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用书外资源 激活教学内容
——谈《道德与法治》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2018-01-01汤多宽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3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汤多宽

(长丰县城关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1)

随着统编教材初中《道德与法治》的使用,与之相配套的培训和教研也拉开了序幕。同样是一节课,为什么有的课堂是死气沉沉,有的课堂则是高潮迭起、互动不断?原因固然很多,我认为,部分教师使用新教材仅仅是照本宣科,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书外资源,激活教学内容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受到时事、地域以及编者的主观因素影响,统编教材也会有很多局限性。同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大家也意识到统编教材也仅仅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素材”之一,特别是新教材给教师留下足够的发挥空间,不能简单地“满堂灌”“教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注重开发利用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要学会妙用教材之外资源,激活教学内容。当教学内容被我们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生活化的时候,一堂充满智慧与精彩、深受学生欢迎的《道德与法治》课自然就水到渠成了。下面笔者抛砖引玉,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做法。

一、与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

我们通常说“人生经历”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其实,教师自己的成长经历、生活阅历、经验教训也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适当地把自己的阅历、感悟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来启迪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当我们和学生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情感体验、人生感悟和审美情趣的时候,最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比如,我在讲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六课第二框“师生交往”时,首先回顾了自己成长路上得到诸多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得出的结论是:我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走上了三尺讲台。接着,我又与学生分享自己初为人师时的几个事例:有我作为班主任冤枉学生的故事,也有学生误解我的故事。旁观者清,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评判、分析,进而让同学们联想自己和小学老师以及现在的老师交往历程,他们自然是既有思念、喜悦、也有委屈和困惑。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伴随着师生互动,自然而然地突破了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也充分体现了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与学生互动,激活教学内容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班级的同学,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其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智商、情商也有差异。如果我们能够根据教学内容,适当与学生互动,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比如,我们让学生上台表演情景剧、小品,开展辩论赛等,展示同学们的特长,培养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我们还可以围绕一个主题,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比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八课第一框“憧憬美好集体”时,可以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小学时期的成长历程,谈谈“你憧憬的美丽班级有哪些特征”,请为本班级献一条合理化建议。

三、适时选用网络信息资源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真正变成了现实。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多彩,但也良莠不齐。教授《道德与法治》的老师在选用网络信息资源时,不仅要甄别、精选,更要考虑到时效性,做到适时选用网络信息资源。我们在备课的时候,要关注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有无和本节课教学相关联的内容,尽量不要采用时间已久的网络信息资源,因为太久的信息很难让学生产生兴趣,从而影响教学实效。同时,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提高学习效率。比如,随着党的十九大的闭幕,有关我们国家的一些论述变了,但是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表述还没有来得及调整,于是我们要求同学从网络上查找到现阶段我国主要矛盾等内容的新表述,并尝试分析其变化的原因。此外,我们通过和班级同学建立QQ群、微信群,相互交流,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这也是我们课堂教学资源收集渠道之一。

四、精心选用生活中的资源

如今,我们在观摩优质课时,越来越感受到《道德与法治》课的生活气息越来越浓,课堂教学生活化已成趋势。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现实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程资源宝库。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自然资源的花草树木、人文地理,人文资源的风土人情、名言警句等构成了我们丰富的生活课程资源。当然,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选用,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比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等框题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讲述、评析“晏子使楚”“立木为信”“苏武牧羊”等成语故事。再比如,我们在学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请同学们到商场、超市去调查了解商品外包装袋上的产品说明,明确我们作为消费者享有哪些权利,进而讨论:“如果发现‘三无产品’或‘过期产品’怎么办?”从而实现学以致用。

五、巧妙利用课堂偶发事件

面对几十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我们老师在上课时,难免会遇到一些偶发事件,教师如果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冷静、理智地处理,偶发事件就可能变成很好的课程资源,变消极为积极,变尴尬为幽默,课堂教学气氛反而会更加热烈。反之,面对偶发事件,如果教师处理不当,不仅会让一个好的课程资源稍纵即逝,还有可能导致师生抵触,课堂教学难以继续下去。也就是说,我们老师要学会把课堂上学生突如其来的“干扰”巧妙地转化为难得的课程资源,这不仅是展示教师的聪明才智,更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比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二课第二框“合理利用网络”时,电子白板上突然冒出一条垃圾信息,同学们顿时交头接耳、小声嘀咕。我没有立即删除这条信息,而是引发学生思考讨论:1.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2.网络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困扰?3.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4.让网络空间充满正能量,我们中学生能做些什么?再比如,在学习《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下册 第三课第一框“公民基本权利”时,当我们师生正在探讨“公民的人格尊严权包括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这一问题时,突然,有一个同学大声喊另一个同学的“绰号”,“绰号”很难听,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当时另一位同学脸涨得通红,有一触即发之势。我当即让喊“绰号”的同学站起来,让其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侵权?侵犯了同学的什么权利?并赔礼道歉。紧接着围绕“为什么说‘乱起绰号’是侵犯了名誉权而不是姓名权?”展开讨论。如何因势利导,变“干扰”为课程资源,也是在考验我们教师的智慧。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