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新诗背景下的土家族新诗创作

2017-12-29向笔群

星星·散文诗 2017年32期
关键词:黄永玉土家族散文诗

向笔群

新诗是新文化发展的产物,是外来文化与中国20世纪初文化碰撞产生的新文体,距今100年的历史。土家族是一个善于吸取外来文化的民族,不少土家族诗人开始融入新诗创作。新诗成为现当代土家族诗人创作的主要文体。清末民初,中国知名的中国文化团体南社里有不少的湘西土家族诗人如田星六(兴奎)、向乃祺、田明瑜等;新中国成立之后,黄永玉、汪承栋、孙因、冉庄、颜家文等土家族诗人活跃中国诗坛,成为一个时期土家族新诗创作的收获。改革开放之后,大批土家族诗人在中国诗坛崭露头角,成为中国诗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因此,梳理土家族新诗创作在中国百年新诗的创作状态与土家族诗人在这个时期对中国诗歌创作的贡献,具有一定的文化意义。

黄永玉的诗集《曾经有个那种时候》曾获1979年——1982年全国第一届新诗(诗集)一等奖,在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学奖诗歌奖中,汪承栋的长诗《雪山风暴》获一等奖;颜家文的组诗《长在屋檐上的瓜秧》获得一等奖;在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奖,颜家文的《悲歌一曲》、汪承栋的《月夜》等作品双双获奖;喻子涵的散文诗集《孤独的太阳》获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冉庄诗选》获第六届的骏马奖;冉冉的诗集《从秋天到冬天》获第七届少数民族骏马奖。这些土家族新诗创作成就,说明土家族新诗在中国新诗百年发展史的不可小觑,在中国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一、南社时期土家族诗人的新诗创作

土家族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民族,属于氐羌族群。早在远古时代就居住在长江流域的崇山峻岭,自称“毕兹卡”,即“山里人”。历史上的清江流域、酉水流域、乌江流域被称为土家族的三大发祥地。土家族传播文化的土家语,属汉藏语系之藏缅语族中的一种独立语言。在长期的历史语境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特征。土家族是一个开放与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的民族,同时受到汉文化挤压与融合,仅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为书写载体,被历史文化学者纳入汉文化的体系。直到上世纪的1956年,土家族才得到国务院的确定,成为一个单独的民族,民族身份得到了完全的认同,成为构成中华56个民族中的一员。

一个民族的存在,与其文化存在方式密切相关,以其独特的文化行为方式而独立存在。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史上,土家族创造了本民族的文明。在里耶出土的秦汉“竹简”,就是有力的见证。它反映了一个民族历史的文化元素,让土家族的文明从历史的遮蔽中散发出光芒。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基本特征,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动因与文明的痕迹。诗歌是一个地域或者民族文明的标志,其产生表明了一个民族早期文明的程度。

在现代文学史上,加入南社的土家族诗人田星六(兴奎)、向乃祺、田名瑜等都为中国的近代诗坛留下不少优秀作品,在新诗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

土家族南社诗人田星六(1874—1958)的《晚秋堂诗集》《晚秋秋词》《黄叶秋灯词》《蓉红词》《新绿山庄题词》《曼壶词》等作品,气宏言宜、纵横开阖、千回百转、浑浑浩浩、豪壮沉厚,字里行间,土家族诗人所特具的侠肠霸气隐隐可鉴。

其中的代表诗人田名瑜(1890-1981),字个石,湖南省凤凰县沱江镇人,出生于凤凰县城一个油漆工人家庭。清宣统二年(1911年)加入同盟会。南社社员任《沅湘日报》编辑兼总经理。建国后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南社土家族诗人在继承中国传统诗学同时,也多有现代诗歌(新诗)的创作,研究土家族新诗百年的历程,首先要从南社的土家族人作品进行考察。显然,具有一定的诗学意义。因为南社时期土家族人的创作,开创土家族新诗百年的先河。

这一时期,土家族革命家赵世炎等人,书写了一些理性、革命的诗歌,也具有新诗的性质。

二、新中国时期土家族新诗创作

建国以后,土家族诗人主要有黄永玉、汪承栋、孙因、冉庄、萧国松等人。

黄永玉(1924—),湖南凤凰人。在上世纪的;四十五十年代,黄永玉就开始学习诗歌创作,1950年创作的长诗《罗素街报告书》发表在《文汇报》。李鸿然先生认为:黄永玉的诗歌,是中国当代多民族诗坛的奇葩。他以独一无二的方式,为当代多民族诗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黄永玉是当代土家族诗人的代表之一,诗集《曾经有过那种时候》获1979-1981年全国新诗评奖一等奖,在当时的中国诗坛引起了反响。年近花甲之年的黄永玉的诗歌获奖,在当时是一个奇迹。他是第一个获得全国诗歌大奖的第一位土家族诗人。黄永玉出版的诗集不多,而是以诗歌的质量见长。从早期的诗集《曾经有过那种时候》到耄耋之年出版的《一路唱回故乡》,表达出一个土家族诗人独立的人格立场与怀乡意识。

汪承栋(1930—)湖南永顺人。1955年创作第一本反映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的新生活的诗集《从五指山到天山》。1956年主动要求到西藏工作,从此游历西藏各地,并参加了西藏民主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政治斗争,从而获得丰富的创作素材,先后出版了短诗集《雅鲁藏布江》(1959)《边疆颂》(1960),《高原牧歌》(1961)《拉萨河的性格》(1978),叙事长诗《崑崙垦荒队》(1960)《黑痣英雄》(1964)《雪莲花》(1964)《雪山风暴》(1978),散文特写集《崑崙山下的明珠》(1960),《汪承栋诗选》(1985年)等,其中,长诗《雪山风暴》、诗歌《月夜》、儿童文学集《雪域小云雀》获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少数民族文化创作奖。获西藏自治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届文学创作奖,被称为雪域高原诗人的常青树。汪承栋长期生活在西藏,书写出不少的有关西藏雪山、高原的诗篇,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佳话,为中华民族的团结,为西藏民族文学的繁荣呕心沥血,成为少数民族诗人的楷模。

孙因(1930—)与冉庄(1937—2012)被称为当代重庆少数民族文学的缔造者。他们都是以诗歌走上文坛的,孙因的长诗《带个信儿上北京》,是重庆土家族作家中最早发表的一首长诗,同时也是时代诗歌创作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政治语境。而冉庄对诗歌却是始终不渝,在半个世纪的创作过程中,把诗歌当成自己生命中的永恒宗教,把宗教毕生都献给诗歌事业。《冉庄诗选》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诗歌奖),使他的诗歌创作达到高峰,长期恪守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成为重庆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领头羊。

萧国松(1933—)创作长诗《格桑花》,引起《人民日报》、《诗刊》等媒体的关注。《格桑花》一共3000多行,分为21部,取材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藏的现实生活,描写西藏民主改革时期广大农奴翻身解放而协助解放军平定叛乱的过程,同时塑造女奴仁贞志玛与农奴朱扎的坚贞不屈的爱情,融历史进程与爱情为一炉,表现了一种历史语境下的西藏人民的壮阔历史。《格桑花》是一部高举爱国主义主旋律的诗歌,女奴仁贞志玛与农奴朱扎为维护祖国的统一为主题,同时歌颂了他们坚贞不屈的爱情,把爱国与他们之间纯洁的爱情一起进行诗化的描写。在《格桑花》全诗的前面引用了两首西藏民歌,歌颂康藏高原藏汉两个民族的友谊,具有一种民族团结的历史背景。进入21世纪,萧国松宝刀未老,创作上万行的长诗《老巴子》,具有土家族史诗意义的长诗,表现土家族的起源与民族风俗的形成。

三、新时期土家族新诗创作

新时期(指改革开放)以来,土家族诗歌创作日新月异,诗人辈出,诗歌作品在各种刊物上频频发表,在全国各种评奖中获奖,成为土家族新诗创作最繁荣的时期。

颜家文(1946~)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双溪乡排若村,他先后在《人民日报》《诗歌》《人民文学》等报刊发表诗歌散文300余篇。《长在屋檐上的瓜秧》获首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诗歌一等奖,《悲歌一曲》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短诗一等奖。《歌声好似坝中水》、《赞歌颂党情满怀》民歌味极浓,曾在全国流行和转载。其成长名作《歌声好似坝中水》,采用“竹枝词”的格调,以土家族民歌形态,被称为是“民歌体”运用非常好的诗歌,成为一个地域乡土诗歌的象征。

新时期土家族诗歌创作大体形成几个“地域诗歌群体”:湖北的清江诗人群、重庆酉阳土家族诗人群、黔东沿河散文诗群、湘西土家诗人群、湖北“红土诗人群”等,表现一个地域土家族诗歌创作的繁荣。

以刘小平为代表的“清江诗人群”,把清江流域土家族人的民族风俗、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刘小平被称为“清江流域的歌者!”陈航的《乡恋》、朱惠民的《关于巴人》等组诗或诗歌以及牟廉玖描写土家生活的大量歌词无不在对鄂西美丽风情的歌咏中表达对巴楚文化的礼赞。

酉阳土家诗人群:以酉阳籍的冉冉、冉云飞、冉仲景等诗人为代表的“酉阳诗人群”,在当代中国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冉仲景,1966年出生。在《诗刊》《民族文学》《星星》等报刊发表大量诗歌,曾参加《诗刊》主办的15届青春诗会。出版有诗集《从吹奏到朗诵》《众神的情妇》《致命情诗》《米》等,曾获重庆第二届文学奖与少数民族文学奖。被诗歌界称为“抒情王子”,语言清新、明快,给读者构筑起属于他的一方诗歌的独特世界。何建明对冉仲景《献给毛妹的99首致命情诗》评价:《献给毛妹的99首致命情诗》,既是写给土家阿妹的情歌,更是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凝重思考,字里行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传统与现代的错位、时间与空间的背离跃然纸上,让人深深体验一种刻骨铭心的爱的艰辛和生的美好。冉冉,1964出生,在《诗刊》《民族文学》《星星》等诗刊发表大量的诗歌。出版诗集《暗处梨花》(成都出版社出版1996.8)、《从秋天到冬天》、《空隙之地》等,其中诗集《从秋天到冬天》获第七届少数民族骏马奖;《空隙之地》获首届“艾青诗歌奖”,成为重庆市具有创作特色的土家族诗人。冉云飞,1965年出生,曾出版有诗集《冉云飞诗歌集》被称为具有个性与血性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酉阳诗群”代表诗人还有二毛、蔡利华、张昌、王世清等人。

在黔东形成以喻子涵为首的“沿河散文群”。包括土家族的喻子涵、冉茂福、陈顺、罗福成、田淼等人。据统计,沿河散文诗创作的有20人,在省级报刊发表过作品有10多人。喻子涵以他散文诗集《孤独的太阳》在1997年荣获第五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2007年被评为“中国当代(十大)优秀散文诗作家”,一度成为贵州散文诗领域的领军人物。创作系列散文诗“走进南长城”,由个人心灵的浅唱到地域文化的关注。冉茂福在《散文诗》《散文诗世界》等发表大量散文诗,出版散文诗集《守望乡村》,表达他的家园意识与故乡情怀。陈顺在《当代文学》《散文诗》等报刊发表不少散文诗,出版散文诗《指尖上的庄园》》对乡土与生命的书写,对生命的遥望。“沿河散文诗群”目前已形成一定阵势,成为黔东少数民族诗歌创作的一支“轻骑兵”,驰骋在贵州乃至全国文学百花园。

“红土诗人群”就产生于湖北恩施红土乡,其中有不少土家诗人,以胡礼忠、杜李等人为代表。据刘益善《红土,乡镇行政区域的作家群落》(荆楚文坛作家文库第2辑序)介绍:恩施州获全国少数民族骏马奖的两人都是红土乡人,在恩施州共有4名中国作家会员中,红土就占了2名。涌现了不少作家与诗人(当然包括了其他民族的作家诗人)。胡礼忠,湖北恩施红土乡人,2003开始文学创作,即43岁才开始文学写作,在诗歌与文学评论流域渠得了不菲的创作成绩,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者。在《诗刊》《民族文学》发表大量诗歌,出版诗集《清江流歌》《巴地荡千觞》。杜李也是“红土地”诗人的代表。杜李1986年出生在恩施的红土乡,在《民族文学》《文艺报》《小说评论》《民族文学研究》等,出版散文诗集《乡歌,梦里的老家》等作品。曾获湖北省文艺奖、宝石文学奖等,成为湖北省80年后的代表作家之一。

湘西诗人群:湘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诗人辈出。老一辈诗人黄永玉、汪承栋就是典型的代表,稍后的颜家文,也是湘西土家族诗歌创作的代表。改革开放之后,湘西的少数民族诗歌创作风生水起,代表诗人有胡文江,刘年、仲彦、陆群、向远、黎爱明、彭世贵、永江、黄光耀、汪祖雅、陈颉、彭建国、胡小燕等青年诗人,成为湘西土家族诗歌创作的代表。其中陈颉、刘年、仲彦、陆群等人的创作影响较大。

贵州谯达摩、安斯寿、徐必常等土家族诗人形成自己创作特色。谯达摩倡导的诗歌创作“第三条道路”理论,增添了中国诗坛的百花园一株花朵,是否能够开放,还有待时间检验!一个诗人的创作理念与追求,无论成功与否,都会受到诗人的尊重。安斯寿提倡“生活写作”,主张诗歌重在表现生活,反映生活,而且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创作尝试,取得了不菲的创作成就。徐必常的“新乡土”诗歌具有真情实感,在贵州诗歌界有一定的影响。出版诗集《朴素的吟唱》、《毕兹卡长歌》等,诗集《朴素的吟唱》获首届贵州少数民族文学“金贵奖”,成为贵州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诗人之一。

在土家族青年诗人中,如湖北的黄光曙、重庆的任明友、湖南的刘年、贵州的何三坡、芦苇岸、江易等诗人长期漂泊他乡,坚守着自己的诗歌净土,把自己的诗歌创作与时代背景融为一体,成为当代少数民族诗坛的一道道风景线。

土家族新诗歌创作后继有人,如70后的萧筱、向远、任敬伟;80后的向迅、蒲秀彪、非飞马、朵孩;90后的鬼啸寒、朱雀等都表现出不凡的创作势头与个性,延续着土家族诗歌的不灭香火。相信在下一个百年,土家族新诗创作将会有更多的创作业绩与书写内容。

猜你喜欢

黄永玉土家族散文诗
Dancing for theDead
你把这匹马拉走吧
土家族情歌
你把这匹马拉走吧
散文诗八骏
三峡地区土家族摆手舞艺术特征分析
———评《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绘画赏析·黄永玉
散文诗(选二)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猴票之父”黄永玉:生活中的幽默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