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引入非遗项目课程的现实性
2017-12-27殷锐
【摘要】目前,我国对非物质遗产的保护力度逐渐增加,并且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高职院校作为非遗弘扬的重要载体,也应积极将非遗项目引入到课程学习当中,使学生能够对此方面知识充分掌握和传播。本文将对非遗项目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必要性及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 非遗项目课程 现实性
【中图分类号】G7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7-0039-01
引言: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流传,在时代的变迁中十分容易受到忽视和遗忘,因此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非遗项目引入到高职院校的课程当中,对于非遗文化来说,有利于以高校为载体进行弘扬。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开设非遗保护项目课程,有利于自身办学优势的充分发挥和特色专业的品牌建设。
一、非遗项目课程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
在高职院校中开展非遗项目课程有利于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借助学校这一特殊载体以及学生的反馈作用,既能够使非遗文化得到有效的弘扬,而且对于学校的特色专业发展及校企合作也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在课程改革中,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将非遗项目融入其中能够使课程内容变得更加全面和丰富。
(二)有利于高校教学创新
与普通的本科院校相比来看,高职院校更加强调专业的特色,因此与非遗文化具有一定的对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院校专家及教师不断对非遗项目教学进行创新,并且其十分注重实践,不单纯的进行理论知识介绍,在教学中以实践为核心,训练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专业技巧。此外,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非遗文化的教学与传承需要具备整体思路上的创新和规划。高职院校通过进行学科研究及实践活动,能够在理论的基础上,将社会行业及其他院校都发动起来,参与其中,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新鲜血液,同时也为自身的教学创新铺平道路[1]。
二、高职院校开设非遗项目课程的方式
(一)单元化的教学形式,贯穿教学体系
由于非遗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社会性特点,与地方高校中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要求相符合,因此将非遗课程内容以单元化的形式贯穿到教学体系当中十分可行。一方面,可以在中华文化及民族元素中进行造型的提取,使学生在创造中弘扬非遗文化。另一方面,单元化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教师掌握课程进度,使学生的设计能够融合现代技术与传统元素,进而符合当代市场的需求。
(二)创建非遗传承工作室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创建非遗传承工作室属于非遗项目课程中的一种,主要由非遗方面的技能大师组成,能够在其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培训模式,受到众多高职院校的响应。例如,苏州旅游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中创办的“如意”檀香扇技能工作室等等,学校邀请各个方面的非遗传承人到校为师生进行传统工艺的讲解,以“师徒关系”的形式展开非遗项目的传承工作。对于学生来说,在工作室中能够获得宝贵的学习体验,能够对传统工艺有更加细致而深刻的理解,有效的弥补了教学中的实践弊端。对于教师来说,工作室的形式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能夠真正将非遗项目融入到具体的教学当中,使教师和学生在与非遗文化亲密接触的过程中,激发对其的保护和研究的积极性,使科研能力得到显著增强。
(三)加强非遗为主的校外活动
学生除了在校内接受非遗项目课程的教育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校外活动,使其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非遗知识进行学习。如创办文化类活动、非遗文化的展览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中,师生利用课余时间到遥观镇观看皮影戏、壁画、敦煌艺术展览等等,师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的收集与传统工艺作品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为日后进行非遗元素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2]。
结束语: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瑰宝,我国对此方面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高校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自身独特载体的作用,以开设非遗项目课程的形式进行非遗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此外,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其符合社会和市场的需求,进而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杰.“非遗”进入高职高专院校美术欣赏课程资源系统的途径分析[J].美与时代(上),2016,07:121-123.
[2]王晴,荆爱珍,盖海红.简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类课程的结合[J].知音励志,2015,21:18.
作者简介:
殷锐(1979年12月-),女,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人,单位:杭州万向职业技术学院,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