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生境,让学生在体悟中成长
2017-12-23唐江澎
【摘 要】在对我校匡村中学时期“十大训育标准”的感悟解读中,提炼出“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16个字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而将“对人生命的成全”确定为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基于我校的教育传承,我们提出了创设“教育生境”的基本声称。即创设一个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主线的,包括学校所有关系人在内的自然、社会和精神等因素组成的生态系统。在创设过程中,我们以校园生活社会化,生涯体验职业化,岗位实践课程化,发展评价智能化作为基本路径,以体悟教育为基本方法,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关键词】文化建设;人的成全;教育生境;体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6-0046-03
【作者简介】唐江澎,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100)校长,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政协副主席,惠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表明了其最基本的教育主张,也直接决定着一所学校的教育走向。
江苏省锡山高中办学已有110年,百年前的匡村中学时期,学校便确立了“健全人格,发展个性”的教育主旨并颁布了“健全人格”的展开式“十大训育标准”:“锻炼健康强壮之体魄,陶冶言行一致之美德,涵养至公廉洁之节操,激发舍身为国之精神,鼓励服从团体之主张,训练谦恭温和之体貌,养成灵敏精密之头脑,练习增加生产之技能,培养节俭耐苦之习惯,增进活泼愉快之态度。”分别从学生的体魄、道德、智慧、审美等方面提出了学校的人才规格与培养目标。面对“十大训育标准”,我们在为前人感到由衷自豪的同时又不禁深深地慨叹:教育其实并没有多少创新观点,教育只有真理,只有常识;而当下的教育改革,从本质上讲就是向着教育的原点“人”的回归。
一、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理念
在对“十大训育标准”的感悟解读中,学校提炼出“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16个字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进而将“对人生命的成全”确定为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并努力让终极价值的光芒照亮每一个教育细节,促进学生学术与学业、教养与品位、适应力与竞争力均衡而全面发展。因而,以“人的成全”为核心理念,“十大训育标准”不仅是学校的人才培养规格,更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指向,具体理解为生命旺盛,培养健康的生活者;精神高贵,培养高尚的生活者;智慧卓越,培养有创造力的生活者;情感丰满,培养有激情与品位的生活者。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教育声称
校园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如同一个巨大的教育磁场,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的教育哲学传承自美国教育家杜威,他的经典教育理论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他认为教育应该与生活紧密结合,绝不该和社会现实绝缘。学校要布置活生生的社会环境,让学生生活其间,从而理解社会生活、理解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形成良好的习惯和态度。
学校匡村中学时期的第七任校长是杜威的学生殷芝龄先生,殷芝龄校长上任伊始即颁布了匡村中学“十大训育标准”。他认为学校就是师生教育活动的“生命场”,要在学校内营造如同适合动植物生长的自然生态环境一样适合学生成长的文化环境,这些正是沿袭了他的老师杜威先生的教育思想。因而,在民国时期的匡村课程实践中,就在真实的校园生活情境中,学生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培养生活技能、获取生活经验。
今天,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指向“对人生命的成全”,同样离不开特定的学校文化环境,离不开师生共同创设的“生命场”。基于学校的教育传承,我们提出了创设“教育生境”的基本声称。我们这里的“生境”并非生物学所说的生态环境,而是一个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主线的,包括学校所有关系人在内的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组成的生态系统。其首要特征是校园空间全覆盖,环境、课程、活动多维度相互依托。譬如学校餐饮中心,不仅作为学生用餐的场所,还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技能、获取生活经验的场所,成为学生形成基本的道德伦理的地方,成为教师、家长与学生形成另一种交往方式的平台。
教育生境的另一个特征是由学生真实面对校园情境、自主建构生活秩序。我们把校园模拟成一座城市,学生以市民的身份参与校园民主治理,召开市民代表大会,选举自己的市长,并组建学生政府来管理这座城市。在这样的真实面对与自主建构中,学生们逐渐认识自我,了解社会,自主发展。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校园文化重在“化”,创设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教育生境”,根本目的在于以情化人、以境育人,通过教育生境来实现“成全人”的教育终极价值追求。基于这样的理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包括:
1.校园生活社会化。
学校即社会。我们模拟城市化运行,将学校模拟成一座城市、一个社会,模拟城市的架构参照我国的国家政体而设计,城市里设立市民中心、学生银行、电视台、学生经营的诚信超市等功能单位,使之具有城市的样态。因为模拟城市,校园被同学们演绎成为一个自己深度参与的小社会。每一位同学都可以在模拟城市的真实体验中,学习社会规范、体验社会角色,接触社会关系,了解社会规则,真正实现了“学校即社会”的教育主张。
2.生涯体验职业化。
基于模拟城市的真实情境,我们在校园内开发出多样的职业体验菜单,学生在进行了霍兰德职业性格测试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长进行选择性体验,在校园里,学生可以成为市长、法官、银行经理、超市经理,也可以成为食品检验员、银行柜员、播音员、主持人、摄影师、舞台灯光音响师、节目策劃人……每一种岗位都会带来不同的职业体验。在职业体验中,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兴趣、特长与选择的职业情境进行匹配,完成生涯探索,为自己未来的生涯定向。
3.岗位实践课程化。
学习即生活。为了适应即将颁布的高中新课程方案的变化,2017年,我校申报设立了第六个省级课程基地——“综合实践课程基地”,该基地的设立使我们通过整合学生校园活动,配套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以真正实现“活动课程化”“课程活动化”成为可能。根据活动主题,设置菜单式的活动岗位供学生选择,如食堂服务岗、实验室助教岗、诚信超市理货岗、校园交通志愿岗等。每一岗位都有学时、学分的要求,学生选择相应岗位完成一定课时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志愿者课程等,学校根据岗位活动参与情况、累计时间,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认定。
4.发展评价智能化。
评价为发展。我们将中国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与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主张相结合,分解并制定精细化的评价内容,建立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实行“记载制”,以表现性评价为主,记录学生的体验、参与及发展的过程性表现。实施“认证制”,对于学生某一领域的突出表现以结果性评价的方式予以认证。在评价主体上,实行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多个角度进行的德育评价,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聚焦成长、关注变化。
为了防止评价流于形式,依靠学校云平台,建设评价系统,通过在线监控、诚信档案建设等方式监督岗位实践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学生可随时通过终端查询累计学时和学分认定等信息,学期结束时系统将自动生成学分信息档案。
四、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
多年前,我将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和理想转化为一种崭新的课程表述——“体悟教学”,即“教学中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能够把自己已有的经验与当前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对形象的深刻感受和对方法技能的切实领悟。”这一教学方法正是建立在“对人生命的成全”的哲学根基之上。
如今,体悟教育,尤其是学校德育过程中的体悟教育,不仅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德育路径,也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方法。
1.在亲历中感悟,在感悟中提升。
体悟教育强调学生的亲历性、过程性。学校的每一项教育活动都精心设计,注重仪式感。譬如,每个学期的开学第一课,齐声诵读校训成为学生固定的文化仪式,在诵读仪式中,学生细细感悟着学校传承百年的教育文化,更明晰了人生的发展方向。而学校的心理教育更是以注重体悟为特色,学生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与交往中的心理冲突、烦恼、困惑等,以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演绎,在演绎中融入心理学的知识原理,让学生在体验中思考,在感悟中成长。此外,像表彰大会、生涯体验、模城市民代表大会等活动,都是以体悟教育的形式开展的。
2.创设真实情境,解决复杂问题。
面向21世纪,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在真实、复杂情境中的问題解决能力。因而,创设一个让学生解决有意义的真实任务的现实情境,既是评价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托,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以上文提到的校园模拟城市为例,城市虽然是模拟的,但城市中的问题却是真实的,在不同的岗位情境下,学生面对着不同类型的真实而复杂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促进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譬如,在市民中心、学生银行与诚信超市的岗位上,学生将面对繁琐的数据与信息的挑战;在食品检验检疫员的岗位上,学生不仅养成了自己细致做事的品格,也面临着责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考验……通过真实生活情境中各种复杂问题的解决,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获取生活经验,形成做人做事的基本方式,逐步确立其人生的价值与追求。
3.在特殊的历史节点与特定事件中体悟、成长。
特殊的历史节点和特定的突发事件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渗透道德精神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譬如每年的无锡沦陷日前夕,我们组织学生沿着当年“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的足迹,远足25公里,回到学校的肇基之地,在每一次迈步中回顾历史,感悟那个风雨如磐的多事之秋,体悟老一辈坚毅奋进、追求卓越的精神。
2015年“东方之星”沉船事件发生后,我校高三学生在毕业典礼前为受难者举行了祈福仪式,因为学生们在高考期间,仍心系天下,担忧着受难者。而在昆明、巴黎等地暴恐事件发生后,学校第一时间组织学生了解事件经过并向施暴者发出“向平民开枪,就是与人类为敌”的强烈声讨。善良是生命的底色,通过这样的体悟,学生在心中埋下了善良的种子,埋下了悲悯情怀和责任意识。
学校文化是引领学校发展的灵魂。省锡中在与百年历史、当下使命与世界潮流的对话中,不断追问、澄清并坚守“教育成全人”的终极价值,坚守学校百年教育文化精神,秉承“十大训育标准”凝练成的“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情感丰满”的人才规格,积极创设以生命成长为主线的教育生境,勤勉办善良的教育,坚定地把“人”字高高地写在学校的旗帜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