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小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诱因

2017-12-28杨玉梅

考试周刊 2017年34期
关键词:需求成长状态

杨玉梅

摘要:近年来,各种不同的校园暴力事件让社会大众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指学生在受到挫折或者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产生愤怒情绪,以语言和行为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具有攻击性倾向的行为。

学生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为校园带来安全问题,对采取攻击性的学生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也对被攻击学生造成不可估量的身心伤害。对儿童攻击性行为诱因的讨论和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研究和把握儿童心理发展变化,在理论和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需求;成长;状态

一、 个体原因

1. “我不好”——学生的身体问题

对学生因身体问题诱发的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身有明显或者周围人都知道的残疾,如耳聋、腿部疾病等。因为身体缺陷导致“我和别人不一样”、“我比别人差”等观念在学生心里扎根,这样的学生在和他人交往的时候,经常用攻击性行为来保护自己或者来对付自己不喜欢的事物;另一种是在一定时间内,学生的身体发生一定的变化或者病变,学生缺乏相关知识产生困惑或者害怕情绪,家长和教师没有及时关注和察觉,学生就会将这些情绪转化成愤怒,在日常学习生活的一定情境下产生攻击性行为。

2. “我想要什么”——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小学生处于人生的特殊发展阶段,由于各项机能未发展成熟,在表达和行为上都有限制,当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不能像成人一样准确地表达或者合理转移,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绪转变成挫折感或者愤怒,就会以攻击性行为表现出来。

3. “希望你怎么对待我”——成长过程中与他人不同的相处方式

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在小学低年段,希望父母和教师多关心自己,多陪伴自己,渴望被保护;而在小学高年段,进入青春期,希望父母给自己多一些的自由和选择,能够像成人一样得到平等对待。如果父母和教师没有注意到孩子不同阶段和情境下的希望得到的相处方式,那么学生就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其中以攻击性行为为多。

4. “我害怕”——极度恐惧状态

在学生受到惊吓,产生恐惧的情况下,学生内在的防御机制会对任何带有他认为有危险的人或者事物产生攻击性行为,并且很容易产生泛化和转移。

二、 家庭中的父母夫妻关系状况

在家庭所有的关系中,夫妻关系是第一位,和谐的夫妻关系才会有和谐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孩子才能在父母的关爱下得到健康的成长,才能形成融洽的亲子关系和子女间关系。

一方面,家庭其他关系受夫妻关系的影响,夫妻关系不融洽,孩子的心情和心态受到影响,渴望和谐家庭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心情闷闷不乐,对人际交往和学业都造成影响,一旦遇到什么挫折或者事件,便会以暴力行为表现出来;另一面,原生家庭对学生有示范性影响、指导性影响和陪伴性影响。夫妻之间感情不好,经常吵架、语言暴力或者行为暴力,或者用暴力来解决生活中的其他事件,这些都会成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模仿的对象。

三、 是否被深度陪伴

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深度陪伴”的概念。“深度陪伴”的对象为已经存在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学家们认为,面对这些孩子,家长和教师应该多花一些时间陪伴他们,尊重他们,给予充分的共情、积极关注和关怀。对于学生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老师的深度陪伴能给学生带来被关注和关怀的温暖,在封闭和孤单的世界里感受到阳光和希望。家长和教师的共情和尊重,让学生感到家长和老师也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待问题,那么他们存在偏差认知就会产生变化,内心的愤怒情绪就会有所缓解或者减少,学生的攻击性情绪和行为会有所缓解和减少。

四、 表达情绪的错误方式

在低年龄幼儿身上,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孩子会莫名其妙去欺负身边其他的孩子,其实他只是想要和那个孩子一起玩或者引起對方的注意。还有在青春期初期,学生对异性产生一定的兴趣,有的学生会对感兴趣的异性对象采取攻击性行为。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一方面学生换位思考的能力较差,并不清楚这样的行为给对方带来的体验,或者以为对方会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二是这样的攻击性行为能得到对方的注意,而且和别人与众不同的注意。这种因为采取错误方式表达情绪而引起的攻击性行为,家长和老师要多加注意和引导,结合深度陪伴,让学生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五、 同伴关系情况

在孩子进入学龄阶段,同伴关系将会超过亲子关系的地位,成为和师生关系并驾齐驱的两大关系。同伴关系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从众心理和行为来展开研究,在重视同伴关系和心理能力发展还未成熟的小学生身上,从众心理和行为有相对的盲目和高度性。学生会根据周围同伴对某一事件的攻击性行为和反应来判断自己是否也应该做出攻击性行为,否则,同伴可能因此而嘲笑或者不接纳自己。

六、 校园生活的影响

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校园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文化中,对攻击性行为的态度和惩罚,校园中发生攻击行为的频率,教师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和态度等等,都会对学生是否采取攻击性行为和方法等有一定的影响。还有一种印象因素为校园内的小团体,小团体之间的竞争和摩擦,而学生的自控能力还较差,容易因此而增加攻击性行为的机会和可能。所以学校应积极和重视对学校小团体的引导和教育。

七、 社会环境的影响

只要是生活在社会的人,其行为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学生攻击性行为的舆论和态度,会影响学生对攻击性行为的认识,进而进一步影响该行为的出现。学生经常观看的电视节目,也是影响其攻击性行为的因素。所以,社会环境和氛围对攻击性行为起到影响作用。

综上所述,处在成长初级阶段的小学生,在自控力还未完善的情况下,对愤怒情绪下发生的攻击性行为还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帮助和引导,给予他们积极、正面的教育和陪伴,一起为孩子们心理健康的成长保驾护航,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拥有更美好的童年。endprint

猜你喜欢

需求成长状态
状态联想
生命的另一种状态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