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绵城市成长研究
——以镇江市为例
2017-12-26姜明栋
姜明栋
(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江苏省海绵城市成长研究
——以镇江市为例
姜明栋
(河海大学企业管理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0)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江苏省人水矛盾日益凸显,海绵城市的规划建造迫在眉睫。镇江市作为江苏唯一的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其景区海绵体、社区海绵体、道路海绵体建设方式,以及海绵体建设与城市建设相融合的“城建+海绵”模式、“海绵+城建”模式已取得一定成效。政府资金推动,多渠道社会融资更解决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资金问题。江苏其他城市应结合自身自然条件和城市特色,借鉴镇江经验,总体规划,差别设计,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和方法。
海绵城市;试点实践;镇江市
一、研究背景、区域概述和相关理论综述
(一)研究背景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迅速发展,水资源的短缺、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水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水环境已成为制约城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海绵城市”的理念恰恰体现了城市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12月12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就提出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以提升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功能并减少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江苏作为经济大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江苏省城镇化进程势必加快,水环境承载力的压力也将随之与日俱增。因此,对江苏省海绵城市成长进行探究和探讨已成为必然,它将促进水环境和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2015年4月2日,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水利部组织的评审工作中,镇江等16座城市入选我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获得中央财政补贴10多亿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作为全国两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唯一的江苏,在江苏省海绵城市的成长建设中自然起到探索、创新和引导的作用。
(二)研究区域概况
1.自然条件。镇江市地处江苏省西南部,位于长江下游南岸,西邻省会南京,东南接苏锡常都市圈,北与扬州市和泰州市隔江相望。镇江市区年降水量1 088.2毫米,其中梅雨量263.3毫米,日照时数2 000.9小时。全市河流60余条,总长700余公里;从水系的划分来说,东部属于太湖水系,西部属于秦淮河,而北部地区直接濒临长江。境内长江长约104千米,境内的谏壁是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
2.社会经济条件。镇江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位于南京都市圈核心层,也是长三角城市群和江苏省近期着力打造的“扬子江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镇江拥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六个省级开发区,打造以造纸、化工、机械三大主导产业为主体的重要先进制造业基地。2015年镇江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 500亿元,位居全国设区市前50名,增长9.3%,经济发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3.城市发展情况。镇江城市建设历史悠久,建城史可上溯至商周时期的“朱方城”,随后相继成为丹徒县、晋陵郡、南徐州的治所。镇江位于长江和大运河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和交通区位优越,自唐朝以来一直是江南重镇。民国时期,镇江一度成为江苏省会,这为今天镇江的城市建设、人文底蕴以及社会发展打下基础。今天的镇江下辖京口、润州、丹徒三个区以及镇江新区、镇江高新区两个城市功能区,201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138平方千米,人均公园绿化面积达到18.9平方米,位居省内第一。
(三)理论综述
“低影响开发”(LowImpact Development)的概念是“海绵城市”规划理念的根源。20世纪80年代,“低影响开发”理论被美国学者率先提出[1],随后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郡得到实践。2012年4月的《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上,“海绵城市”首次在国内出现。俞孔坚等(2015)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等理论,结合北京市、六盘水市以及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案例,阐述了“海绵城市”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并对未来“海绵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2]。徐君等(2016)研究发现,海绵城市建设动力机制是一个以内外生要素为基础,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动力,以政策支持为路径的良性循环动力[3]。马海良等(2016)剖析了海绵城市的概念,探究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必要性,并设计出海绵城市的建设路径[4]。
随着海绵城市理念的发展,少数学者针对江苏海绵城市建设展开研究。刘畅等(2015)以宜兴市为例,探寻古代城市建设思想中的低影响开发理念,并依次对当前宜兴市海绵城市建设提出相关建议[5]。安守林等(2015)在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途径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发展方向,并以徐州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为例,阐述了城市地质调查工作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支撑作用[6]。赵江(2015)认为,造成镇江城市内涝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建设中对于排水安全不够重视和落后的排水理念[7]。李铮等(2017)以宿迁市桥头公园为例,介绍了海绵城市的相关技术措施,同时理性分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热潮下存在的困难[8]。由此看出,当期对江苏省海绵城市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对于一些试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有效经验总结研究极少。本文以全省唯一国家级试点镇江市为例,从海绵城市建设的具体实施入手对海绵城市成长进行研究。
二、镇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探索
镇江市海绵城市试点区域位于市中心,包含了商业、旅游、住宅等多个功能区。镇江市通过聘请专家团队从水环境质量提升工程、排水防涝专项达标工程、海绵城市建设综合达标工程等方面,采用不同措施规划设计海绵城市,从而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
(一)推进“海绵体”建设
随着城镇化进程中人水矛盾的激化,不少和雨洪管理相关的工程在全国各地上马。在传统的城市建设理念指导下,人们会为了某一项目标,通过建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解决问题,却往往出现老的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却接踵而至的现象。例如,南京斥187亿巨资打造的灰色“雨污分离”项目没有彻底解决城市水环境问题,还加剧了城市洪涝灾害。鉴于此,有学者提出在海绵城市建设中要使绿色多一点,灰色少一点。但就目前来讲,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和设施设计的标准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放弃“灰色海绵”而仅仅靠“绿色海绵”来实现有效的城市雨洪管理还不现实,只有让二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促进海绵城市的建成,才能在低影响开发理念下有效提升城市整体防涝水平。
1.景区海绵体。在镇江市西津渡旁的玉山公园内,回廊栈桥周边种植了芒草等耐旱耐涝的植物,河沟里用大颗的鹅卵石进行铺设。这就是海绵城市的组成部分——“海绵体”。在建设方式上,镇江充分考虑了施工区域的特征,把城市的文化旅游功能融入海绵城市的建设。由于玉山公园的所在地相对于周围的山体,地势低洼,并且位于西津渡景区,规划设计人员没有按照传统模式建设排水系统,而是采取了和镇江“历史文化名城”名片相适应的流水回廊式景观设计,把整个项目建设与景区有机地融为一体,既增添了人文景观,又实现了雨洪管理。
2.社区海绵体。江滨新村第二社区是镇江市主城区的一个老小区,也是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个典范。在整个小区中,停车场的地势相对较低。在雨雪天气,停车场周边居民楼屋顶的雨水以及社区路面的地表径流都流向了停车场,而这个停车场的实际汇水能力相当于三个普通的停车场,因此,即便出现持续强降水,停车场也能正常运转。停车场的地砖是新铺设的颜色比周围的水泥路要深的透水面砖,具有很好的渗透功能,在下雨天可以更好地完成“海绵体”的吸水任务。除了透水地砖,该停车场还建造了下凹式雨水花园,在由高处向低处流的过程中会有一部分雨水下渗。同时,在雨水花园的一侧还安置了一个溢流口,当其蓄水的水位超过警戒高度时,这个溢流口可以直接将雨水排入排水管网,从而有效避免雨水倒灌进入停车场。
3.道路海绵体。“海绵体”的建造需要强调因地制宜的原则。镇江市区北部较窄的金山湖路和官塘新城较宽的周湾路在海绵体设置时就采取了不一样的手段。金山湖路上的绿岛按照下凹式雨水花园的标准建造,其中种植着耐旱耐涝的灌木;绿岛周边的路牙呈缺口式雨水可以通过路牙之间的空间汇集进入雨水花园;路两侧人行道采用水材料铺装,侧面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置一个孔洞。与金山湖路不同,周湾路设有专门的雨水管道。同时,雨水可以通过人行道下面的通水孔汇集到道路两侧专门修建的生态草沟中。这种不一样的设置取决于道路所处的位置、道路的宽窄以及周边的河道分布等多种因素。
(二)海绵体建设与城市建设的融合
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镇江探索海绵和城建有机融合的运作模式。即根据不同区域的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以城建为主辅以海绵体建设的“城建+海绵”模式以及以海绵体建设为主辅以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海绵+城建”模式。
1.“城建+海绵”模式。在上文提到的滨新村第二社区以及其他老校区项目改造上,镇江市以管线下地、楼道公共照明等城市建设为主,同时导入雨落水管改造、屋顶平改坡等“海绵”元素,避免了二次开挖对当地居民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创新融合了“城建+海绵”的优势,加大公众对“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认可和支持。
2.“海绵+城建”模式。在被列入市区建筑节能和物业提升改造名单中的松盛花苑和朝阳小区,相关部门在海绵城市改造中采用的却是“海绵+城建”模式。由于这些小区已经有节能改造的基础,在低碳建设、物业改造大潮中导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实现三管齐下,使得这些小区所有的配套设施一并改造。改造中,在沿山、沿墙的区域种植高大的绿化林;在屋顶设置落水使得雨水沿管道进入生态停车场以及雨水花园;同时,在物管房顶上建造雨水花园,收集的雨水甚至可以用于洗车和浇灌花木。这样的改造将以“海绵城市”理念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的、生态的、智慧的城市建设理念全部得到践行,大大提升了城市改造的效率。
(三)同时利用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
1.政府资金的推动。镇江市能够在全国数百座城市中脱颖而成为国家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足以看出当地政府对海绵城市的重视。当地市政府以及江苏省政府在前期已经对镇江海绵城市的规划和涉及予以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入选国家试点使得镇江市获取了财政部下拨的12亿元专项资金。由此,镇江市海绵城市成长在政府资金供应上实现了良性循环,即当地政府的大投入使得海绵城市建设的初步成效显现;国家的资金注入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推广和完善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
2.通过PPP项目筹集社会资本。镇江市虽然在海绵城市建设领域获得了国家的专项资金补贴,但是海绵城市建设仍具有初期投入大、回报收益不明显的特点。除去国家下拨的12亿元,镇江市仍然需要自筹13.85亿元资金,这让当地政府存在明显的财政压力。随着近年来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项目的兴起,镇江市寻找到了新的资金来源。2015年7月,镇江市成立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工作领导小组专门研究海绵城市PPP项目的实施与推进。2016年4月18日,江苏省政府采购中心分别向镇江市及中国光大水务有限公司发出成交通知书,意味着镇江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成了全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领域的PPP项目,也意味着镇江市在城市公共建设运营领域首次向社会资本投融资“开闸”。
与当前多数城市公共建设试点PPP项目中以国有企业独资或控股形成鲜明对比,在镇江的海绵城市建设PPP项目中国有资本占比仅占三成,而社会资本占比高达七成。当地政府在项目开始前就制定详细的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对PPP模式中合作双方严格监管,规范项目进程绩效评定,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将政府的监管引导职能和社会资本的高效率融合到一起,真正发挥出PPP模式的最佳优势。这种做法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更强,充分体现了PPP模式的核心价值。
三、结语
经过2016年雨季的检验,镇江市已建成的玉山公园、江滨新村第二社区以及金山湖路等水生态修复项目中,“海绵”的作用已经显现。在遇到较强降雨时,试点项目区域能够做到“雨水不外排、无积水内涝”,总体实现了对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源的有效控制。
对于江苏省其他城市来说,镇江是很好的典范,为其他城市提供了不少成功的经验:根据不同的区域设计不同的“海绵体”,比如在景区“海绵体”的建设中考虑到设施的景观性;针对不同规模的道路设计不同的方案;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尽量减少重复建设、二次挖掘,争取做到城市改造提升“一步到位”;上层重视,敢做敢为,勇于探索,积极寻找更多的海绵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在学习和推广的过程中,镇江以及其他城市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镇江市海绵城市的建设仍然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前仅仅是几个试点区域的实践得到了检验,镇江市要在吸取试点区域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将“海绵体”建设逐步推广;同时,对于已建成的区域要加大监控和管理的力度,确保“海绵体”正常运作,努力让“城中看海”的现象不再发生。
第二,其他城市在学习镇江海绵城市建设试点所取得的成果时要取舍得当。我国海绵城市的理论体系尚不完善,即便是试点城市,也好比“摸石头过河”。其他城市对于试点城市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根据自己城市独特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城市特色因地制宜地寻找适合自己的路径和方法,否则可能适得其反。
[1] HINMAN,CURTIS.Low Impact Development:Technical Guidance Manual for Pugent Sound[R].Olympia,WA:Puget Sound Action Team,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Pierce County Extension,2005:1-3.
[2] 俞孔坚,李迪华,袁弘,傅微,乔青,王思思.“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6):26-36.
[3] 徐君,任腾飞,王育红.海绵城市建设的综合动力机制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6):192-198.
[4] 马海良,王若梅,訾永成.海绵城市的特征解读和建设路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6,(22):184-189.
[5] 刘畅,王思思,王文亮,王二松.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以江苏省宜兴市为例[J].中国勘察设计,2015,(7):46-51.
[6] 安守林,黄敬军,张丽,缪世贤,姜素.海绵城市建设下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方向与支撑作用——以徐州市为例[J].城市地质,2015,(4):6-10.
[7] 赵江.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内涝防治探索——以镇江市为例[J].园林,2015,(7):26-31.
[8] 李铮,段然,刘亚原,程开,武鼎鑫.海绵城市理论在绿色设计中的贡献——以宿迁桥头公园项目为例[J].给水排水,2017,(1):103-106.
F299.21
A
1673-291X(2017)36-0092-03
2017-04-28
河海大学常州校区科技基金重点项目“基于城市空间效率的海绵城市成长机制研究”
姜明栋(1997-),男,江苏盐城人,本科,从事水资源管理、低碳经济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责任编辑 刘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