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中数学中解三角形的非常规思路
2018-01-01冯厚发
冯厚发
摘 要:使用正弦、余弦定理实现边、角互化,是高中数学中解三角形的常规思路。但部分解三角形题目,也可采用非常规思路进行解答。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传授解三角形的非常规思路,达到简化计算,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数学;解三角形;思路;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0-053-1
不可否認,正、余弦定理是解三角形的重要知识点,可解答出较多的三角形问题。但其并不是解三角形的唯一方法,甚至用于部分题目解答中会增加解题难度,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讲解相关例题,传授解三角形的非常规思路,进一步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灵活解答各种解三角形类的题目。
一、平面向量法解三角形
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常被用作解答平面、立体几何问题的工具。在一些解三角形题目中,使用正、余弦定理虽然能够解答出来,但计算较为繁琐,而使用平面向量进行求解,可大大简化计算过程,获得事半功倍的解题效果,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平面向量法解三角形。
例1 如图所示,在三角形ABC中,BC边上存在一点D,满足BD=2DC,其中∠BAC=π3,AB、AC的长分别为4、3,则AD的长是多少?
分析:该题目是解三角形的常规题型,学生并不陌生。使用正、余弦方法求解需要考虑两个问题:其一,解题过程中涉及两个三角形,列出的方程较多,而且计算量较大。其二,选择三角形时容易摇摆不定,浪费解题时间。而利用平面法,可有效避免上述问题,做到尽快解题,即,利用向量知识,使用AB、AC表示AD,不难得出:AD=13AB+23AC利用题干及向量数量积,将上式两边平方可得出AD=2193。
点评:使用向量法解三角形,虽能简化解题过程,但技巧性较强,如不能准确找到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向量关系,仍不能迅速解题,因此,为使学生熟练掌握这一解题思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进行相关题型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找到已知量与未知量间的关系,巧妙利用向量知识进行求解。
二、数形结合法解三角形
数形结合法是解答数学试题的常用方法,将数转化至直观的图形中,通过分析图形便可得出结果,明显提高解题效率。部分解三角形试题采用常规方法,列出的数学式复杂,解答难度较大,部分学生甚至不知如何下手。考虑到三角形与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遇到解三角形题目时,可通过构造圆,利用数形结合法进行求解。
例2 已知三角形ABC中,AC的长为3,∠B=π3,△ABC面积的最大值是多少?
分析:该试题情景较为简单,部分学生思维定势,使用正弦、余弦定理、不等式等知识点进行求解,虽然能够求出结果,但花费时间较长,解题效率较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该三角形放入圆中,通过简单分析便可得出结果。如图所示:
根据已知条件,不难求出圆的半径为1,利用圆的“等弦对等角”性质可知,点B在圆上运动均符合题干情景。显然当点B移动至最高点时,三角形ABC的面积达到最大,不难求出三角形ABC的最大面积S=34×(3)2=334。
点评:运用数形结合法解三角形题目时,常借助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求解。为保证解题正确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习的有关圆的知识,结合题干进行分析。同时,教师可推导出三角形各边与内切圆、外接圆半径关系的公式,在解题中方便学生直接应用。
三、解析几何法解三角形
解析几何法是一种将图形中的长度关系转化为单纯的代数,借助直角坐标系,对数进行计算实现解题的一种方法。利用解析几何法解答数学问题时,将图形中的关系通过坐标表示出来,只需进行计算即可。部分解三角形题目,运用解析几何法可避免运用正弦、余弦定理时繁琐的计算,提高解题正确率。
例3 已知三角形ABC,其中AB、BC、AC的长分别为3、13、4,求AC上的高。
分析:该题目难度不大,常规方法求解时仍需应用正、余弦定理,计算繁琐,出错率较高。根据题干中三角形各边长度,构建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简单计算便可得出结果。根据已知条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三角形ABC(如图所示)。
可知A(0,0),B(4,0),设B(x,y)(y>0),以点A、点B为圆心,以AB、BC长为半径,看做两个圆,显然x2+y2=9,(x-4)2+y2=13,联立解得,x=32,y=332,即,AC上的高为332。
点评:利用解析解法解三角形,只需根据题干描述正确找到坐标,并合理设置未知参数,通过已知参数求出未知参数即可,整个解题思路清晰、明了,不容易出错,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讲解相关题目,提高学生应用解析几何法解三角形的意识。
总之,解三角形是高中数学的重点知识,是高考的必考内容,如何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关系着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除认真讲解正弦、余弦定理知识,使学生熟练掌握常规解题思路外,还应传授一些非常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