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教学技巧探析
2016-11-16潘素敏
潘素敏
【摘要】乐学的本质是通过合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过程的积极展开,即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始终处于自觉、能动、活跃的状态。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关键词】融洽 合作 激励 循序渐进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如何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已成为现阶段我国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教师,只有树立乐学的教育观,掌握、运用乐学的教学艺术,才能帮助学生达到乐学的境界。
那么,在教学上如何促进学生“乐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建立融洽合作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1.老师要真诚地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真诚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客观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要尊重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即面向全体学生。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一部分,其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尖子学生。义务教育的英语课程是为每个学生开设的,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是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达到的。我们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包括满足那些有更大学习潜力的学生的需要。
2.鼓励学生,注重学生的成就感,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多鼓励学生。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诸多名师也认为鼓励是教育的法宝,是最廉价的润滑剂。确实如此,鼓励可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种自由的空间里,可以与老师、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生命的融合,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在成功中走向成功。
二、促进教学过程的积极化
乐学的本质是通过合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过程的积极展开,即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始终处于自觉、能动、活跃的状态。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的过程。
三、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
1.情感的飞扬,知识的渴望。学生有了内在的学习需要,要使其变为有效的动力,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激发。通过激活学生的情感,向学生显示需要对象和学习活动间的联系,直接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和认知的渴望,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
2.推波助澜,情感塑造品质。初中生正处于行为习惯与道德品质的形成期,人生观,社会观等都具有很大的探索性与不确定性,因此正确的引导是尤为重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其品质的塑造。教师可用爱心使学生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当学生从教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挚爱、积极的期待和希望时,他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鼓舞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教师的信赖和爱戴,潜移默化中学生有了对爱与被爱的正确认识。
3.运用情感优化课堂教学。
(1)教师健康的心理师情感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对心育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动机,有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心理观,才有可能在学科教学的同时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情感教育。教师应该用爱心真诚接纳,关爱每一位学生,同时要善于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宽容,和谐,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还要懂得良好的自我调适,能经常保持一种稳定、积极的情绪。
(2)充分挖掘教材是情感健康教育的关键。课文是英语学科进行心理健康辅导的载体。高中英语教材的改编给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提供了在英语学科教学中渗透集体心理辅导的契机。新教材内容贴近现代生活,富有时代气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中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进行主动学习。实践活动和综合运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
(4)关注评价体系,巩固成就动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因此对学生的评价要以人为本,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整的人格。
总之,乐学思想有着浓厚的心理学基础、生理学基础和大脑的科学基础,符合教育学原理。在教学中,以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为学生乐学的起点;以教学过程的合理组织、教学方法的巧妙运用激起并满足学生求知欲、促进学生乐学为关键;最终达到了创造性学习的结果。这些教学策略都可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庆余.教授是研究者[J].上海教育,2005.32.
[2]叶澜.教师教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