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力,共施阳光
2017-12-26罗晓红
罗晓红
摘 要: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共同构建。而对于心理较为脆弱的小学生而言,自小成长的家庭环境尤为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已出现了多元化。离婚率的提高,衍生出了关于离异家庭学生教育这个新的课题。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欧洲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家庭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起点,也是人格形成的源头。婚姻家庭关系越牢固,教育子女的条件就越好。”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改变,社会离婚率的不断上升,导致离异家庭子女的数量不断增多,由此出现了这个特殊群体的教育问题。因父母离异而出现的家庭变故,感到最无助的就是孩子。孩子就像是一朵小花,随风摇曳,这些特殊的“花朵”需要家长的重视,学校的关注,老师的关怀。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关于离异家庭学生的案例分析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的破碎让这些心理脆弱的孩子感到了强烈的落差感,使不少孩子性格发生了变化,逐渐产生了不良的心理。
案例回顾:在我六年的教师生涯中,一个小个子男生——黄×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连续三年担任他的班主任,看着他一点点地发生变化。刚开始他给我的印象是天真、善良,表现欲强,上进心也强。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位乖巧的男生变成了“问题学生”,喜欢欺负弱小同学、喜欢打架、喜欢扰乱课堂。在跟他及其父亲谈话时,我才知道因为父母离异,妈妈离开了茂名,去其他地方开始她的生活,他在闹情绪。刚开始我细心地安慰他,经常私下找他谈心,也发动其他学生关心他。但是情况却没有好转,他的行为反而越发恶劣,脾气变得异常暴躁,变得很任性,爱欺负同学,在课堂上喜欢闹事来吸引老师的注意。受他影响,老师的教学总是被打断。他脾气变得很古怪,在他欺负了同学的情况下,还会扮演弱者的角色,以求得到老师的相信。
在与其父亲和母亲的沟通中发现,其父亲经常在孩子面前抱怨其母亲抛弃了他们父子俩。我察觉到父亲有意无意向孩子灌输这种思想,让学生感觉自己是被抛弃的。父亲甚至不允许孩子跟母亲联系。在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情况下,他把这种急切想被关注的渴望放在了老师和同学身上,特意做出扰乱课堂的行为。我知道这个孩子希望得到别人的注意,渴望父母的关怀。我希望他能在班集体中重拾信心,感受到温暖,于是在经过多次的情感教育与赏识教育后,我发现他的情况有所好转。
但在五年级的德育军训活动中,这位孩子又让我的心弦绷得紧紧的。在军训的第三晚,他的情绪变得十分不稳定,从暴躁到伤感,突然自己跑出宿舍,躲在宿舍楼的一个阴暗的角落里。我想劝他回宿舍,但他的行为却越发抵触,甚至站到了阳台的阶梯上,经了解后才发现他在这里感到无比的孤独,总想家,非常不适应这种军训生活。我深刻明白,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此时不能填补这位孩子心理上的需求。我联系了他的父亲,在接近晚上十二点的时候接他回家。在回家后的第二天,他在父亲的安慰下再次回到了集体生活中。
在这个案例中,凸显了部分离异家庭学生心理特点的共性:缺乏安全感、强烈的自卑感、自我为中心、逆反心理等。我们也不难发现:学校的教育不足以满足这些特殊孩子的情感需求,缺少了家长们的配合,我们的教育力量显得多么的苍白无力。
二、离异家庭学生呈现的心理问题
1.产生自卑感,缺乏安全感
由于家庭的不健全,造成了部分离异家庭孩子心理上的欠缺,他们总感到会被人瞧不起。在学校生活中,变得不喜欢跟别人交流,学习也失去了信心。这种学生极易产生自卑心理。
2.孤僻抑郁,以自我为中心
在读的中小学生心理还比较脆弱,他们因为家庭的变化,缺乏与一方父母的感情交流,享受不了完整家庭的温暖,所以显得孤僻、不合群,不轻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和很多人保持距离,不轻易相信别人。在学校,部分特殊学生会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和同学交流。
3.逆反心理强
部分离异家庭学生因为父母离异觉得不光彩,也受到来自外界的影响,慢慢对父母、对家庭产生一种厌恶感。有的会因为家庭重组,言行受到约束,如果继父母对自己存在偏心时,则会产生更大的逆反心理。
4.嫉妒感强烈
嫉妒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伴有敌意、猜疑等不愉快的情绪。有些学生不仅看不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同样也不能正视和接受别人的优点。他们显得非常敏感,总觉得与同学发生的小摩擦是针对自己的。离异家庭学生多疑和嫉妒的心理特征比正常家庭的学生显得突出一些。
三、家校合力,共施阳光——离异家庭子女教育策略和方法
1.家长应提高思想认识,优化家教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教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决定着孩子人生的起点,影响着他一生的轨迹。儿童在2岁的时候就能察觉到周围环境的氛围,单亲父母应该密切注意孩子的心理状态,增强认识,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促使孩子快乐成长。
2.家长应有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
在传统的家校合作中,家长与教师的沟通是单向的,一般是教师向家长通报学生的情况,或者发送相关教育信息。而家长也普遍认为学校对孩子负有更大的责任,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才会想着与学校沟通。这种传统的观念,不利于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情况,也容易忽略學生的情感需要。家校合作应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共同承担起学生的教育工作。
对于离异家庭的父母,更应该主动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及时通过班主任的反馈,创造一个温暖的成长氛围,满足孩子心理上的需求,预防其出现不良的心理倾向。
在学校教育层面上,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已成为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与家长应密切联系,采取以下可行的策略:endprint
(1)多方式对离异家庭学生进行教育疏导
教师应站在尊重离异家庭学生隐私的角度,在学校生活中细心观察,建立不公开的“特殊家庭”学生档案。根据调查的情况,教师把这类学生情况登记在册,并对其家庭情况进行记录。建立特殊教育小组,并纳入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编制合适的教育方案。
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变化,并选择恰当灵活的方式,给予及时的关怀和帮助。在选择方式上,可以采用私下谈心、书信交流等方式,也可以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微信公众号、热线电话、“悄悄话信箱”等,帮助他们扫除成长上的困惑。
(2)完善家校沟通机制
学校应在原有的家委会制度上,完善这些组织的职能,与时俱进搭建家校沟通平台,让家长们主动参与到学校教育活动中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家委会的作用,形成和谐的家校关系,打造家校教育合力。
(3)积极沟通,不断丰富家校合作的方式
我国常见的家校合作的方式有家长会、电话家访等,但这些交流方式不具有连贯性,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往往不能发挥出最佳效果。针对特殊学生的情况,学校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的电子档案袋,教师和家长通过微信、人人通等沟通平台,了解学生的近期表现和存在的问题。这种即时性、互动性的沟通方式,更有利于教师与家长灵活交流,达到实效性。
学校还可以组织新颖的活动,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家校合作的形式。针对特殊学生的情感教育,教师可以在班级开展亲子共学活动,邀请家长进课堂,家长、学生共听一节课、共读一本书;组织家长开展安全教育课,让学生了解防火、防溺水、防触电等安全教育知识;组织家长观看学生阅读分享会,了解学生的情感变化,满足他们的心理所需。
(4)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提升自信心和存在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成功感越深,孩子的自信心就越强。对于离异家庭学生,赏识教育不但能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还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向往,重拾进取心。在平常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善于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适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我们提高了离异家庭学生的自信心,能让他们在集体生活中获得存在感,感受集体的温暖。
现在,离异家庭学生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不得不让我们警醒,它呼吁更多的人来呵护这些在风雨中摇曳的脆弱的花朵。只有不断地完善家校合作体系,打造家校教育合力平台,共施阳光,这些特殊家庭孩子的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才能使这些孩子们成长得健康、快乐!
参考文献:
[1]陈敏聪.家校合作在小学生教育中的必要性和现状分析[J].文教资料,2010(11):121-122.
[2]刘佳佳.弱势而非弱者:离异家庭学生心理问題之困求解[J].现代教育论丛,2010(10):22-24.
[3]苏晓丽.单亲家庭子女教育初探[J].科教文汇(中旬版),2010(3):198-199.
编辑 李博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