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创业指导对策研究
2017-12-28包海燕宋志航
包海燕,宋志航,周 艺
(湖南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就业创业指导对策研究
包海燕,宋志航,周 艺
(湖南工程学院 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的增加,但是当今大学生就业结构和就业模式等问题的不断凸现,使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创业也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结合近几年的就业人数及其增长率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大学生就业创业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个人、高校以及政府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对策。
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
一 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现状分析
随着当代社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持续增长(见表一),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
表一 近十年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统计
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为749万人,比2014年多出22万人,再次创下历史新高,而2016年就业需求与2015年相比没有明显的起伏,就业岗位并没有因为毕业生人数的增加而相应的提高。[1]75-802016年就业需求在结构性方面有变化,2017年再居新高,毕业生人数达到795万,民营中小企业、二三线城市需求明显上升,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与社会需求有明显差别。
通过对本校部分学生的走访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毕业后的前途十分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就业方向。多数毕业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着“等、靠、托”的思想,造成很多大学生工作岗位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状况不太理想等现象。使得当前的就业形势不断地加剧。为了解决就业压力,国家不断地提倡自主创业,尤其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因此不断地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要举措。
二 大学生就业创业主要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来看,初步实现了“市场导向、政府控制、学校推荐、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就业市场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找工作和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的重要途径。这种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就业供求关系的变化关系,能够通过供求关系配比大学生就业的问题。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也影响了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出现了一些就业问题。
(一)大学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
很多大学生由于错误的就业观直接影响了就业。一些毕业生具有消极的就业观使得其经过尝试失败后便逃避现实,依赖家庭和社会,极大地降低了就业效率。有相当大一部分毕业生追求所谓的经济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的稳定行业、热门岗位等,造成了社会某些职位的恶性竞争等问题。还有些毕业生具有攀比的心理,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眼睁睁地看着工作机会从自己手中溜走,而不是脚踏实地的去工作。大学生教育成本增加,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要求有所提升,而自身的综合素质因为其群体的局限性而缺乏实践能力,这就容易使得学生形成过于高估自身价值,从而做出错误的择业创业选择。
(二)大学生的素质与就业创业能力要求不适应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改革的不断推进,生产结构的不断变化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型产业的不断兴起,使得社会对人才各方面的需求更加全面。但是目前的高校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只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而缺乏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很多高校的课程单一,缺乏相对应学科的应用实践和运用操作,使得在高校所设置的专业课程并没有及时的因为市场人才的供求而发生相应的变动,造成大学生素质和劳动市场所需要的就业创业能力不匹配。[2]48-49而且大部分高校仅仅局限于就业创业本身,过于追求就业率,而忽视了大学生应立足于自身的职业生涯,正确地规划自己的就业前景和人生规划,使得大学生职业规划过高与实际不相符。很多毕业生有比较高的职业目标,可是对于企业来讲,初入职场的菜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等实践能力,并不具备胜任公司的高管职位,因此站在各自立场上的雇佣者和被雇佣者之间就会产生利益冲突,就会出现很多毕业生 “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现象。毕业生大部分对工作的要求主要来自于工作地域、薪资以及各种公司福利上,其对公司的这些要求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制度的保障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政府主导型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有效机制,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薄弱,缺乏相应的资金融资和保障机制。政府主导作用体现不充分,学校也没有形成比较健全的就业创业机制,使得大学生缺乏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很多大学生的创业资金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其家庭的支持,大学毕业生没有创业经验,初次创业失败后并没有得到保险赔偿政策和制度的保障,使得大部分大学生缺乏创业的资金和信心。并且由于其自身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培训使得大部分毕业生避开了自主创业的渠道而选择到单位就业。[4]153虽然我国制定了多项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但是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创业的指导和服务依旧很薄弱,专业化和高水平的就业指导教师团队还没有形成,大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较差,自主创业和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高校毕业生的群体较少。
三 解决就业创业问题的对策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高校毕业生的认识和了解,提出了大学生自身应加强其专业技能的提升,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提高自身的创业能力;[5]28-31政府机关行政部门应深化改革,促进就业市场更好的发展及高校就业服务体制改革;各个高校应该加强其课程设置的多样化和符合就业形势的教育课程,设置“第二课堂”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其专业操作能力,加强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不断地促进大学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不断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竞争压力。
(一)大学生自身要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创业的观念
大学生要培养就业创业的职业素养。大学生储备了大量的理论知识,具备了初步技能,而这些知识技能就是其竞争的资本,为其带来新的思路和发展眼光。大学生应建立和完善就业观念、择业观念,更好地认知自我、认知社会。“加强大学生就业教育,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就业观。一些大学生重个人理想轻社会理想,重自我价值轻社会价值,重金钱利益的追求,轻事业的追求,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注重个人发展淡漠社会责任和贡献,诚信意识弱化。具体体现在就业观念上:愿到经济效益好的合资企业、经济发达地区,而不愿意到或很少愿意到民营乡镇企业、西部地区。”[6]47-48不断地促进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大学生还要勇于开拓新的思路,并且勇敢的实践,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跌倒了一蹶不振。大学生应该加强其心态和就业创业思想的培育,踏踏实实的走适合自己发展的就业创业发展之路。
(二)大学生分阶段进行学习、模拟,促进就业
就业是十几年人才培养的最终检验成果的关键方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绝不只有大四毕业生需要关注,而是应从入学开始,分阶段进行安排,最终才能在毕业时有一个理想的结果。具体的就业措施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始。
1.大学生应分阶段制定就业规划。对大学生进行就业创业启蒙,鼓励每一个大学生尽早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近年来与大学生的沟通中,可以发现应届毕业生只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同时积极关注学校、老师和同学们分享的就业信息,还是能较为及时地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当前就业效率不乐观的原因更多在于,在面临就业这一现实问题时比较迷茫,就业问题没有引起多数大学生的关注,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没有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反映在现实情况中,在每年九、十月份招聘季开始的阶段,招聘会较为丰富,但却只有少部分对此比较积极的同学找到了工作。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由于没能充分意识到就业的重要性,拖到相对较晚的时候才会出去找工作,而此时找到合适工作的难度又增大了,造成就业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要在大学的各个阶段制定就业规划:大一、大二时建立并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进行自我分析,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对于当今各行各业中的一些威胁和机会提前分析了解,从而更快找到今后自己的理想位置。大三、大四的同学需要积累相关工作岗位的经验,经过前期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已经有了具体的工作目标,那在大学后半期就应将重心放在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尽快匹配岗位标准,符合行业发展趋势的要求。在大学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就业准备工作,形成体系,毕业进行工作的选择时才能从容应对。
2.就业指导课程内容的调整。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应更贴近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及时跟上社会的发展更新速度。在课程的内容上,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程更多的是从确定就业方向、择业的方面进行集中指导。而现在的就业指导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实习工作情况,比如大学生在毕业时,瓶颈问题是工作经验不足,这是现在的毕业生普遍缺乏的。[7]108-109我们在进行就业课程的指导时,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兼职、实习、工作方面,大学生应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调整实习心态、怎样高效积累知识和经验等才是关键。所以就业指导课程的内容需要丰富,需要针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整。
(1)大学生兼职实习的选择与自我保护。就业指导课程应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对于大学生寻找兼职实习的方法与途径,在实习过程中必需的协议与合同,针对过去同学的反馈和新闻报导中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邀请相关老师进行专门讲座,结合案例分析解决方法,让同学们明白自身权益的重要性。这样对于协议、合同中的一些细节也能有更多的掌握,在今后的兼职实习过程中也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
(2)大学生兼职实习期间的心态调整。在此期间可以组织就业经验交流会,由主管就业的老师和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优秀学长学姐,针对现实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应该如何调整心态,在工作中如何协调与上下级关系,如何获得更高效的经验积累等问题进行沟通。学生之间的沟通,分歧更少,效率更高,而且更加符合当时的就业背景,其中分享的经验实用性也能有一定提升。同时寻找各行各业中的管理干部,对就业期间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一些常用的解决方法进行普及了解,从多角度减少差异。对学生而言,可以获得更多实用经验;对企业而言,间接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招聘配置与培训开发的负担,进而实现双方共赢。
(3)大学生兼职实习期间需要完善的能力与素质。当前各高校针对大三、大四的学生,都有校企合作的专业实习,所以就业指导课程也应及时跟进,根据实习中出现的问题,针对不同岗位进行辅助分析,让学生明白自身的能力长短以及补足方法。此时有两种操作方法:第一种,将本专业同学进行分组,由各组提出遇到的问题,并互相给出自己的解决方案;不同见解之间进行充分沟通分享,自主发现,自主解决,指导老师必要时进行补充总结。对于专业性的问题,建立师生一帮一制度,建立各专业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课程内容应尽可能灵活,形式多样化。第二种,鼓励大三、大四的同学积极参加就业创业相关比赛,通过比赛获得更多专业评委的意见与建议。将比赛与课程相结合,在比赛过程中也能让更多学生提前模拟就业创业环境,拓宽社交范围,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组织、操作、表达能力,在实战中积累经验。
(三)高校应重视大学生素质培养并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的机会
1.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就业时出现专业不对口,理想与现实出现差距等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盲目跟风,选择热门专业,追求高薪职业,这其实是攀比心理,虚荣心理的表现,这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做出合理的规划,应当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学生提供当前就业信息,让学生能够对当前就业形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可以通过给学生进行心理测试的方法来提供选择依据。另外,定期举办关于就业形势,职业生涯规划,面试技巧的讲座也能给学生提供帮助。
另一方面,很多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接触的人和事多了,也慢慢开始与社会接轨,不再是单纯的为了高考而学习,烦恼压力随之而来,一些人开始感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快感缺乏,迷茫,觉得上大学没有意思,于是虚度光阴,给自己的就业创业带来问题,这在当下被称为“空心病”,实际上是大学生处于就业压力下心理不够强大的表现,严峻的就业形势给大学生造成了压力,很多人由于不能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就自我放弃,这给就业创业带来了很大的阻碍。[8]225-226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要求必须有专门的治疗心理疾病的机构。一些学校虽然设有心理咨询中心,也有专门心理咨询老师,但是去咨询的学生并不多,有的人觉得去心理咨询室并没有什么用,有的人觉得丢人,这就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使其重视心理健康,应多与学生交流,建立信任,倾听学生心里真实的想法,让心理咨询室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
2.提高大学生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 专业知识是大学生就业的前提,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如鱼得水,而当前的高校教育更多的是一种应试教育,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其专业知识并不牢靠,这就要求创建高效课堂,学校重视实践教育,例如采取有针对性的实习,加强学生的应用实践与运用操作,让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同时也根据社会需求变化设置相应课程,使课程多元化,并取消一些不合理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完善考试制度,让知识真正的被学生掌握。与此同时,对学生的道德素质教育也不容小觑,和谐校园应当加强对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培养其肯吃苦、求上进的优秀品质。
3.为大学生提供机会。由于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且社交范围较窄,掌握的就业创业信息较少,这就需要各高校设置专门的机构来收集人才市场的信息,并且做好劳动力需求市场和企业同大学生需求之间沟通的桥梁,及时准确的向毕业生传达时效性强的就业信息,使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能够及时的掌握市场人才需求的信息,不断地促进供需的相对平衡。各高校可以通过与企业合作,及时准确的掌握企业人才的需求,并且根据企业的需要制定相关的课程,并且通过学生暑期实践等辅修课程来不断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更好地利用与实践,为学生日后工作打下基础。在学生创业方面,高校应当完善创业体系,组建专业化,高水平的创业指导教师团队,为大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与培训,加强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性,并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鼓励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保障。
(四)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制定有效地政策保障机制
我国目前形成了“市场导向,政府主导,毕业生和企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但是政府作为主导,并没有完全的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能力,大学生就业创业仍然存在着各种不利因素,制约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发展。[9]111-113政府应该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中综合服务体系,提供权威的就业信息,更加及时准确地发布就业岗位的信息,及时发布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动态监测、就业岗位信息的统计,以及职业岗位设置调整等信息,为大学生提供更加开放准确的信息平台。
政府应该通过政策扶持、拨款、奖学金制度融资低零税率、制定就业创业反歧视法等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给大学就业创业提供制度保障;实施拨款倾斜、工资优惠等政策,进而促进整个就业创业领域的全面发展;[10]94-94并且通过政府出资专门用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培训,使得大学生通过系统的培训获得自主创新能力,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给予贷款和资金上的照顾,同时加强提供信息服务和信息咨询,保障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可行性和延续性。
四 结 语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只有积极的采用多种方法,不断地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才能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大学生自身需要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断地增强自身的专业能力,还需要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还需各高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就业观念的指导,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
[1] 慕丽杰.大学生创业融资与创业教育问题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国际金融,2016(8):75-80.
[2] 王晓黎.大学生创业障碍与应对措施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23):48-49.
[3] 李四聪.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机制的述评——理论、研究与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7):111-113.
[4] 何 佳.浅谈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J].企业导报,2016(16):153.
[5] 李长萍,吕安琳,方 亮.创业教育的定位与发展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2):28-31.
[6] 王 乐.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5):47-48.
[7] 姜健伟.京津冀协同发展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8):108-109.
[8] 李瑞娟.新时期大学生创业研究[J].现代交际,2016(16):225-226.
[9] 陈 坤.新常态下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的完善[J].法制与经济,2016(8):111-113.
[10] 胡振明.大学生创业政策的困境及其转型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6(12):94.
StudyontheGuidanceofEmploymentandEntrepreneurship
BAO Haiyan,SONG Zhihang,ZHOU Yi
(College of Management, Hunan Institm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411104, China)
The social demand for talents is on the increase with the s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but the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re faced with great challenges in the employment when various Problems are emerging i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mployment mode and etc. The study, bused on the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of real employment situation, tries to get a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student employment in recent year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employ ment volume and grorth rate,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bou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thus to pinpoint the main existing problems in un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mode, and to put forth the counter measures from three aspects, students, unversities and government.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mode
2016-11-30
2015年湖南工程学院青年科研项目“就业创业指导对策研究”(XJ1519)。
包海燕(1977-),女,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G649.20
A
1671-1181(2017)04-01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