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措施探析
2017-12-28马玉成
马玉成
摘要:高中阶段,计算机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本文主要对高中计算机教学课堂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探讨,据此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为更好的进行高中计算机教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希望对相关教学工作者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问题;解决措施
一、 前言
在如今这个信息技术纵横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是不可缺少的,人们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各种各样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升,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虽然高中计算机教学从很早就已经开展了,但是依然不见成效,教学过程存在着诸多影响教学课堂顺利开展的因素,做不到高效教学,许多问题如缺乏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学生缺乏动手实践操作以及教学模式落后等都存在于教学课堂中。因此,文章针对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问题及解决措施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对计算机教学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教师和学生通常都是为高考而服务的,所以很少对计算机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觉得计算机课堂只是学习之余的一种消遣,并不会为之付出过多的努力。教师教学敷衍,学生学习放松,掌握不到真正的计算机相关知识,不能有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2. 缺乏实践操作。在现今的高中计算机教学中,学生们掌握知识通常只停留在课堂上老师简单的讲解中,没有过多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更加缺乏上机训练。尤其对于副科的学习,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教师讲课仅仅是照本宣科,不会给学生们太多的时间去机房进行实践操作,加之学生本身不够重视,且做不到学以致用,最终导致计算机教学水平低下。
3. 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模式落后对于计算机教学是一个致命的缺陷,在现阶段的高中计算机教学中,由于教学模式的落后导致计算机教学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教师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授课,只对重点理论知识着重讲解,忽略难点和抽象的知识,学生们无法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因此,要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学课堂效率,急需对教学模式进行整改。
三、 解决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问题的有效措施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计算机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摈弃旧观念,重视计算机教学,在进行授课时,保持一个高度认真的态度,明确教学任务。虽然计算机课程对于高考来说不重要,但是对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是值得被重视的,因此,教师应该想办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定期考核,既能很好的约束学生对于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又能够使教师本身提高重视,对于教学优秀的教师进行表扬与奖励,以更好的提升计算机课堂效率与教學水平。
2. 营造氛围,加强上机实践操作。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自己动手上机操作的能力,重视实践课而非理论课的发展,因为在计算机学习中,一味学习理论知识,靠着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是没有实际用途的,无法真正掌握知识,必须依靠上机操作来进行知识的巩固和有效应用。即便是在讲解理论知识时,也应注意照顾到学生的情绪,要力求做到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上机操作展示或者优秀作品展示,这样相结合起来进行授课,能帮助学生有效的对知识进行掌握和消化,巧妙的克服知识的乏味与单调等缺点。所以,要注意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容易产生乏味和消极的学习情绪,应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计算机教学中的乐趣所在,能够做到参与学习,爱上学习,尤其是需要动手操作的计算机课程应当更具优势。
3. 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水平。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的教学要求,应该努力做到科学施教,合理教学,采用合适的教学模式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现阶段,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包括研究性教学模式、讨论性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模式等。对于这些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需要教师们合理的斟酌,可以通过对研究性和讨论性教学模式的开展,帮助学生养成亲自动手操作的好习惯,有效的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从而高效开展计算机教学课堂,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 结束语
以上,就是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以及通过仔细分析所研究的解决方案,希望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工作时能努力避免失误,做到有效教学,提高对计算机教学的认识,加强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对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的改进,力求做到高效教学,切实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教学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莹.探究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现代阅读,2013(1):123.
[2]公文鹏.探究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18):259-261.
[3]梁锡洪.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问题研究[J].科技向导,2014(1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