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中如何以音乐促鉴赏
2017-12-29陶珍
摘要:诗词的语言含蓄凝练,晦涩难懂,学生往往兴趣索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在诗词教学中尝试以音乐促鉴赏,分别从用音乐创设诗情画意的学习情境、用音乐品味诗词的韵律美等6个方面进行探索,效果显著。
關键词:诗词教学;音乐促鉴赏;思考
诗词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往往怀着传递美和启迪心灵的愿望与激情走进教室,却常被课堂的沉闷、学生的漠然所困扰。华美、绚丽,意境深远的诗词歌赋,为什么学生却兴趣索然?也许,除了诗词的语言含蓄凝练、甚至晦涩难懂外,诗词教学的思路呆板、教学语言乏味、缺乏诗词学习情境等也是原因。
朱谦之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国音乐文学史》里提到“所谓诗歌即是音乐”。这句话,概括了中国诗词与音乐的关系。事实上,诗词与音乐的关系源远流长。《毛诗序》云:“诗言志,言之不足,则歌咏之;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诗经》的合乐歌唱,到《楚辞》中祭祀的男女巫师对唱,到《乐府》中配乐的歌词,再到“唐诗宋词元曲”可以谱曲传唱,都表明了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由此可知,不止诗词的发展历程和音乐始终相伴,诗词的本质与音乐更是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中用音乐促鉴赏,是学习诗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用音乐创设诗情画意的学习情境
学习新课时,为了尽快把学生带入诗词的意境,一开始就给学生传达一种美感,教师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导语,然而往往事与愿违。即使华丽的辞藻、精彩的比喻、富有情感的语言,也很难把学生带入教师设计的情境,因为学生脑海中没有形成相关的影像,无法与之产生共鸣。如果教师能借助音乐导入,诗词的意境之美就会潜移默化于课堂之中,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就会很快进入情境,仿佛置身其中,对诗词的学习产生无尽的联想和期待。
例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醉花阴》时,给学生播放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在略带伤感的歌声中学生仿佛走进了歌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也走进了文本之中,很容易感知出李清照的内心世界及情感变化。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们为学生播放了杨洪基演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听着歌唱家浑厚辽阔的歌声,欣赏着江水奔腾不绝的壮美景色,品味着耳熟能详的英雄风采,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气息,自然情绪饱满,热血激荡。还未正式进入课文,学生就已被带入广阔的历史天地,感受到一份豪情和悲壮。至此,很容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学习。
二、用音乐帮助学生体会诗词的韵律之美
诗词,语言精炼,意蕴深长,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既能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又能给读者以韵律之美的享受。而韵律是诗词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主要特征,韵律美就是诗词的形体美,它主要体现在有声有色的文字及特殊的排列组合形式上。在一首首缀玉联珠的古典诗词作品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双眼发现其文字美,通过心灵感受其情感美,通过深思体会其境界美;而韵律之美不是单凭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分析感悟就能领会到的,如果教师在讲授时配上恰当的乐曲,让学生咏唱,他们就会品味到其独特的韵律美。
例如欣赏李煜的《虞美人》时,我播放了视频歌曲《虞美人》。学生边听边唱,兴致高涨,情不自禁地打起节拍,完全沉醉于优美的旋律之中。下课铃声响起,仍意犹未尽。学生不仅在吟唱中很快背下这首词,也充分地品味到该词在平仄、押韵、对偶等方面独特的韵律美。更有许多学生课后仿照这首词自己也作了一首。有的写道:“春夏秋冬年年过,虚度年华凭谁说?东风昨夜过校楼,望尽繁星月下校园愁。虚度年华将何处?未来处处是云雾。问我能有几多愁?深夜醒来泪难收。”借此来表达自己虚度光阴、学业不佳的苦闷心情。
三、用音乐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
诗歌体裁本身具有含蓄、凝练的特点,给鉴赏带来一定的难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仅是频繁地让学生诵读,或者把诗词译成白话,简单描述成散文片段,都无法实现震撼心灵、陶冶情操的教学目的。如果在学生朗读的时候,教师能配上与诗词内容和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就能帮助学生对诗词意境进行还原和补充想象,产生穿越时空、拉近学生与文本距离的效果。随着音乐的升腾跌宕,学生的情感也会随着旋律与诗词的情境相互交融,仿佛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情不自禁地读出诗词中的喜怒哀乐,对情感的领会和释放也会酣畅淋漓。
例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我为学生选配了箜篌曲《蕉窗夜雨》,先是让学生伴着音乐默读诗歌,思考如何把诗和音乐结合起来,再让学生配着该曲放声朗读诗歌,把自己感受到的优美意境通过朗读再现出来。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就会试着把自己体会到的情感融合到音乐中,诵读时会把诗歌的情感和音乐充分结合起来,通过高声诵读把情感彻底释放出来。从学生轻松愉悦的表情中,我仿佛看到他们已随着陶渊明走进了清静的田园,感受淳朴的民风,体验躬耕田园的乐趣。有的学生甚至边读边晃起了脑袋,陶醉在陶渊明脱离仕途、返回自然的那种轻松、喜悦之中。整个诵读环节自然流畅,效果很好。
又如在学习李白的《蜀道难》时,我为学生挑选了《十面埋伏》和《高山流水》两支曲子,不同的是一个铿锵之中透着紧张,一个舒缓之中带着感伤。如何取舍?我一时犹豫不决,后来干脆把两支曲子都搬到了课堂上,让学生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听这两个曲子,判定哪个更适切,并阐述理由。学生在选择曲子的过程中,品味到同一首诗词在不同乐曲中展现出的不同意境,更充分地理解了诗歌的感情内涵,理解了李白牵挂友人之情。最后,按照学生自己选取出来的《十面埋伏》配乐诵读,可谓锦上添花。
四、用音乐构建余音绕梁的诗词殿堂
诗词历来注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境界,音乐则追求“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艺术效果,两者可谓意趣相投。音乐对人的情感和心境能产生强烈的震撼力与感召力,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听中诵、诵中品、品中悟的方式,来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情、情景交融的诗词意境,从而给学生留下无限遐想和思考的空间,对学生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深化与延续,起着推动作用,让学生深切感悟到中华传统诗词的魅力。长此以往,对接触诗词较少的农村孩子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会把课堂的诗词学习主动延展到课外,业余时间探究、学习诗词,从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中汲取营养,接受熏陶,在诗词殿堂中流连忘返,爱上诗词文化。
音乐的介入使学生对诗词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业余时间背诗词、收看中国诗词大会、举行古诗词百题竞赛、把诗词引用到写作中……已经成了他们的常态。学生在喜欢诗词的同时更关注诗词的作者,如学习李清照的《一剪梅》,课要结束的时候,我给学生播放了张明敏演唱的《一剪梅》。听着张明敏深情的歌声,学生对李清照的牵挂自然又涌上心头,挥之不去,以至许多学生课后去书店买来李清照的诗集继续欣赏。还有的学生以《我眼中的李清照》为题写了一篇随笔。在学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后,大部分学生当天的随笔都是与这位词人有关的。有的学生查了许多资料,把他的这首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进行比较;有的以“辛弃疾,我想对你说”,来表达自己的仰慕。这样的情况,在随笔中经常出现。
五、用音乐点燃学生探究诗词内涵的激情
诗词作者距我们的生活久远,作品的内涵往往与时代背景紧密相连,某些词语古今词义又明显有别,要做到零距离走进他们的作品,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学生来说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需要老师给课堂注入活力,激发他们探究学习的热情。
在讲授李商隐的佳作《锦瑟》时,是下午第一节课,正是学生疲倦无精打采之时,再加上这是一首晦涩难懂、众说纷纭的诗,如果老师一味讲解,学生定会毫无激情。于是在课进行二十几分钟,也就是学生要倦怠的时候,我插入了江明学演唱的《锦瑟》,这首歌表达了对心爱姑娘的思慕之情,激发了高中生濃厚的兴趣。
我趁机把话题引到诗文内容的探究方面,有的说是表达对心爱女子的怀恋之情,有的说是对身世的感慨,也有的说是沧海遗珠般的迷惘,还有的说是如烟云般缥缈的悲伤……就这样,由一首歌曲循序渐进,在轻松愉快的讨论中学生了解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并且明白了学习诗歌重在对意境的把握。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不但领会了诗的内涵,还陶冶了情操。
六、以音乐促鉴赏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选择的乐曲要有针对性,不能“乱点鸳鸯谱”。如果音乐选择不是恰如其分,就无法让学生与作品产生强烈共鸣,不能触动学生的情感,达不到预期效果。比如学习《阿房宫赋》,很多教师都喜欢选《汉宫秋月》作为配乐,我经过认真的筛选,感觉用《崖山哀》效果更好。它不但背景与《阿房宫赋》有相似之处,而且曲调清幽哀怨、痛彻激愤、如泣如诉,更能表现作者悲愤和痛惜之情。
其次,音乐只是诗词教学的“调味品”,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借助音乐,还要选择好使用的时机。比如,教学难点之处,借助音乐可以协助学生打开思路,活跃思维,走出瓶颈;学生倦怠之时,借助音乐能够帮助学生调动情绪,注入活力,重燃激情。借助音乐,还要注意使用的时长,过长会冲淡教学的中心。比如课堂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不能都用音乐,否则诗词课倒成为音乐欣赏课了,教学效果不但不会好,还会事倍功半。
总之,诗词与音乐本是同根同源,相辅相成。在现代教育中,多媒体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这一条件下,古诗词的讲解可以更好地和音乐联合。学生在音乐的带领下,能更好地融入古诗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从而实现与作者的心灵交汇。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不但能使学生体会到音乐之美,还能使其尽快走近古诗词,进而体会中国古诗词的巨大魅力,也使古诗词教学流淌着音乐之美。
参考文献:
[1]王丹丹.浅谈音乐在诗词教学中的作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3).
[2]郭春芳.音乐对诗歌课堂的点化[J].新课程,2014,(293).
(责任编辑:李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