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
2017-12-23何培伟
何培伟
摘要:小学数学应用题考察小学生的基础数学知识、逻辑能力、思维能力,是对于学生数学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应掌握一定的解题技巧,熟悉应用题的结构,培养应用题思维能力,拓展数学思维空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从学生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出发,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应用题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生活实例增强教学生动性,将复杂的应用题简化,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开展之中,教师不仅仅为了提高数学成绩,应有意识的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智力,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教学开展;策略;方式方法
一、通过审题找准数量关系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审题是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审清题意,就无法找准数量关系,会导致解题过程中出现疑问、错误或答非所问等情况。
例1 小红和小丽是姐妹俩,她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存钱罐,妹妹小丽的存钱罐里有39元钱,姐姐小红的存钱罐里的钱比妹妹小丽存钱罐里的钱多两倍,问姐姐的存钱罐里有多少钱?
解析由于姐姐的存钱罐里的钱比妹妹的存钱罐里的钱多两倍,所以姐姐就比妹妹多39×2=78(元),那么姐姐就有39+78=117(元)。
这道题并不难,只要审清题意,通过先乘后加的简单运算,就可得出答案。但很多学生在审题过程中,误把题干中的“多两倍”看作“是两倍”,仅通过一步乘法,得出错误答案。
因此,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为此,至少要做到三点。一是要求学生拿到题目后,逐字逐句默读题干,同时最好用笔画出题干中的主要信息。二是要求学生通过思考已知解题条件,找准题中的数量关系。三是提醒学生看清题干中的问题,弄清题目要“求什么”,做到有的放矢。
二、理解数量间的关系要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应用题都有一定的数量关系却带有一定的抽象性,抽象程度越高,学生就越难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采用从易入手,逐步分解,层层逼近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数量关系时,最好不要由教师教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学习逐步掌握,这就比较符合认识规律。另外,可以让小学生在数一数演示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例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可选通过分东西的两种方法认识除法,可以设计如下应用题。
第一种分法:有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只?
第二种分法:有8支铅笔,每个小朋友分2支铅笔,可以分给多少个小朋友?
教学过程中,找学生表演实际分一分。第一种分法,一个学生给两个同学分铅笔,每次拿2支,各分1支直到分完,数一数,每人分得几支。第二种分法,一个学生拿8支铅笔分发,给第一个同学2支,给第二个同学2支……直到分完,数一数多少人分到铅笔。这样教学,学生对除法意义的领会就会特别深刻,可以说是终生难忘。
通过表演,小学生积累了知识和经验,在解决其他相关题目时,自己就能概括、理解数量间的关系了。这样从感性到理性,具体到抽象,避免了教学中的照本宣科、模式化等,防止思维僵化,同时还主动权于学生,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应用题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多种形式应用题的基本训练
应用题练习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关键一步。如果教师仅采用一种教学方法,势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思维能力的提高。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应用题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帮助学生提高辨识能力、推理能力,掌握分析的方法,使他们的思维更灵活。下面举几个应用题的基本训练形式。
1.在应用题的训练中,解答应用题是基本的,也是最多的,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通过解答应用题来实现。仅满足列式的正确是不够的,还必须重视思维过程和解题的灵活性。
2.变换方式的解答。例如,妈妈今年32岁,小明今年8岁,再过10年妈妈比小明大几岁?按照问题可以用妈妈过10年的岁数减小明过10年的岁数,也可按照被减数和减数都增加同一个数,差不变的规律,用妈妈今年的岁数减去小明今年的岁数,就是问题的答案。这样变换,解题过程就大大简化了。
这一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解题和思维能力,简化解题过程,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總之,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发展来看,小学应用题教学是整个应用题教学的基础,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中对应用题的结构、基本数量关系和解题思维方法掌握得如何,都将直接影响以后应用题的学习,因此必须从基础抓起,做好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在应用题教学过程中,先要使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也是要审清题意,重点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抓住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勇于尝试创新,不断提高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邱学华.《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3月
【2】张景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年35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