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感培养的三策略

2017-12-26林小云

新课程·小学 2017年10期
关键词:数感培养小学数学策略

林小云

摘 要:“数感”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10个核心词之一。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感培养;策略

数感一词的提出也说明了数感在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数学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但是其逻辑性与抽象性又大大提高了学习的难度。我们很多时候会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努力学习数学的学生,有时候不如一个别人眼中不好好学习的学生,这其实就是数感的一种差距。数感有的人天生很强,对数字、计算很敏感,但有的人看到数学就会头痛,我们的教学是为了开发大多数人不太敏感的数感,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一、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和感知

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无论是数与数量,还是数量关系,都来源于生活现实。“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而能得到培养的,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感知、发现和探索,使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更多地接触和经历有关的情境和实例,在现实情境中感受体验,从而更具体更深刻地把握数的概念,建立数感[1]。为此,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的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这样,学生可以经历建立数感的过程,获得相关的感知经验。比如,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时,对“1个物体”应多提供学生生活实际中熟悉的材料,如一块饼、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条船……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感受1千米、10千米的路程;到储蓄所存款、取款,观看利率表,感受1%、2%、4%利息的估算;到超市去看看、称称、估估各类蔬菜、肉类的重量等等。回到生活去理解、解释数和数量,学生就能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合理地把握数与数量的关系,正确描述生活中的现象,从而避免发生描述“黑板长4(厘米),黑板宽100(米)”等缺乏数感的错误现象。

二、在观察思考中掌握和领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它是思维的门户。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特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透过表面现象考查其本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例如,4+38 40+38,83-3 83-8,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可以指导学生怎么去观察数,观察算式,交流比较大小的方法,提高学生灵活运用计算策略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三、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巩固和深化

教学中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选择恰当和灵活的方法去解决,可以增强学生对数和数量关系、运算的实际意义的理解。通过实践操作旨在让学生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让学生体验数感,了解数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其数感和数学应用能力[2]。例:已知①②③的面积,求④的面积,这道题,如果从学生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入手,这里没有办法求出图④的长和宽,因此无法从常规的公式入手求出面积。观察图②和图③的面积,不难发现,图③面积是图②面积的2倍,那么我们将图③和图④平均分成2份,如下图,则发现,图④也是图①的2倍,因此算出图④面积是25×2=50.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感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學生在长期的数学学习中,对于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种对数的认知结构。我们教师要认真吸收新课程理念,要努力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数感。

参考文献:

[1]陈梅兰.新理念下小学数感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2014(27):36.

[2]代文旭.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感[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0,26(8):70.

编辑 李琴芳endprint

猜你喜欢

数感培养小学数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