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单的内容不简单的教

2017-12-26李丽君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笔算竖式算式

李丽君

【案例概述】

《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是人教版三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竖式的写法。教材以三个小朋友画画的情景引出“一共有多少支彩笔”的问题。接着,探讨“怎样算”,呈现了不同的算法,提示学生主动探索,促进不同算法的生成。在本节课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了借助口算,教学笔算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乘的顺序、每一步计算的含义及数学格式,充分地让学生说一说每一步计算的是什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内容看似比较简单的一节课,经过多次磨课、研讨,适当改编情景,最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首次实践】

出示情景图:元旦到了,学生准备布置教室的场景。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三盒水彩笔,每盒12支。

师:根据已知信息,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吗?

生:一共有多少支水彩笔?

师:怎样列式?

学生列式:12×3,教师板书。

引导学生说出12×3表示什么意思。

师:12×3=36,这道题该怎样计算呢?

学生有的摆小棒,有的画图,也有的用“12+12+12”来计算。还有些聪明的小朋友想到“2×3=6”“10×3=30”“30+6=36”。然后,把自己的算法在班内交流。当时,没有学生提出用竖式计算的方法。

师:今天,我们要学一种新的方法来计算。(板书:笔算乘法)

老师介绍竖式计算的方法,先算3×2=6,把6写在个位上,再算3×1=3,把3写在十位上,并告知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知道了竖式计算的格式,以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后,就用竖式练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

【原因分析】

教学中,严格依据书上的编排施教,虽然课堂教学能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整个过程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但本节课的重点竖式计算乘法的过程是老师简单地将竖式计算的过程及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机械地接受了竖式计算的模式,对计算的算理和方法是模糊不清的。简单地按照教本上的内容程式化地教学,学生掌握了简单的计算方法,感觉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够。

【教学新探】

出示课题:笔算乘法。

出示情景图:6名队员每人准备30只羽毛球。一个月后,有3名队员每人剩下12只,其他3名队员每人剩下21只。

师:根据以上信息,你能提个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

问题一:训练前6人一共有羽毛球多少只?

问题二:一个月后,3名队员每人剩下12只羽毛球,共剩多少只羽毛球?

问题三:一个月后,3名队员每人剩下21只羽毛球,共剩多少只羽毛球?

问题四:一个月后,6名队员共剩多少只羽毛球?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现在我们分大组分别完成一个问题进行列式,完成的小朋友再选一个不同的问题列式。

完成后派代表板书。

师:12×3和21×3哪个算式的积比较大些?

生:因为21>12,所以21×3的积大一些。

师:12×3积是多少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在草稿本上计算。

学生板演方法并解释思考过程。

生1:10×3=30 2×3=6 30+6=36

生2:2×3=6 10×3=30 6+30=36

生3:

师:在竖式中的“6”为什么写在个位上,十位上的3有时怎么算出来的呢?让学生讨论分析不同算法中的内在联系,又分别找到的“3”“6”在算式、图形中表示的意思。

师:这些算法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为什么?(用竖式计算简洁、方便)

“21×3”也请大家用竖式在草稿本上计算。指名一人扮演,同桌校对。

师:一个月后羽毛球共剩多少只会算了吗?(21×3+12×3=99)

师:我可以一步计算得出33×3。你能从图中找到“33”和“3”吗?

学生看大屏幕中的羽毛球图,找到了3个33,并列式计算出了33×3=99。

练一练:

1.独立完成:

学生一起校对后,老师分别让学生说说乘的顺序,问学生这两题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答案。

师问:第二题的下面一个因数4改成3可以计算吗?

3.三(1)班有4位同学代表班级参加跳绳比赛,3个同学跳得同样多,都是221下,第4位同学跳了223下,三(1)班4位同学跳绳总数是多少?

学生列出两种算式,并在草稿纸上列竖式计算:

221×3+223

221×4+2

【教后反思】

在第二次教学中对教材有更进一层的分析,使用了不同的学习材料,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从两次执教过程来看,实际的教学效果是明显不一样的。

一、活用教材资源,发展数学思维

第二次教学的情景有所变化,调整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使学习材料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个学习材料算式“30×6”复习了刚学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让学生估计“12×3”“21×3”哪个算式的积比较大些,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还可以用来检验乘法计算的结果,估算意识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有效渗透函数思想: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越大,积也越大。让学生学会一种具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学中充分注意知识间的联系,在对多种算法的理解中,让学生体验到计算教學中算理的抽象,深刻领会了积中“3”“6”的含义,明白了计算的原理和方法,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教学情景的适当调整,还体现了一题多用的目的,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提出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层层递进的目的。

二、运用数形结合,渗透数学思想

数形结合能够直观地理解题目汇总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思,学生讨论分析不同算法的内在联系,又分别找到了“3”“6”在算式、图形中分别表示的意思,还在大屏幕羽毛球图中找到了3个33,等等。把数、式、图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学会借助图形

理解算例、分析数量关系,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在研究笔算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抽象出计算法则,理解计算法则的广泛适用性,体会数学思想模型。

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针对具体的算法,选择最优方法进行计算。整个教学过程在类比、对比、综合中发展。从复习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入手,让学生自行得出“12×3”的计算方法,经历、体验了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有利于掌握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知识。让学生借助实物图形,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能力的形成。利用数、式、图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整个环节层次清楚。使学生感受到原本枯燥的计算课也能学得如此有意思,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通过三组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巩固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迁移,自助探究并拓展解决了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具体问题和三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不重数量注重质量,组织有效的练习,充分发挥了练习题的功能。智慧的设计、开放的教学使课堂显得有活力、有生气,使人觉得“课已停而意未尽”的感觉。

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计算教学融入具体的情景之中,让学生体会到原来枯燥的计算也能学得这么精彩,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看似一节简单的计算课,同样需要对教材深层次的研读与恰当的处理,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设计多层练习,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编辑 韩 晓endprint

猜你喜欢

笔算竖式算式
由“知识本位”到“能力习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不进位)”教学实践与思考
竖式趣题
“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法”到“理”悟本质——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实践与思考
竖式填数
口算 笔算 估算
怎么写算式
好玩的算式谜
一道加法算式
一道减法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