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有效教学之我见
2017-12-26周学刚
周学刚
摘 要:古诗词是中国文学宝库之中的艺术之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是古代传承下来的灿烂夺目的精品。最早的古诗词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应受到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抓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必须切切实实地落实抓好。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教学途径
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古诗词越来越凸显于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之中,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许许多多的方便,为小学生了解汉语、掌握语文学科知识提供便利之门。我们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的教学,担当起传承中国汉语文化的历史重担,使孩子们不断积累,以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一、注重古诗词的诵读之效,使小学生感受到古诗词所独有的韵律之美
古诗词的朗读与小学语文课文有着明显的区别,古诗词的诵读非常讲究,要求我们采用平平仄仄的朗读方式,做到抑扬顿挫,讲究节奏及韵律,通过朗读,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初读古诗词时,要求学生将字音弄准,看清字形,清除字音上的障碍。在古诗词之中,有不少的多音字和通假字,语文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确定正确的读音。例如《敕勒歌》中有这样一句“风吹草低见牛羊”之中的“见”就是一个通假字,读“xiàn”,通“现”字。再如《夜书所见》中的“知有儿童挑促织”之中的“挑”是一个多音字,有“tiāo”和“tiǎo”两个读音,在本诗中所表示的是小儿用竹棍去挑动地上的泥土,去寻找地里藏着的蟋蟀。为此,“挑”字应该读“tiǎo”的音。只有掌握好古诗词的字的正确读音,才能感受到古诗词的那种韵律之美。
古诗词讲究的是节奏和韵律,注重平仄的朗读方式。使学生去了解有关平仄的相关知识。“平”所指的是一声字,包括我们掌握的普通话中阴平和阳平的字。“仄”所指的是三声、四声的字。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平声要将音节拉长,而仄声朗读时要将发音缩短,达到一种仄声声停而气息却依在的境地。朗读时,要注意古诗词的节奏,注重古诗词的抑扬顿挫,选择恰当合理的地方去进行停顿,呈现鲜明的节奏之感。语文教师还应进行范读,要求学生静下心来去倾听,正确把握古诗词的朗读方法。另外,还要注意轻重音,抓住韵脚。是韵脚的字音要进行重读,而非韵脚的字音在读时应该轻。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古诗,“间、山、还”三个字即为本古诗中的韵脚,我们在朗读的时候可以读得略重一些,声音稍长一点。
二、整体把握古诗词格局,引导小学生于情境之中领悟古诗词之意
作为小学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生古诗词时,要注重把学生带入我们所要教的古诗的意境之中去,让学生感悟到古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那份情感,理会古诗词之中所呈现的那种诗情画意来。
其一是我们师者可以带领学生于想象之中体会诗词的意境,古诗词中有情有画,情景交融。我们可以将古诗词中的诗句与图画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置身于诗句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使其设身处地地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意思,理会古诗词作者所要呈现的那份情感。抓住诗句的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绘画来再现古诗词所要表达的画面,从而使孩子们从内心感受到古诗词的诗意。
其二可以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特点,从古诗词所包含的背景故事着手,把古诗中的叙述内容创编为小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大家知道小学生是非常喜欢听故事的,这样就可以把小学生上语文课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大大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致,充分调动小学生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从故事之中感悟到古诗的诗意。例如,我们学习《江上渔者》这首古诗时,当教师把课题板书之后,就可以问学生:“‘江上渔者是谁?想不想听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在宽阔的江面上,渔船特别多。江岸上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因为他们是喜爱鲈鱼的味道鲜美。可是江上那些打鱼的人啊,正驾驶着渔船在大风大浪之中,生命极其危险。”通过师者的故事描述,学生们立刻就知晓了“江上渔者”所指的就是江上打渔的人。
三、有效结合诗句进行拓展,以改寫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
古诗词的教学,通常都是一课时的时间,这些时间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师应该有效结合古诗词的诗句进行拓展训练,增大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内容,全面掌握古诗词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把握诗人的写作特点,要求小学生以改写的模式,进行学生思维想象力的启发培养,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的透彻理解。
例如,我们在学习唐朝诗人李白较为著名的诗《赠汪伦》时,诗人在诗中有两句表达汪伦与李白两人之间真情厚谊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悟汪伦与李白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出难以别离的动人场面。教师可以让小学生对此古诗进行改写,改写的内容可以因人而定。可以是故事,也可以是散文,只要是体现汪伦与李白二人之间的情感就可以,至于所用的是什么体裁不受约束。通过对古诗进行改写,就可以去培养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以加深学生对古诗的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罗淑梅.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方法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10).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