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苏霍姆林斯基“好教师”标准的解读
2017-12-29李绍明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第一盏、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他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从孩子第一天进入校园开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已经确立,教师所做的一切,也开始对学生产生影响。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引导可见一斑。只有当知识、科学、文化和孜孜不倦的劳动的光辉照亮了个人点滴的禀赋、天才、爱好、才干的时候,后者才会闪耀出光彩来(苏霍姆林斯基语)。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苏霍姆林斯基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好教师要热爱孩子
好教师要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苏霍姆林斯基语)。这段话里,前面的几句,很多人在文章里或者谈话中都会提到,而且已经达到听者耳熟能详的程度,但是我最想着重强调的是“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这句话。
作为教师的我们,为什么单单忘记了这句话呢?是啊,曾几何时,我们也是孩子,我们也曾懵懂,也曾年少无知。为什么长大了,就忘记了自己作为孩子时的“样子”呢?为什么在和孩子接触时,就开始埋怨多于鼓励了呢?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一直是一帆风顺的吗?换位思考一下,我们是否应该再多一些耐心,再多一些方法,再多一些童心呢?
把自己当作一个和学生具有同样心灵的孩子,或许问题会少一些,或许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会近一些,交流会多一些,事情会容易解决一些。回来吧,找回那逝去的童真,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承担,一起面对。只有当每个孩子亲身感受到是教师在影响他,而且是所有教他的老师仿佛都在把自己的一份精神力量注入给他的情况下,教师才能成为一种教育力量。讓我们“蹲”下身子,拉近的不仅仅是与孩子之间身体的距离,更是心灵的距离。
二、好教师要精通科学知识
一个好教师应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此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成为学校的骄傲(苏霍姆林斯基语)。一个好教师,应该具备比教学大纲的规定多许多倍的知识。教学科目对教师来说只是基础知识,深湛的知识储备、广阔的视野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一切都是教师用以激发学生对知识、学科、学习过程的兴趣的必备条件。
教师的知识越深湛,视野越宽广,各方面的科学知识越宽厚,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苏霍姆林斯基语)。这段话,我的理解是,任课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爱它,才会对它有兴趣,才能更多地了解这门学科的历史、取得的成果、遇到的瓶颈以及它未来的走向。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研究者。社会是在向前发展的,知识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向前延伸的。某种知识是否会一直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待于每个和这门学科有关的人去不断地解决出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目前,各地的教育机构或教育主管部门开始集团化办学,相继组建教育研究团队,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现象、问题以及教育在未来的走向进行研究分析,目的是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佳化。这其中,研究型教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知识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各学科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每名教师都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储备,不求精通,但求涉猎。教师在毕业3~5年以后所拥有的知识,应当比他工作之初时多3到5倍甚至10倍。否则,他的学生定将蒙受“呆读死记”之苦,因为教师缺乏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这会致使教师的教学失去光彩和热情,进而使学生的求知乐趣受到影响。
学识、眼界是教师享有高度威信的基础。在学生眼里,教师就是一本百科全书,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任何问题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答案。教师的知识越多,他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就越容易,他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就越高。如果教师只局限于教科书,而不能开阔孩子们的科学视野,不能带领他们在他们尚未学习过的领域“遨游”,那么我们的教学就只会成为孩子们厌恶的天天要掌握的一定量的知识“份饭”。
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读书应该是每一位师者的终身行为。对一所学校而言,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尚书的氛围,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追求所在。一所学校只要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籍,那么,这样的学校,也就值得我们为其奋斗一生。
三、好教师要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
一个好教师要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懂得而且能体会到缺乏教育科学知识,就无法做好孩子们的工作(苏霍姆林斯基语)。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科学,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中,通过对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研究来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应用学科,包括基础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
在教学中,教师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完美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有理论依据。教育理论,是多少年来教育前辈经过多年的教育经验总结而得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如何解决那些困扰我们的问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成功的案例,这些都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参考,让我们能够快速、有质量地解决问题。一个人要想走得远,没有理论支撑,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外出工作的人员逐年增加,各种教育问题层出不穷。留守儿童、单亲儿童大量增加,他们的心理越来越复杂,教育面临着新的课题。因此,及时破解儿童的心理问题,迫在眉睫。只有解决了孩子心灵深处的困惑,他们才会坦荡地面对人生,才会坦然地接受来自于身边的教育,才会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四、好教师要精通某项劳动技能
一个好教师要精通某项劳动技能,并且是这项工作的能手。十分重要的是,学校里要有出色的园艺家,有醉心于机器的人,有电工技术专家,有细木工,有喜欢教学实验园地作业的植物栽培家。一所好学校里,每个教师都应当有从事某项劳动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和我们倡导的让每一名学生都有一技之长不谋而合。
体育艺术“2+1”、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建设,足球教学等,都体现了当下国家对素质教育的期望。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要有一技之长,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用自己的特长,带动学生的特长,能够把每一名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成他立足于社会的本领。没有一技之长的教师,不会培养出一技之长的学生。
大连的特色教育学校已经遍地开花,比如爱的教育、书法教育、诗韵教育、海洋教育等等。希望更多的学校,能够发挥自己的特色,为多彩的教育增加一抹新意,让每一位教师在教学的某一个领域里都能“独树一帜”。
教师这一职业,责任重于泰山。教育之路无尽头,师者学习无止步。
(作者单位:庄河市第五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