促使高职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2.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指导,引导高职生以职业生涯发展的眼光对待学习。很多高职学生进入大学后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不能适应大学的管理制度和学习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目标的真空——以往十余年的学习目标都是明确的,即升学,升学目标实现后学生往往会茫然无措,学习动力无以为继。根据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高职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是进行专门的职业训练、由一般性的职业选择转为特定目标的选择阶段。之前的学习都是为了这一阶段储备力量,升学不是终点,而是职业生涯的起点。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首先可以使学生确定符合实际的抱负水平,这可以为其注入持久的学习动力。在进行生涯规划的过程中,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科学的测试和指导发现自己的潜能,并且愿意通过努力去开发潜能。更重要的是高职学生一旦为自己规划了可操作的职业发展路径,他们会有兴趣、信心和动力去学习和进步。
3.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激发其内在动力。学习兴趣是力求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学习兴趣形成后会表现为极大的趋向性和选择性。求知欲是个体期望获得知识和探索真理的一种意向活动。人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遇到未知的问题或难以解决的困难时,会产生探索新的知识领域或者扩大、加深已有的知识体系的认知倾向。上述情景反复发生,这种认知倾向就会转化为求知欲。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激发、引导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这可以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
(二)营造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习动力
1.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氛围,提高高职生的社会认同感。这里特别指技术技能型劳动和劳动者。我国历来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社会普遍比较尊重脑力劳动者,而技术技能型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往往不如人意。目前的高考录取批次也在暗示着高职学生对象不如本科学生。在这种社会氛围的影响下,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身份定位没有自信心,甚至觉得努力学习与否并不会影响自己的发展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特别强调,劳动者创造了历史,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一切劳动,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和鼓励。如果全社会都能尊重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基层劳动者,高职学生会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对培养其学习动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按照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进行高职教育改革,满足学生成长需要。调查显示,高职学生对学校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并不满意,不合理的课程设置、乏味的课堂教学、单一的评价体系磨灭了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动力更无从谈起。高职院校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学生自身成长的规律完善学生评价体系,让学生方方面面的进步和成绩都能够得到肯定,得到公正的评价;高职院校的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学生的态度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师德修养,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3.打造崇尚学习、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环境,多角度地培养学习动力。大学学习绝不仅仅指学习书本知识,还包括实习实训、课外实践、社团活动、人际交往等丰富的实践学习。这类实践学习与理论学习相得益彰,就高职院校而言,实践学习无论在时间分配还是在重要性上都更胜一筹。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很多高职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稍有欠缺,但在实验实训时却有不俗的表现。高职院校如果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为学生展示各方面的才华提供平台,高职学生就能既在不同领域体验成功感,也可能在竞争中认识自身不足,进而产生学习动力。
参考文献:
[1]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叶奕乾,祝蓓里.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高职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14SJB285)
(责任编辑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