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路径探究

2017-12-29姚海涛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7年10期

一、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目标

信息素养在课程目标的不同维度均有体现。其中,在知识与技能维度,强调学生对信息技术基本概念、思想和基本工具的了解和掌握;在过程与方法维度,不仅强调学生对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掌握,也强调其对信息技术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养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强调在课程整体层面上要重视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信息文化的感悟与内化,引导他们形成积极的有关信息时代的技术观和价值观,养成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习和改善生活的意识和态度,积极、负责、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小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标准

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其信息素养是否提升,可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三个方面去评价。首先要看学生有没有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有多强。也就是,碰到一个实际问题,学生能不能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第二,要看学生能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第三,要看学生能不能在利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遵守信息伦理道德。

三、提升小学生信息素养的途径

(一)为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保障

足够数量的高性能计算机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比如学校要有足够的计算机并能运行当前流行的、实用的应用软件,要为师生提供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学到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培养信息素养。

(二)有可靠丰富的校园网络资源

首先,建设以校园网为平台的信息资源库。一方面,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一个交流平台,有利于师生交流和教学管理;另一方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其次,为了保障师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计算机知识,学校可以将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房实行全天候开放,任何一位教师或学生在开放期间都可使用。

(三)提高授课教师的信息素养

各教育单位要做好信息技术教师聘请、培训、考核工作,争取聘用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有开放教学观念,敢于实践、敢于创新的信息技术教师。同时,要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使其在理论和技术上跟上时代步伐,以确保有一支高素质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

(四)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

在信息技术学习中,很多学生对不断更新的计算机技术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限的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他们求知的需要。对此,学校可充分利用已有设备,通过成立计算机兴趣小组,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提高学生计算机的运用能力。例如:开展机器人社团、3D打印室、创客空间等。

总之,新课程教学关注学生对技术与操作的熟练程度以及技术应用思想方法的渗透,着力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升。实现教育信息化,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既是新时代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一项基础性工程。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北大街小学)

(责任编辑:赵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