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阅读是语文课的硬功
2017-12-28王建雄
王建雄
摘要:语文课由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完成学习目标,在过程中形成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人文精神,一个必需的环节是阅读,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记忆理解字词,要培养学生的写,听的基本能力,前提是先会阅读,却恰恰缺少了学生大量的阅读,反复的阅读,个体的阅读,有目的、分步骤的阅读,如果我们的常规语文课长期如此,实在令人担忧!
关键词:阅读;语文教学;能力
我们学校的校长有一次参加我们教研组的教研活动,大家对学科教学的教法和学法进行积极交流,也就如何践行高效课堂的理念各抒己见,记得校长说了一句给我印象非常深刻的话,他说,语文课在初中的科目中无比重要,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学习的好坏,成绩的高低其实只要看看学生语文的水平就知道了,尤其是看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高低就一清二楚了。
这位校长的观点和我的观点完全吻合!多少年来,我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就有深刻的认识,语文是中国人的母语,是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工具,是提高每个人的文化素养的必须学习的科目,是初中三年学生学习的重要课程,每周的课时安排都是六节,中考的考试分值是120分,所有这些足以说明语文课在初中教学中的重要,也说明学生学好语文的必要性。可是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适应学生初中学习的需要,并为将来的高水平学习奠定基础呢?
语文课由于它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任务的全面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仅要学会字、词、句、篇等基本的知识内容,还要掌握视、听、读、写的基本技能,还要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心理素质。完成学习目标,掌握字、词、句,在过程中形成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感,树立人文精神,一个必须的环节是阅读。
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记忆理解字词。字词的积累是语文课堂,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如果学生学完每篇课文之后,记不下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就是没有完成学习的基本任务,就谈不上与课文作者的情感的共鸣,对文章的写作方法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就得不到提高,文化素养就提升不上去。反之,如果学生学会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忆字词,会极大提高记忆的效果,因为记忆单个的字词很是枯燥和单调,当我们阅读一篇文字优美,用词准确,满含感情文章时,我们的心情会受到积极的暗示,我们也会为文中的人所感动,替文中的事操心,因为有了个人感情的投入,所以我们对每个句子,每个句子表达的意思都迫切地想理解,因为我们喜欢文章,也希望理解每个词句的准确的意思,这样在阅读的过程中记忆的字词非常准确的能够理解,也不容易忘记,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识字词的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上,要培养学生的写,听的基本能力,前提是先会阅读,如果掌握不了阅读的能力,学生不会阅读,就谈不上听和写,因为大量的阅读才能知道丰富的词汇,听写才有可能,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有情感,才能有思想,有写作的欲望,有写作的基础。
近几年来老师们都掌握了多媒体应用技术,并且在课堂普遍的使用,所以每次的观摩课,公开课,或者平时的常规上课时,在我们好多老师,一篇课文常常用几节课完成教学任务,每一节课上老师都会播放了许多的音频、视频资料,播放了许多的图片,从课的导入,背景的介绍,作者的介绍,到课文句子的分析,思考问题的提出和回答,作业的布置等。
有次观摩课,上课的老师所教内容是一篇古文《观沧海》,開始导入新课,老师在黑板上画一幅洪波涌起的沧海的简笔画。然后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由此又联想到了什么?
一学生回答:我看到了翻滚的浪花。知道这是表现大海的一幅画,由此我想到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的情景。
接下来又组织学生做游戏——文学名人竞猜:请根据老师所给的条件,猜出这位文学名人。
用课件展示出下面的内容
1. 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 他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3. 他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4.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所说的“建安文学”的领袖;
5. 他的故事被人们编成了许多剧本,但他在戏曲中大多为“大白脸”奸臣形象;
就这两个环节花了将近十分钟的时间,还没有读到一句古诗。一个语文老师,他的特长是用文字表达大海的壮观,雄伟,表达作者博大的胸怀,而不是作画,何况一节课的导入时间,怎么可能画出一幅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的大海气势,而对这样的视觉教学,笔者觉得纯粹是画蛇添足,几近误导,几笔简笔画没有显示出那种艺术效果。接下来的游戏活动,其实就是对作者曹操的介绍,其实里面有古文,有历史人物的评价,从军事到文学,从历史到艺术。
导入新课后,老师要求同学们打开书,先放声地读一读,熟悉熟悉。很快时间过去了,笔者认为大多数学生两遍课文也没读完,许多学生字词关都没过,老师就问谁愿意先读给在大家听听?先后有两个学生读了全诗,老师评价第二个学生读得好些,因为他读出了诗的味道。我很是疑惑,试想,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怎么可能在短时间内学生即能准确读出古诗中的字、词、句,还能体会古诗中表达的感情,意境,又怎么能读出味呢!
一节观摩课的一半时间快过去了,老师开始分析诗歌的内容、结构,写法,并且板书:碣石、沧海、山岛、树木、花草…… 还有秋风、洪波、太阳和月亮、银河,然后是教师自己开始评价政治家曹操的胸怀是多么的豪情万丈,想象多么的广阔无垠,又补充介绍曹操当时在北方战败了乌桓和袁绍,统一了我们的北方,成就的业绩是何等辉煌,老师的情感很是高昂,情绪很是投入,学生也许也感受到曹操真是一位大英雄,是有资格载入中国的历史的名人。但是我却要追问的是,语文课的主要功能是教会学生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和作者产生互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喜欢阅读,从阅读中提高文化素养,但是那节观摩课,却恰恰缺少了学生大量的阅读,反复的阅读,个体的阅读,有目的、分步骤的阅读,如果我们的常规语文课长期如此,实在令人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