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的自然之道
2017-12-27陈文霖
陈文霖
摘要:小学作文教学之自然之道,指允许学生随心所欲、无拘无束地写作。自然之道即自主自我之道,自主指从自学到写作,再到修改,皆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自我则强调引导学生尽情地展现自我,挑战自我,反省自我,超越自我。这两者必须循序渐进,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读书、写作的过程中,实现作文与做人的同步提高。笔者就小学作文教学的自然之道,结合平时的实践与思考,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自然之道;无拘无束;循序渐进;写作自信心
作文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之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长期以来,在小学作文课堂教学结构上,形成了“教师命题、指导——学生独立写作——教师改评”的传统训练模式,这种训练模式可能造成的后果是:①学生不会下笔,无话可说。这是因为学生的作文从来都是教师命题;②学生不会积累。这是因为学生作文的材料大多都是教师提示或准备的;③学生不会创新,文章千篇一律,缺少个性。这是因为教师有意或无意间设置的框架严重束缚了学生;④学生写作不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是为了“任务”和“分数”生搬硬套或随意编造。这是因为教师忽视了引导学生进行多渠道的语言、素材的积累。
可见,这种传统的写作训练模式已不适应新课改作文教学的要求,当然也更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针对上述弊端,笔者在作文教学的实践中,遵循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要求的新理念,大胆突破传统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作文教学思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 作文教学的目的与理念
我认为,小学生学习写作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自由地表达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这样阐述,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容易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帮助学生学会自由地表达真情实感,就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自然之道。生活中有好坏、善恶、美丑,文章应是真实、艺术地再现生活。生活中的小事,无论好坏得失,皆可入文,写出好事,自然大加赞赏;写出坏事,自然循循善诱,悉心引导。
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教师是学生大胆创作的引导者、激励者;是学生灵感的挖掘者。教师要学会真诚、满懷激情地赞美学生的习作,这是学生获得写作自信心、写作兴趣的源泉。我通常这样赞美学生:这篇文章富有诗情画意,语句通顺,真实有趣,过渡自然,引用恰当,书写工整;你善于观察,你心地善良,你勇于自我反省……我的赞美如天女散花,如和风细雨,几乎没有哪个学生不愿意为了听到我的赞美而努力写作的。于是,学生们的文章自然能越写越好。
二、 作文教学的方法
小学生学习写作的两个阶段:①自由写作阶段。无拘无束,无任何限制,目之所及,兴之所至,没有不能入文的。因为学生写什么都可以,所以,学生写起来便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写作兴趣;②逐渐规范的阶段。写作要求有明确的中心,围绕中心选材,自拟提纲,讲究谋篇布局。我一般在五年级下学期采用这个写作策略,这要视学生的情况而定。
教无定法,因材施教。教授写作方法,视学生情况而定,既因学生不同而异,也因不同的作文类型而采用不同的方法,我通常从这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
博览群书,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思维的不二法门,同时,能培养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批判精神,想要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鉴赏运用的境界,非博览群书不可。多读好书,自然能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我这样给学生解读“珍惜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运动、玩耍,户外活动为最佳选择,既有益健康,又开阔眼界,经常旅游,游中观察、思考,游中写,何愁写不出?何愁写不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米”是真实的生活体验,它是文章中的内容、本质;有了“米”,才能使他们的情感真实、自然、准确地流露出来,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佳作。从学生练习写作而言,学生应大胆、自信而又流畅地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倾诉于笔端,挥洒在纸上。在叶圣陶老先生看来,生活这一本原决定教师作文教学着眼点在扩大学生的生活积累,引导学生走充实生活之路,而不把教学导向放在语言、技法的传授,更不该去刻意“做作”文章,玩弄文字游戏,让学生写出真实的内心积累,打发合乎环境的情思,使生活的真实感受无穷无尽地流露出来,文章才能写得正确、深切、澄清。学生要成为写作的主人,“在形式上则要夺回被占的支配权,要绝对自由地驱遣文辞”。学生只有亲身体验、观察、思考生活,作文才有了源头活水。热爱生活,热爱读书,学生才能写出好文章。学生要写出好文章,离不开仔细观察、反复思考、经常练笔。写日记最佳,随心所欲,长短皆宜,好事、坏事不限,至少有三个好处:①宣泄情感,缓解压力,有益身心健康;②日三省吾身,有利于品德修养;③锻炼思考、写作的能力。习惯成自然,写作如吃饭,成为需要,何难之有?
(二) 由易到难,培养写作自信心
在教六年级上册第8课《中华少年》时,我布置的习作是:①朗读三遍;②仿写其中一节。第二天上课,朗读,初步感知大意后,小组内交流仿写的诗。学生帮我选出各组写得最好的诗在班里交流。由于每个学生仿写的小节不同,他们交流后,就能取长补短。在写好一节诗的基础上,鼓励他们再写四节,这样,有了写一节诗的成功体验,听了别人朗读的诗,自然也受些启发,再写四节,也就不是特别困难的事了。其中,陈麒安写的《中华少年》,唐绮阳写的《大自然——我的恩师》属于上乘诗作。
(三) 文不厌改,把修改作文的权利还给学生
老师批改作文,仅评定等级,仅动用问号、插入号、省略号。面批后,让学生自己修改。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利首先应属于作者本人。”我们除了要重视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外,不要忽视了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这一重要环节。我们要认真上好作文讲评课,让学生在讲评课上注意倾听老师和同学们对作文优缺点的评价,仔细阅读自己的习作,全面理解教师批改的意图,找出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不足,再对自己的习作认真修改。
在作文批改与评价中,要让学生从习作的被动地位转向主动地位,努力让学生从习作实践中去体会文章写好以后要认真修改的道理,让学生在修改的过程中看到经自己修改过的作文比原来更流畅了、更有文采了,从而产生一种成功的喜悦,以增强学生对写好作文的自信心,提高写作的兴趣,进一步养成认真写作、认真修改的良好习惯,从而不断提高作文水平,最终使学生成为写作的真正主人。
三、 作文教学的流程
习作自学→老师批改→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学生写作→教师批改→面批→学生自主修改→学生互相修改、写点评→课堂交流(朗读精彩文段或全文)→生评、师评(赞赏、提出修改建议)→师生总结写作经验、技巧。
附:
习作自学:
(1)读题、审题(标出关键词)。
(2)阅读相关文章,摘抄拟用的词语、名句。(设计意图:阅读相关文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写作方法并学以致用)。
(3)根据文章立意,自拟题目。
(4)列提纲。
(5)根据文章立意,就文章的核心内容写一段话。(设计意图:降低难度,谁都能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动笔写作之前,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过程,课堂上,老师点拨起来,自然轻松、有效,有四两拨千斤之感。每人一种构思,全班就有几十种构思,小组内交流、提炼后,在班内交流,能呈现更高层次的思考精华,供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有利于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四、 解读作文教学的设计意图
(一) 面批
学生与老师近距离接触,倾听老师关于作文优缺点的具体指点,格外清晰,有利于教师借助語言、眼神的能量,给予学生指点、激励。面批意见一定要中肯、简洁、有鼓舞性。
(二) 学生自主修改、互改互评
这是让学生自主思考,自我完善的过程。老师只指引方向,具体细节只有学生体验过,只能依靠学生再次去回味、思考、修改。每修改成功一篇文章,学生学到的不仅是修改习作的能力,更增添了一份写作自信心、学习的抗挫能力。学生之间互相修改、点评文章,是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认真阅读同学的文章,点评文章也是一个培养交往能力的过程,学生能从中学会既指出不足,又措辞委婉,维护同学的自尊。文章无论优劣,都阅读、点评,自然会有所比较,有所思考,扬长避短,一言以蔽之,互改互评的目的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学习、互相赞赏的平台。这样,写一篇文章,学生从自学、审题、构思、面批、修改到互改互评中获得各种信息、写作体验,即使仍未能修改成一篇自己满意的优秀作文,但学生自始至终最大限度地参与其中,他的学习自主性得以发挥,他有机会面对、挑战自我,他的写作水平、思想境界自然能逐步提高。
(三) 课堂交流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要“对写话有兴趣”,要“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要“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选两三篇最优秀的文章,请学生上讲台朗读全文,其他学生倾听并点评。其他学生在座位上朗读精彩文段并请同学点评。这是一个把写作教学推向高潮的重要阶段,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最优秀的文章获得在讲台上朗读的资格,学生们都引以为豪,并以此为奋斗目标。学生在倾听、互相鼓励、互相欣赏的同时,心中悄悄地埋下了一颗种子:某某同学写得真好,今晚我要写一篇超越他的文章。这样,在发言、倾听的同时,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自信心、写作兴趣,又达到了引导学生见贤思齐的目的。
学生在自主观察、自主思考、自我体验的过程中写作,在倾听、点评同学的文章中,在反省自我、挑战自我的过程中逐渐成长,做人与作文的素质获得同步提升,便是小学作文教学的自然之道。唯遵循学生学习、成长的自然之道,我们才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王兴根.《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写作文》.《中小学作文网》,2002,6.
[3]《从作文选题看作文教学改革》.《光明日报》,1999年12月22日.
[4]叶圣陶.《作文论》.商务印书馆,1924.
[5]《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8月版.
[6]李睛茱.《努力学习叶圣陶语文教学文道统一的教育思想》.《语文教学资源网》,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