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推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质量测评的思考与实践

2017-12-23沈峰杨向红余夕凯

江苏教育 2017年18期
关键词:测评综合素质评估

沈峰+杨向红+余夕凯

【摘 要】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始终是基础教育的热点和难点,虽然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在区县层面、学校实践层面,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仍然是大家认为难以取得实质突破的问题。南京市玄武区依托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重大实验项目“促进小学综合素质发展的质量测查与评估研究”,以谨慎、科学的态度,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立足小学学段特点,通过区域学科线、学校校本线“双线交织”的推进机制,以区域性、校本性的质量评价改革更新教育观念,优化质量管理机制,改进区域教研和教师教育教学行为,从而真正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综合素质;质量;测评;评估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6-0019-03

【作者简介】1.沈峰,南京市玄武区教育局(南京,210018)副局长,高级教师,江苏省英语特级教师;2.杨向红,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所(南京,210018)所长,高级教师;3.余夕凯,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南京,210018)校长助理,高级教师。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始终是基础教育的热点和难点。一方面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是学校受中、高考评价的制约。在区县层面和学校实践层面,学生的综合素质测评仍然是大家认为难以取得实质突破的问题。即使在受之影响较小的小学阶段,以知识为导向的、测评方式相对单一的纸笔测试仍然是主流。基于上述思考,南京市玄武区于2014年开始立足小学阶段全面推进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测查与评估的区域性研究,申报立项了省、市相关重点实验项目,力图在现行国家、地方考试评价框架下,以“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导向,对教育教学质量与学生发展质量现行测评方式进行调整、改进与优化,引导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树立新型质量观,不断改进教学行为,优化学校教育质量管理,达到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育人宗旨。

一、双线交织,建立区域小学质量测评的项目推进机制

从实践的角度推进本项目,前提是厘清对“质量”的认识。“质量”有两个维度:一是指向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素质发展状况,包括学生学业表现、品德行为、身心健康等诸多领域的发展水平,也包括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动力、師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等相关因素。更多关注的是每一个个体的发展状况,测评研究的主体主要是学校。二是指向学校的教育质量,广义理解是泛指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狭义理解主要聚焦学校各个学科学习质量,更多关注的是每一所学校、某一个学科学生学习的整体水平和相互差异。

针对“质量”理解的两个维度指向,南京市玄武区形成区域学科线和学校校本线“双线交织”的推进机制。

区域学科线,即指向区域的、学校的、群体的学科学习质量,在区域层面侧重开展对狭义理解的学校学科学习质量测评的研究。主要以学科教研员领衔,以“编制测评量表—实践抽样检测—数据分析报告—提出改进建议”为线索,依据小学学科课程标准,研究指向学生终身发展的学科关键能力,探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区域教育质量评价方式,包括改进区域质量管理机制、丰富学科质量测查内容、研发多样化学科质量测查方式等。

学校校本线,即指向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测评内容、方式及平台改进研究,既指向群体,又指向每一个小学生个体。主要以学校为研究主体,侧重开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质量的记录、跟踪、分析与评估的研究,第一是研究记录能反映学生综合素质,同时也是整个社会家长关注的内容,如学习方面的小研究、小制作、小话题等经验性的素质发展;第二是结合不同的校情、生情,各小学选择学生综合素养中的一个或几个重要指标为重点,研究如何引入新现代技术支持创新测评方式,如何记录这些综合素质发展的指标;第三是根据这些或零散或成体系的测评数据,提出并推进学校质量管理、教师课堂教学、德育工作方式等方面的调适与改进举措。

“双线交织”的推进机制具有学校实践研究的可行性、研究成果的可迁移性,因为这不再是冷冰冰的第三方客观数据测评与分析,而是研究者主客体统一的、带有强烈的生本关照色彩的行动研究,这也许能解决综合素质评价成果丰富而学校应试教育状况依旧的“两张皮”的现象问题。事实上,“促进”可以理解为是教育者通过“质量”测评方式的改进,一方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完善区域、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行动调适机制。

二、区域视角,探索小学各学科教育质量测评的新方式

1.基于课程标准,研制小学各学科关键能力测评框架。

借鉴人民教育出版社学科专家已分解的学科指标框架,挂牌成为人民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实验区,学科教研员通过集中研训及跨区合作,全面开展学科关键能力素养的学习、理解与分析梳理,完成小学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细化、分解工作,有的学科已初步建立了切实可行的、区本化的学科能力素养测查框架及“教与学双向序列”。如小学数学进行了学科关键能力的研究,品德学科尝试平衡质性测查与量化考核的研究,美术学科分解了小学生美术学科能力表现,小学音乐学科细化了小学生音乐素养的具体指标,并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测评框架。

2.改进学科学习质量的测查内容与工具。

根据各学科形成的学科关键能力素养指标框架,研发多样化的质量测查与评估的量具,明晰“学习内容—达到的水平—测查方式”,使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学习结果监测之间保持匹配和一致性。如小学体育已建立了完善的体质测查工具与规程,并定期提供测查报告。数学、英语、语文等学科则全面优化了区域学业调研的内容与方式,实现了测查内容、对象和工具的“三个走向”:一是从知识测查占较大比重走向对学生学科能力的全面考察,如小学语文探索了识字量、阅读量、朗读水平、写字规范等语文学科能力的“累积性”测查与评估方式;二是从只测查学生学习状况走向同时增加对教师学科水平、命题水平的测查,全面推出师生相长的“互惠性测查”;三是测查的工具从主要依赖纸质测查工具走向纸质、问卷、访谈、听力等有机融合的多元化测查工具,如小学语文的“听力测查”,思品学科的“实践性测查”,小学数学的“数学阅读测查”,小学科学基于真实情境的“任务单”测评等都已形成相对完善的质量测评工具与规程。endprint

3.优化区域教育质量的过程监测与终端测评机制。

完善指向过程的“玄武区小学教育教学视导机制”,视导内容从日常听课、检查作业等基础之上增加了学情调研、师生对话、随机抽样等内容,并在近三年在全区全面推行;改进了终端性的“玄武区小学五、六年级学业水平调研”的内容与分析方式,如在调研中增加了“学业负担、师生关系、班级生态”等调查内容,建立了基于网的区域性数据分析系统,内容不仅包括对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分析,及对不同学生能力发展差异的分析,还包括一个阶段对学生学习感受的分析,更加重视个性化的比照研究,重视从经验到理性客观综合判断,反映出对测查结果的运用正从冰冷的数据全面走向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文观照。

三、学校立场,创新评估小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新实践

推进“学科校本线”,遵循“全面关照与侧重研究相结合”“试点先行与全员推广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全面关照与测重研究结合”即质量测查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发展与个体关照。在全面素养观照的前提下有所侧重,在当下较难建立区域性的小学生综合素质指标体系背景下,各学校依据国家已出台的指标框架,尤其是聚焦当前学生“核心素养”,选择其中较为关注的一些指标,借鉴国内外成熟的研究成果,研制校本的质量测评工具与方式,确立实验班开展“指标选择—量规研发—测查实施—评估分析”的“四个一”实验行动。如北京东路小学借鉴国外成熟的量具,对学生的“儿童自我意识、创造力和学业成就态度”进行了测查与分析;南师附小借助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力量,进行了“爱的教育与儿童生长特质发展的测查与评估”研究;长江路小学借助南师大专家团队力量,對三、四、五年级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分解并组织测查分析;小营小学启动了指向学科关键性的双向细目深化研究;立贤小学开展了学生学习动机与归因分析调查;中央路小学从班级生态因子对学生素养的影响切入,建立“学生个性化分析系统”;九年一贯制的孝陵卫中学对学生的注意力、家庭教养方式进行了测查评估及正向干预,同时对初、小质量测查衔接进行了尝试。

“试点先行与全员推广结合”即考虑到评价改革的大众关注度,项目组选择有代表性的学校及丰富经验的骨干教师,在试点年级、班级或学科先行先试、大胆测试;对取得的阶段成果后小心求证、稳步推广,促进全体教师教育教学行动和学校质量管理的改进与创新。如全区先期加入试点的八所学校,包括了小班化学校与大班化学校、传统名校与新兴发展学校、城中心学校与城郊接合部学校等不同类型学校,由省内外知名专家组成智库,对实验学校进行了长期调研、跟进和指导,对各校选择指标的针对性、校本测查量表的科学性、测查方式的规范性、测查规程的清晰性、评估反馈的适切性进行了全面的评估。在取得成效后,逐步纳入全区所有小学加入研究,并稳步推广阶段研究成果,促进教师改进课堂教学、育人行为。如把立贤小学作为试点,以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七色光》为例,研制指向学生“学习结果、科学思维、学习情绪、社会互动性”的四份课堂观察量规,及时评估学生课堂学习即时动态,初步形成了“在场观察”的质量测评新方式。之后,借鉴首都师范大学COP专家团队的大数据课堂观察技术,以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可能性》与苏教版音乐二年级上册《亚克西巴郎》两节研究课为例,形成对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测评方式。前后两次体现了对常态课堂教学质量测评方式的逐步探索,这其中,包括对学生学测查方式的优化,也包括对教师教测查方式的创新。

“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即项目组选择部分有基础的学校,综合运用传统方式与现代技术,建立和完善校本化的小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如同仁小学形成了以“三卡”显性化评估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表现性评估体系;理工实小引入上海思来氏公司大数据测评模型,对部分年级学生进行了综合素质测评,探索外部引进与校内分析相结合的质量测评方式;立贤小学建立“TREE—TRACE”小学生成长电子档案,并研发了相应的手机端口;中央路小学研发了“成长记忆”校园大数据平台。这些新实践力图通过客观的“冷工具”的测评与成长关键事件叙事性“暖工具”的记录,综合反映小学生成长的历程与综合素质养成的动态变化,为每一个儿童的自我评估提供一份成长礼物。

儿童的综合素养是伴随着对世界的逐步认识而发展的,而完整的世界是复杂多维的,要获得对完整世界的认识,必然要通过对构成世界的一个个维度的认识而逐步形成。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艰难的、动态的工作,尤其是在区县和学校实践层面,受到大环境评价模式的影响,虽然小学阶段还有一定的自主空间,但每一步的评价改革都受到广泛的关注。endprint

猜你喜欢

测评综合素质评估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
测评一款LED成像灯
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的公民参与度测评研究
以心育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立的研究
浅谈规划展览馆讲解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Make Efforts,and You’ll Get 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