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2017-12-26丁永玲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43期
关键词:创业精神创业项目课程体系

◎丁永玲

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建设

◎丁永玲

大学生创业成为当前的热点,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构建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却成为了难点。本文对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的构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强化对现有课程的挖掘、开发植入创业专业课程、加大人文素质课程开设、鼓励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创业导师师资队伍等建议。

问题的提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掀起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潮,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中,更是指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加之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最难就业季”、“ 更难就业季”频繁见诸报端,创业成为了高校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却遇到不少问题,如父母传统观念上的不理解,他们更希望孩子能够安安稳稳的上班;创业资金的不够;创业政策的无法落地等,使得大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创业成功难,即使成功,也以餐饮、服务行业等小规模创业为主,或以网站设计、APP设计等无产品互联网产业为主,创业所产生的联动效应有限。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唤醒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从课程体系构建着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成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

文献回顾

在我国,自1998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开展以来,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初见成效,创业项目、创业课程、创业孵化器、创业实训基地的落地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起到了切实的作用。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创业研究的关注逐级从创业环境、创业要素、创业政策向创业人才培养上转移,并形成了具有诸多具有代表性的学术研究成果。如彭小媚、陈祖新(2008)看来创业精神是可以通过有效的创业教育进行培养的;又如谷力群(2013)认为创业精神的培养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素质教育内涵的体现,其在分析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大学生创业精神培养的实现途径;再如易灿、郭琨(2014)提出额精神是大学生创业观形成的原动力,可从心理学、哲学、行为学三个层次对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将其定义为“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意志、创业意识和创业理念、创业作风和创业品质”;亦或者在刘蓓蓓(2016)看来创业精神是可以被培育的,创业精神培育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统一的原则,是值得被重视的。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可见,大家对创业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创业精神是可以培育的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对创业精神的培育路径形成了各家的不同看法,但肯定的是,对学者来说,均认可了课堂创业教育对创业精神养成的重要作用。故而在本文,从课程体系建设的角度实现创业精神的养成是可行且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创业精神培养课程体系建设

第一,强化对现有课程的挖掘。现在大学均开设了创业类课程,同时也倡导在其他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渗透创业意识。以笔者所在的武汉商学院16级本科为例,直接开始创业相关课程的学期及课程名称分别为:第一学期开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第二学期开设创业基础,第五学期开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2),三门课程共设置学分4分。从课程设置来看,遵循了从唤起创业精神到强化创业精神的过程,大一开始培养创业精神,大三开始指导创业实践,初衷本是好的,但学生的反映如何呢?笔者走访了武汉市部分高校,在谈及对创业课程的看法时,学生们纷纷表示“没什么意思”、“上大课,也不知道老师在讲什么,只顾得上睡觉了”、“交一篇论文就可以过”、“根本没去上”,为什么会这样?看来高校所期望的唤醒创业精神似乎并未取得良好效果。要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离不开现有课程的开始,但应该强化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挖掘:首先,加强对创业教材的开发,鼓励编制校本教材,校本教材最具针对性,能根据学生要求、结合时代前沿编写教材内容;其次,改进教学方式,鼓励小班教学,避免大课带来的枯燥及难管理,在课堂中倡导团队、案例、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减少纯理论讲授带来的无趣,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再次,加强在公共基础课、专业课中创业课程、创业理念的渗透,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

第二,开发植入创业专业课程。遵循创业精神唤醒——创业精神培育——创业精神强化——创业实践的主线,分学期、分专业设计创业课程,确保创业课程具有新颖性,符合时代需求,确保创业课程具有实用性,能切实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活动,确保创业课程具有针对性,能满足不同专业学生群体创业的不同需求,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第一,开发创业新课程,如KAB、SYB等专业课程,引入新的创业课程设计理念,在开设时注意开设学年的设置,KAB可开设在大二阶段,SYB则更适合在大四阶段开始;第二,与企业、创业园区共建创业孵化平台,邀请创业专家来学进行讲座,让大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创业,为大学生更好的创业搭建平台;第三,开发《大学生创业政策解读》等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如果想创业,可利用哪些具体的国家政策,如果想贷款,国家给与哪些财政政策上的倾斜,而这些内容正是学生想了解、想知道的。

第三,加大人文素质课程开设。人文素质课程主要涵盖语言教育课程、文学教育课程、历史教育课程、哲学教育课程、艺术教育课程、道德教育课程、思想教育课程、政治教育课程等多个类别,人文素质课程的开设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德育”意识、提高自身修养、抵制“拜金主义”等社会不正之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这些恰恰也是创业者所必须的。对高校而言,一可开设《大学语文》、《中国历史》、《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公共基础课程,并将其设置为必修课程;二可开始《艺术赏析》、《国学》、《经典文学诵读》等选修课程,供学生进行选修;三可组织人文素质课程方面的讲座,讲座嘉宾可以是本校在该领域有一定造诣的教授,亦可是聘请校外知名专家、学者,以笔者所在的武汉商学院为例,武汉商学院开设《素质家园》讲坛,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讲座,讲座内容设计经、史、哲等多方面,受到学生的一致好评。

第四,鼓励增加教学实践环节。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可强化大学生的创业精神,让他们能真实地接触创业、感知创业,考虑自己是否适合创业以及未来该如何创业,教学实践环节的设置需要老师、学校以及相关企业的共同努力。第一,在课程设置中增加社会实践环节,如要求学生完成市场调查报告、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让学生“走出去”,不能仅拘泥于课题讲授的模式;第二,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实参观、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到现场开展观摩,向工作人员请教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亲身体会创业的现实氛围,提高学生对创业的认知程度,提升创业能力;第三,学校应出台、落实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如组织大学生创业大赛,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申报,对大学生的获奖/获评创业项目给予一定政策支持,学校建立校园创业项目孵化基地,对有发展潜力、发展前景的创业项目直接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支持以及政策倾斜,促进创业项目的孵化落地,让学生直接演练创业过程。

第五,培养创业导师师资队伍。当前的大学教师多是“从学校走向学校”,缺乏真正的社会实践的阶段,对创业了解不足,或有所了解但鲜有真正参与过创业项目的,这也是为什么创业课程无法吸引学生关注的重要原因。在师资队伍建设时,应立足于打造创业导师型的师资队伍,能真正指导学生创业、为学生创业提供帮助,了解大学生创业流程、创业政策的师资队伍,具体可考虑以下几点:第一,开展校企合作,让高校教师走出校园进入企业,开展各项深度挂职锻炼,让教师知晓企业操作模式与操作流程,积累实践教学经验;第二,让教师走出校园走进创业培训机构,通过“更课的方式”了解培训机构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素材,丰富教师自身的“教学库”;第三,组建团队,开展“传、帮、带”,建立起一支符合学生需求的创业师资队伍;第四,聘请校外专家入校与 高校教师展开座谈,就学生关心的问题,如创业流程、创业政策等进行详细讲解,对创业宏观形势、创业项目选择等展开充分交流,扩大教师教学视野。

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当前学校、社会面临的难题,单靠教师是无法解决的,需要教师、学校、社会以及学生本人的多方联动方能有成效。本研究仅对大学生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剖析,对大学生如何选择创业项目、如何开展创业项目模拟并未进行研究,当然这也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

(作者单位:武汉商学院)

武汉市教育局产学研项目《基于“校企会”合作的大学生创业平台应用研究》(编号:CXY201408)

猜你喜欢

创业精神创业项目课程体系
集体记忆中的大庆创业精神建构与整合
山西18个农村创业项目获资金补助
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持续发展的路径研究
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实用人机交互”教学改革
学创业应用 如何选择做健康事业 范俊宏康复 火爆创业项目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徐小平:硅谷创业精神与精英定义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