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思想政治教学
2017-12-23蒋玉平
蒋玉平
摘要: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课堂教学是构成整体教学的重要部分之一,初中思想政治这门课程对学生政治学习具有启蒙作用。老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采用有效的、科学的、先进的教学模式,树立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的观念,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遵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规律,采取具有针对性和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在实践中收获真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善于思考、质疑,以此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政治学习能力,以此不断地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开展;策略;方式方法
一、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励学生创新意识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即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情境教学以美为突破口,以情为纽带,以思维为核心,因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有着独特的作用。教学也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它是一种与创新教育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获得具体的感受,从而激发其相应情感,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教学内容,产生积极的态度倾向,把激起的强烈情感投入教学活动,进而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需要,发展其创造思维。
二、注重学习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学之成功并不是要强制学生去学,而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在内心深处对课堂学习产生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的确,让学生愉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其学习内驱力,是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如果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便会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学习,课堂教学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总喜欢居高临下,处处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一副高深莫测的样子。学生对老师是敬而远之,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表达。其实不然,在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教师应该努力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环境,与学生交流时态度亲切诚恳,语言幽默风趣,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发表独特见解,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善于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做学生的大朋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在心灵交融中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动脑思考,对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比较;多动嘴发言,学习中碰到的疑问敢于展开讨论;多动手,在课前写预习提纲,课堂上记学习笔记。例如在讲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时,可以组织学生思考、交流,进行“权利和义务是否可以放弃”的课堂辩论。通过辩论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效果。
三、理论结合实际,凸显思想政治学科的实践性
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实践性很强,时代气息浓。实践是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課堂教学中要贴近生活,摆脱传统教学模式抽象化的弊端,以学生为根本,以生活实践为中心,把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融合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实例中领悟思想政治的精髓,真正让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例如在教学“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一些案例以及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交流:为什么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学生有感而发,有的认为经常混入这些场所会影响学习成绩,有的则认为会增加父母经济负担……这样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学生明白了可以通过社会保护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学生运用所学的思想政治知识,在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中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加压。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努力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好各种实践活动。教材中每课后都安排了可探究操作与实践的教学内容。教师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绝不可轻视,应该把教学内容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参观社区环境活动,还可以进行主题会“还我碧水蓝天”或者“只有一个地球”,让学生从报纸、网络上收集相关的资料,捕捉素材,从而受到心灵的震撼,提高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一系列的课内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政治敏感力,可谓一举多得。
参考文献:
【1】柳艳普.《初中政治课堂有效性教学方法探究》,《大观周刊》,2011年37期
【2】刘云宝.《浅谈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学周刊》,2011年0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