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实践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研究

2017-12-27贺薇管宏宇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47期
关键词:开放共享实践教育

贺薇+管宏宇

【摘要】本文聚焦实践教育改革和转变资源配置模式,破除传统的“一家一户”模式,实现实践教育资源在高校内部、高校之间、面向社会的共建和共享,避免资源的分散和重复建设,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关系,更快地形成整体合力,加快实践教育的创新步伐。

【关键词】跨界与融合 实践教育 开放共享

【基金项目】南京理工大学2016-2017年度高教研究立项课题:《当代工匠精神引领下的高校综合改革与实践教育教学评价机制研究》,课题编号:20161215。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20-01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实践教育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肩负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架起了教育界与企业界对接融合的桥梁和纽带。目前,中国已正式成为国际本科工程学位互认《华盛顿协议》的协议会员,这标志着我国工程实践教育改革已取得跨时代的发展,工程教育质量已得到国际认可,为一流大学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这样说,实践教育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切实反映。

高校实践教育资源共享是指教育资源要跨越行业、地域、学科的界限,通过高校人力资源共享、物力资源共享、课程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和管理资源共享等,解决资源不均和发展需求的冲突,实质是对有限的高校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再利用,共同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共享的本质是跨界融合,即通过自身资源的某些特性与其它与之相关的资源进行搭配应用,可放大相互资源的价值,并利用信息通信技术,让传统教育行业与互联网行业进行深度交汇融合,以创造和发展教育新生态。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国外很多高校在实践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已经探索出了许多模式,其中最主流的模式就是高校联盟。比如美国的“CIC大学联盟”由芝加哥大学等12所髙水平研究型大学组成,通过大学间的人力物资源共享和科研项目合作,共同致力于大学学术水平的提高,形成集群效应。欧洲提出了“欧盟开放教育资源计划”,打通教育体制障碍,共享优质课程、高效利用资源的“欧洲高等教育区”,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院校在师资、生源、资金等科技资源方面进行全方位共享,从而推动欧洲高等教育一體化。

2016年《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高校数量排名世界第二,预计2019年将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从2010年至2014年,全国高校固定资产总值增加了42.15%,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增加了57%。应该说,我国高校资源建设力度很大,但资源的开放利用却还远远不够,供需信息不对称,资源信息闭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开放与共享已经成为国家建设的关注热点。特别是在“大工程观”背景下,如何构建特色的实践教育资源共享体系,是亟待高校深入研究与探索的时代命题。

因此,要以高校综合改革为契机,探索建立一套开放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一批开放的实践育人平台、一支开放的实践育人队伍,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将课程、平台、队伍、时间、空间等资源信息联动连通,为需求方提供可查询、可使用、可合作的共享平台,打造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开放共享的实践教育资源生态系统,服务于校内外。

1.建立开放融合创新创业的教育课程体系

以“教学科研融合”、“创新创业融合”两个深度融合为基本原则,建立基础、综合、创新三层次合理衔接的实践教育课程体系。打通一级学科或专业大类下的基础课程设置,形成服务面向广、师生受益面广的课程内容,同时结合慕课、视频公开课、精品课程、教学录播等在线开放课程,健全校内、校际间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学生自己进行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研究、数据处理、研究报告、撰写论文等工作;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着眼于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对实验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践实验教学理念,把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保证实验教学质量体系完善。

2.构筑开放的理论、实验、实践互融的平台空间

优质的实践平台资源是保证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一方面,高校要加强校内实践平台的整合,打造覆盖各主要学科门类的公共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共享的实验实践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政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等形式,吸引企业来校使用平台资源,同时高校师生可到企业实地实训,打通校内外实践资源。此外,加强具有开放性、兼容性、前瞻性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建设,满足多学科交叉融合,集约高效管理资源,扩大影响因子,实现校内外协同共享,把高校实验室平台建成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创新性人才培养基地,使其获得良性、健康发展。

3.打造开放的校内外协同的师资队伍

校内师资队伍具有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基础知识宽厚,教学经验丰富等优势,校外单位人员队伍具有一线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等优势,通过师资力量的校内外协同,建立一支多元化的实践教学队伍,满足多元化的人才培养需求。高校之间、高校与企事业单位之间可以通过“2+2”、“3+1”等模式互聘兼职教师,开设课程,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真正推动高校教育资源的协同和辐射。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明确实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提高实验室管理工作水平,实现实验教学大中心管理制。

4.搭建开放的“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实践教育生态系统

基于“互联网+”理念,应用信息技术,着眼于高校实践教育资源的整合,将教育课程内容、实验场所空间、仪器设备、指导教师、实验时间等要素整合集成在网络上,相互联动,建立起教育资源的生态系统,满足各方对于高校教育资源的开放利用需求,提升高校办学效益,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同、相互支撑的良性发展关系,更快地形成整体合力,加快实践教育的创新步伐。在交互、共享、开放、跨界、创新等基因组成的教育生态环境中,整合全社会的资源,汇聚全社会的智慧,更好地服务于所有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

“大工程观”下高校实践教育资源开放共享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一流大学建设的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高校实践资源共享既是互联网时代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需要,也是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和产出一流成果的内在要求。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推动实践课程设计、实践教学平台、实践教学队伍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在融合的基础上,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实现高校实践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为“双一流”大学建设和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莉.基于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的基础实验教学体系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6(1)

[2]范佳宁.高等学校校际教育资源共享问题研究[C].2016

[3]叶树江,吴彪,李丹.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4)endprint

猜你喜欢

开放共享实践教育
湖北省科技基础条件资源开放共享体制优化研究
高校实验教学资源整合与开放共享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构建科学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