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打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2017-12-29王有鹏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17年10期

现代课程观认为,课堂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场所,是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诸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生长过程。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参与课堂是否积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本文以《思想品德(鲁教版)》(八年级上)第四课第一框“文明交往礼为先”为例,探讨教师如何精心打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一、情感参与:打造浸润灵魂的课堂

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首先是情感的参与。所谓情感参与,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由学生参与的情感性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达成情感态度方面的教学目标。而思想品德课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则更需要情感的参与。积极的情感参与,生成的是学生丰富与细腻的感情、丰盈与充沛的心灵、健全与完善的人格、至善与至美的道德、高远与博大的境界、圣洁与崇高的灵魂。本课情感参与主要体现在导入环节和结束环节:

(一)导入环节

首先,教师让学生观看一段公益广告:师生见面非常有礼貌地问好;上公交车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老人表示感谢;电影院里有人忘记关闭手机,向周围人道歉等。视频中,人们灿烂的笑脸、文明的言行、文雅的举止,对学生的情感具有强烈的冲击力。视频播放完毕,教师向学生提问:“视频中的哪些行为表现给你带来温暖与感动?”学生回答:“帮助他人,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秩序。”教师说:“同学们,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舒心的笑脸、一个得体的举止,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这些都是礼貌。一个有礼貌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人的欢迎和尊重。”借助这一导入,教师营造了情感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束环节

在课堂的结尾,教師播放视频《文明从这里传递》:有人不小心摔倒,旁边人连忙扶起;一辆三轮车爬坡困难,大家赶快帮忙推车;众人乘坐电梯,彼此礼让有加;行人过斑马线,汽车予以礼让等。这则视频,与导入环节的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学生看到文明就在身边,文明靠着彼此传递。视频首尾呼应,情感参与贯穿整节课。最后,教师让学生大声齐读文明礼仪宣言:“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规范言行,提升修养,展示文明风采,传承中华美德,让我们成为中华礼仪画卷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动之以情之后,又导之以行,实现了情感的升华,也把教学推向了高潮。

二、知识参与:打造扎实有效的课堂

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也需要知识的参与。所谓知识参与,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由学生参与的知识性活动,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达成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积极的知识参与,能打造扎实有效的课堂。本课知识参与体现在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知识、共同梳理知识和巩固所学知识等四个方面:

(一)明确学习目标

本课的学习目标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做到正确对待交往,学会尊重、宽容、平等待人,营造良好的人际空间,做个受欢迎的人;理解交往礼仪的原则,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提高交往的能力;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前提,树立文明交往的意识,做一个文明礼貌的人。学生感知学习目标的过程,就是明确学习方向的过程,也就是知识参与的过程。

(二)自主学习知识

上课伊始,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对礼貌是怎样理解的。然后,教师展示问题:礼貌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们带着问题,通过自主学习课本,找出答案。之后,教师让学生交流观点。这样,学生对礼貌知识的学习就会更扎实、更有效。很显然,这样的知识参与是牢固可靠的。

(三)共同梳理知识

教师在新授课环节的最后,与学生共同梳理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构建知识树,形成知识体系。知识树生动直观,归纳了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很好地实现了学生的知识参与。

(四)巩固所学知识

在学以致用环节,教师先展示了下列名言和生活谚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手边留情花似锦,脚下留情草如茵”“微笑是我们的语言,文明是我们的信念”“彬彬有礼是高贵品格中最美丽的花”。之后,教师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回答名言谚语中体现了哪些文明交往的品质。在这里,教师采用丰富有趣的参与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培育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思维参与:打造有深度的课堂

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更需要思维的参与。所谓思维参与,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思维性活动,让学生认真思考,提高思维能力,达成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积极的思维参与,有助于增强学生思考的广度和深度,增强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动作思维、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从而打造出有深度的课堂。本课思维参与主要体现在合作探讨环节:

(一)通过分析比较,强化思维参与

课堂上,教师播放自制视频《小文的故事》:自习课已经开始了五分钟,小文同学在操场上过足了足球瘾,才回到教室。他“■”的一声,用脚踹开了教室的门。教室里的同学都吓了一大跳,小文满不在乎。他回到座位,把两只脚往桌上一放,哼起了小曲儿。这时,班长走过来,拍拍小文的肩膀说:“小文,大家都在学习呢,你别闹了,快写作业吧。” 小文斜眼瞅瞅他,蛮横地凶了一句:“关你什么事,我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这下,班上的同学纷纷转向小文,开始议论起来了。之后,大家都不怎么搭理他。

教师提出问题:视频中,小文为什么受到冷遇?请从语言、态度、行为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教师要求学生先结合课文自主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就是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训练的过程。全班交流之后,学生的思维参与并没有结束。教师接着提问:“你是不是视频中不讲文明礼貌的小文?为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

比较分析不但能够启发学生要有文明的言行举止,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明交往礼为先”的道理,而且进一步强化了思维参与,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

(二)通过场景思考,强化思维参与

播放视频《小文的故事(二)》。

场景一:小文因为自己的家庭条件优越,而看不起家境贫寒的小峰。

场景二:在小组交流问题的时候,小文一再打断别人的发言。

场景三:小文在操场运动时受了伤,曾经被他嘲笑的小峰主动背着他去校医务室。

思考:“场景一”中,你赞同小文的交友原则吗?为什么?“场景二”中,如果你是小峰,会喜欢和小文做朋友吗?为什么?“场景三”中,你从小峰身上受到什么样的启发?

在这里,教师设置了三个生活场景,通过场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悟和分析,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交往要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和宽容的道理。这种场景思考,不但使学生掌握了“交往礼仪三原则”,还有效强化了学生的思维参与。

四、行为参与:打造知行统一的课堂

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还需要行为的参与。所谓行为参与,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由学生参与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从认识到实践,从认知到行为,达成知行统一的教学目标。要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应该注重学生的行为参与,实现教学的知行合一。积极的行为参与,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变思想品德课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问题。本课行为参与主要体现在巩固所学环节、学以致用环节和布置作业环节:

(一)巩固所学环节

在合作探讨之后,教师设置了巩固所学环节,创编了三个情景。情景一:今天你过生日,同桌送你一份礼物,你会怎么做?情景二:在食堂排队买饭时,我不小心将菜汤溅到别人身上,我会怎么做?情景三:升入新的年级,就要与相处一学期的老师分开,你会怎么做?请根据这些情景,用礼貌用语表达你的心声。在这里,教师通过“让学生说”的行为参与,强化学生对“在交往中讲文明、有礼貌”的理解,提高学生正确使用礼貌用语的实践能力。

(二)学以致用环节

在学以致用环节中,教师设置了名为“今天,你以礼相待了吗”的行為练习活动。练习一:当你在公交车上遇到又脏又累的农民工叔叔时,你会怎么做?练习二:面对班上说话结巴的同学向你请教问题时,你会怎么做?练习三:放学后,几个高年级的学生向你索要钱财时,你会怎么做?这种行为参与,意在让学生学会处理生活交往中的小问题,灵活运用文明交往的三个原则,提高人际交往的实践能力。

(三)布置作业环节

教师设置了课后作业:为了建设和谐社会,请同学们认真反思自己的言行,做文明有礼的中国人,将文明礼仪贯彻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在这里,教师把行为参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通过设置课后反思,促使学生内省,力求学生用实际行动文明交往,真正做一个讲文明、有礼貌的人。

总之,精心打造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就要强化学生的情感参与、知识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以此来达成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最终完成思想品德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单位:山东省临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