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战略的逻辑端点
——论邓小平“从小学抓起”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8-01-01阮成武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3期
关键词:现代化发展教育

阮成武

(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1)

搞现代化建设“根本大计是要从教育着手,从小学抓起”,这一重要论断集中反映了邓小平对教育、社会、人三者关系的规律性把握。“从教育着手”是对教育与现代化关系的规律性把握,“从小学抓起”是对现代教育体系自身关系的规律性把握。两者分别构成“现代化—科学技术—人才—从教育着手”和“抓科技—抓人才—抓教育—从小学抓起”教育发展战略逻辑链。近些年来,人们偏重于“从教育着手”来认识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而对“从小学抓起”的逻辑链重视不够。在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既要准确处理教育与现代化的关系,也要准确处理现代教育体系自身各种关系,遵循现代教育发展的内在和外在逻辑。因此,进入新时代,“从小学抓起”这一教育发展战略不但没有过时,而且焕发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崭新的时代内涵,为分析解决教育现代化2035进程中的新问题、新关系,提供了重要的逻辑理路和政策方略。

一、“从小学抓起”:现代化建设中教育发展战略的逻辑端点

早在1975年,邓小平在谈到科技发展要“后继有人”时,就告诫人们:“我们有个危机,可能在教育部门,把整个现代化水平拖住了。”改革开放后,他进一步指出:“我们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个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一句话,就是搞现代化建设。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随着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上来,邓小平率先将教育转向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977年8月,他在和教育部两位负责人谈话指出:“根本大计是要从教育着手,从小学抓起,否则赶超就变成了一句空话。”邓小平从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关系认识到,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从“从小学抓起”。

1.科技人才培养要“从小学抓起”

1977年5月12日,邓小平在同方毅、李昌的谈话中指出:“抓科研就要抓教育。抓教育,关键在中学,中学又以小学教育为基础。”5月24日,他同王震、邓力群谈话中进一步阐述道:“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跟上去。发展科学技术, 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小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接着,他在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我们一定要把从事教育工作的与从事科研工作的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同样的重视。”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科技和教育事业的过程中,邓小平认识到人才培养和成长的周期性和系统性,始终强调从中小学教育尤其要从小学抓起。1984年2月16日,在中国福利会儿童计算机活动中心参观孩子们计算机操作表演时,他又指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1986年他在会见香港知名人士包玉刚等人时指出:“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四化建设的实现要靠知识、靠人才。……人才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这就要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1987年11月11日,他在会见朝鲜总理李根模时指出:“五十年翻两番也要在本世纪打好基础,特别是智力方面打好基础。因为那时候管事的是我们现在的娃娃,从娃娃时代起就要打好基础。”这些论述都充分反映出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思想中,“从小学抓起”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意义。

2. “四有新人”培育要“从小学抓起”

邓小平在重视教育的生产力功能同时,还十分强调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将培育“四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大计。他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革命性变革,只有培育出与社会主义发展大业相适应的一代新人,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取得成功。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提出:“学校应该永远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革命的理想,共产主义的品德要从小开始培养。”“我们希望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各个有关部门的同志,整个社会的家家户户,都要关心青少年的思想政治的进步……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育工作者,负有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幼苗的重任。”针对十年动乱造成的不良社会风气,他指出,要树立好的风气,包括党风、军风、民风、学风,最重要的是党风。好的党风也体现在教育中,这才能培养出好的学风。他提出:“现在我们的青少年中,有些人有些坏的风气。改变这种风气,要从小学教育开始。”1989年,他为少先队建队四十周年题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这些重要论述从正反两面充分说明,邓小平“四有新人”思想提出与发展,发轫于对青少年一代的培养和期望,要从小学抓起、从娃娃抓起,逐步上升和推广到对全国人民的要求,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江山永继。

3.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现代化必须以法制建设为保障,法制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早在1954年,邓小平针对学校存在的纪律问题,就指出:“发生问题的原因,就是我们没有给娃娃们以教育,因此提出了纪律教育问题。要做一个好公民,就要从小养成守纪律的习惯,这就要经常做工作。”在建设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邓小平特别重视法制建设,提出要理顺党政关系,加强法制建设,用法制来解决各种不正之风和犯罪问题。然而人民群众法制意识淡薄,一方面是党政不分所造成的,同时,也与人们的文化素质有关。他指出,现在这么多青年人犯罪,无法无天,没有顾忌,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素质太低。所以,“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开始,从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社会上也要进行这个教育。”

总之,在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事业的总布局中,教育具有基础性、全局性、优先性地位,而在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中,“从小学抓起”又居于优先之优先地位,体现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谋远略。

二、“从小学抓起”:实现教育现代化、构建现代教育体系的逻辑端点

教育的本体功能是育人,人的成长、成才与发展有其内在规律。在邓小平确立的新时期教育发展战略逻辑链中,人的培养始终是核心。他提出:“人是最宝贵的财富。”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说:“现在小学一年级的娃娃,经过十几年的学校教育,将成为开创二十一世纪大业的生力军。中央提出要以极大的努力抓教育,并且从中小学抓起,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着。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的责任。”因此,他十分强调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要“从小学抓起”。

1.建立与完善现代教育体系要“从小学抓起”

在我国现代教育体系建立之初,曾出现过蔡元培“大学优先发展”与范源廉“小学优先发展”之争。蔡元培说:“我与范君常持相矛盾的循环论。范君说:‘小学没有办好,怎能有好中学?中学没有办好,怎能有好大学?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小学整顿。’我说:‘没有好大学,中学师资哪里来?没有好中学,小学师资那里来?所以我们第一步,当先把大学整顿。’”新中国成立前的1949年5月9日,周恩来就提出中小学教育发展是一个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求大家眼光向下,从大学看到中学、小学。” “在落后的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是不能把大学教育办好的。教育要大众化,首先要办好中小学教育。”1963年10月18日他专门找国家计委、教育部、劳动部、团中央、全国妇联等部门负责同志谈话,指示各部门都要重视中小学教育。他说:“教育部的工作不能‘大大、小小’。当然,高等教育很重要,不能削弱,质量也要提高,但数量毕竟是很小的;中小学教育数量很大,关系也很大,决不能忽视。”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长期存在“大大小小”的倾向,高等教育一直处在优先发展地位,以满足于国民经济建设对各种专业人才的需要。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上大学的费用由国家包下来,中小学却由学生缴费上学。

邓小平认识到现代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从小学阶段抓起。1977年8月在科学和教育座谈会上,他指出:“高等院校学生来源于中学,中学学生来源于小学,因此要重视中小学教育。”几天后,在会见丁肇中时的谈话中,他又一次指出:“中国在六十年代时,与世界差距不大,林彪、‘四人帮’干扰这么多年,差距拉大了。要赶上需要五十年,努力一点也得二十年。要向这个目标努力。要从小学抓起。小学办好,中学才能好。”在邓小平“从小学抓起”教育思想推动下,1980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础,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必须从小学抓起。”1982年《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义务教育。”这为此后制定《义务教育法》,提出在世纪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及新世纪以来进一步推动高中教育普及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建立更加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发展战略逻辑基础和法律基础。

2. 提高教育质量要“从小学抓起”

邓小平在强调从小学抓起,促进教育普及和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的同时,十分重视提高教育质量。在1978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指出:“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的质量,按照中小学生所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的教育内容。”他认为,教育发展应当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与从难从严要求相并举。根据当时教育实际和国家建设需要,他提出:“办教育要两条腿走路,既注意普及,又注意提高。要办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要办重点小学、中学和大学,经过严格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在重点中学和大学。他在谈到教育战线拨乱反正问题时就提出,基础打不好,搞科研是有困难的。为此,他要求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并认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但不能迷信考试,把考试当作检查学习效果的唯一方法,要认真研究、试验,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法;对于没有考好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他们继续努力,不要因此造成不必要的精神负担。

3.教师队伍建设要“从小学抓起”

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科研工作要出成果、出人才,教育战线也应该这样。中小学教师中也有人才,好的教师就是人才。要珍视劳动,珍视人才,人才难得呀!”他尤其关心小学教师,指出:“一个小学教师,要把全部精力放在教育事业上,就是可贵的。要当好一个小学教师,付出的劳动并不比一个大学教师少,因此小学教师同大学教师一样光荣。 ”他在《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一文提出:“现在小学教员的工资太低。一个好的小学教员,他付出的劳动是相当繁重的,要提高他们的工资。将来,有些教得好的小学教员,工资可以评为特级。”在他的亲切关怀和直接过问下,我国相继建立起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包括中小学教师工资制度、教师职务评聘制度、特级教师评选制度、优秀中小学教师奖励制度等。这些政策和制度建设,对于提高中小学教师尤其小学教师的地位,鼓励教师终身从事教育事业,发挥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 与此同时,他对小学教师寄予殷切希望。他提出:“中小学教师和幼儿教育工作者,负有培养革命接班人的幼苗的重任。”“只有老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他还提出发展师范教育,开展在职培训,加强教师管理等,以激励小学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与责任感,努力提高小学教育质量。

三、“从小学抓起”教育发展战略逻辑端点的时代内涵及现实意义

综观以上,邓小平“从小学抓起”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教育与现代化及现代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科学性。这一教育思想逻辑链不仅推动了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全面实现,而且在建立和完善更加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新背景下,也彰显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崭新的时代内涵。

1.从 “五位一体”总布局的战略高度全面落实“从小学抓起”

邓小平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一定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格局。他将“从小学抓起”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联系在一起,确立了教育与现代化的总体框架。随着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不断拓展和丰富,从 “两个文明”、“三大建设”、 “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从小学抓起”也应融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方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体而言,应从小学开始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全面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落实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要从小学抓起,“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2. 从现代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重点深入贯彻“从小学抓起”

“从小学抓起”反映了新时期邓小平教育发展的一种战略谋略和布局,确立了我国教育现代化一种价值观和方法论。一方面, “从小学抓起”体现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从近代以来教育现代化历程看,发达国家无论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终身教育如何重视和发展,小学教育都是恒久不变的战略重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保证所有儿童都接受高质量的初等教育,在教育的公共开支方面,各国应绝对优先这一级教育;在所有儿童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初等教育之后,应当把扩大接受普通中等教育(先是初中,尔后是各级中等教育)的机会作为第二目标。”这与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的战略思维是根本一致的。从20世纪80年代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将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反映出教育是一项需要一直抓下去的长远、系统工程,成效有近、中、远和小、中、大之别,要取得长期和大的效益,就必须 “从小学抓起”。反言之,从小学抓起不能只图近期、外在成效,而应当着眼长远、面向未来,求得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小学教育作为现代教育体系的第一级教育,不是充当第二、三级教育的附庸,用第二、三级教育的质量标准和价值尺度来衡量,而应当形成并努力坚持独立的价值导向,培养全体社会成员的一般素养、基础学力,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最为宽厚而坚实的基础。用邓小平的话来说:“培养人,中心是把基础打好,然后干哪一行都行。”

3. 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赋予“从小学抓起”新的任务和内涵

“从小学抓起”并不限于抓小学或义务教育,而是要尊重教育规律和人的成长发展规律,将教育作为一项面向未来、赢得未来的系统工程。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的向往更加迫切。“从小学抓起”的内涵和重点势必发生深刻改变。具体说,随着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和高中教育普及化、高等教育大众化, “从小学抓起”,首先要统筹解决提高质量和促进公平的问题,协调普及与提高、公平教育与优质教育、面向全体与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与终身学习的关系。面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观念盛行,从小学开始的择校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以此衍生一系列教育问题牵动整个教育改革进程以及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从小学抓起,为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开好局、起好头。其次,解决好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问题,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问题,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第三,在教育投入实现重大突破以后,应当发挥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第一资源的重要作用,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统筹提高教师素质、待遇与积极性,切实提高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发挥教师在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中不可替代的能动作用。

猜你喜欢

现代化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农业现代化研究》第五届编委会
中国现代化何以起飞和推进
——评《中国现代化论》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