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对于决策悖论问题的解释

2017-12-23刘晓东刘力臻

税务与经济 2017年3期
关键词:效用经济学预期

刘晓东,刘力臻

(1.东北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2.吉林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决策问题是经济学、管理学和心理学所研究的重要的基础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决策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西方经济学的诸多经典理论都包含了有关决策理论的基本内涵。西方经济学在决策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复杂的数学工具,已经演绎出了整套逻辑完美和系统健全的理论体系。然而,当人们在运用这套理论体系对实践活动进行预测时,却经常发生偏差。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一些重要的经济事件并未能被经济理论所预测,比如20世纪末期美国证券市场的网络股泡沫、2008年美国的次级贷款危机以及2015年中国证券市场的股灾等。上述问题的出现,促使经济学家不断地完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由此产生出了实验经济学、行为金融学、行为经济学和经济心理学等交叉学科。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被引入到了经济学理论中,在这个过程中,决策问题的研究是行为经济学理论发展的基础。

一、西方经济学对于决策问题的分析

(一)决策问题的分类

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内,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是把决策问题划分为两大类型:一种类型被称为风险决策(Risk Decision),风险决策中选择变量的概率是客观的或者是已知的;另一种类型被称为不确定性决策(Uncertainty Decision),不确定性决策的选择变量的概率是未知的或者是主观的。凯恩斯(1937)[1]对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决策问题给出了令人信服的比喻说明。凯恩斯认为:风险决策类似于企业日常经营中所涉及到的生产和雇佣关系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带有“短期期望”的特点;而不确定性决策类似于企业投资回报及长期资本收益等问题,具有“长期期望”的特点。

本文聚焦于风险决策的主要理论,以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相关文献及所做的实验研究作为主要证据。这类实验的主要特点就是具有已知的价值和概率。

(二)期望价值准则和预期效用理论

在决策理论中,最早学术界选择货币的数学期望值来解释人们的决策行为。一个决策变量的期望值等于它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损益值乘上相对应的发生概率之和。1738年,丹尼尔·伯努利为了解释“圣彼得堡悖论”,放弃了数学期望值的方法,采用“效用”来解释彩票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丹尼尔·伯努利认为:效用是货币价值的函数,其呈现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冯·纽曼和摩根斯坦(1947)在其经济学巨著《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中定义了效用函数这个概念并提出了预期效用理论。预期效用理论认为,决策者在进行综合加权估价后谋求预期效用的最大化。预期效用理论中的效用函数必须遵循六条公理,它们是:传递性公理、连续性公理、恒定性公理、替换公理、独立性公理和一级随机占优公理。期望效用理论具有简洁的公式,符合人们的一般性认知,在众多经济学家的完善下,成为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石。

(三)经济决策中的悖论问题

1953年阿莱(Allais)在一个国际研讨会上公布了一个实验。实验发现,决策者对于可以简化为相等的两组彩票同时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实验结果违背了期望效用理论的独立性公理,这就是著名的“阿莱悖论”。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心理学家Kahneman和Tversky开展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发现了大量的违反预期效用理论的现象。Lichtenstein和Slovic(1971)[2]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发现了偏好反转现象。学术界经过多次严格的重复性实验,证实了这种偏好反转现象的普遍存在,有些学者甚至悲观地认为人们的决策行为没有任何规律可循。无独有偶,Kahneman和Tversky(1981)还发表了一个亚洲疾病实验,实验数据表明,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述方式,投资者的偏好可以从风险回避转变为风险寻求。Kahneman等学者认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会发生框架效应(Framing Effects)导致的偏差,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实际上就是两种不同的背景,背景引导投资者出现了偏好反转现象。

二、行为经济学理论对于决策悖论问题的解释

(一)有限理性的假设

西方经济学中 “经济人”的假设与现实社会的情况具有很大的差异,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经常会具有利他主义倾向,也经常会做出非理性的决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1955,1956,1988)[3]提出了“有限理性”这一概念。赫伯特·西蒙认为:“人们在决策中,获得的信息往往是不全面的,而且人的智力有限,无法正确地预期价值和全部的结果;受到生理条件的限制,人们的行动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人们做出的决策不是最优的,人们的行动结果是有偏差的。”“人们决策真实的目标不是追求‘最优化’,而是追求最大的满意度。”新制度经济学继承发展了“有限理性”这一概念。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人的行为具有三个基本设定:第一,人类的经济活动具有双重动机。人类一方面追求财富最大化,一方面追求财富的非最大化。第二,有限理性。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威廉姆森(2002)[4]认为:理性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预期收益最大化的强理性;二是有组织的理性,即弱理性;三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等理性。新制度经济学对于人的设定是中等理性。第三,机会主义倾向。人们在追求利益中会巧妙地隐瞒自己的行为动机,也会发生损人利己的行为。有限理性的假设放松了传统经济学对于人的假设要求,更加贴近真实情况。

(二)扩展效用模型

Machina(1982)[5]提出了一个对于预期效用理论修正的扩展效用模型。扩展效用模型放松了预期效用函数的线性假设,取而代之的是在概率三角形内呈现扇形排列的无差异曲线,预期效用函数也被定义为非线性的泛函数。扩展效用模型的改进虽然可以解释违反假设公理的各种悖论,但是效用函数的数学特性受到了限制,在理论应用中存在困难。

除此之外,对于预期效用理论进行修正的经济学模型还有预期比率模型和非可加效用模型,其中前景理论作为非可加效用模型的代表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三)前景理论

Kahneman和Tversky(1979)[6]在总结了大量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前景理论描述了人们在决策中经历两个阶段。首先是编辑阶段。编辑阶段包含编码、合成、剥离、相抵、简化和占优检查六个可选择过程。第二个阶段是估值阶段。在编辑阶段完成之后,人们会根据期望的全部价值进行决策。期望的全部价值实际上是主观价值,一般被称为期望;与期望相对应的是主观的决策权重。投资者作出决策的主要依据就是期望与决策权重的加权平均值。前景理论在价值函数曲线上设立了一个参考点,它把价值函数分为盈利和亏损两个不同的区间,在盈利区间价值函数是上凸的,决策者表现为风险回避;在亏损阶段价值函数是下凸的,决策者表现为风险寻求。价值函数虽然是连续的,但是其盈亏平衡点是曲线的拐点,是一个S形曲线。前景理论的决策权重函数是主观概率,不是客观概率。在前景理论中,决策权重函数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决策权重函数对小概率事件高估,并且具有劣可加性,当客观概率值比较小时,主观的决策权重函数高于客观概率;二是具有次确定性,即各个互补事件的决策权重函数之和小于1;三是具有次比率性,当概率比率一定时,大概率对应的决策权重函数的比率小于小概率对应的决策权重函数。由于决策权重函数具有劣可加性,因此前景理论违背了随机占优理论。

为了解决前景理论违背随机占优理论的缺点,学术界对决策权重函数进行了进一步的重构,形成了累积前景理论。Tversky和Kahneman(1992)[7]在其论文中对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给出了新的形式。

假设彩票的价值及其大小关系为:x-m

其中

π+i=ω+(pi+pi+1+…+pn)-ω+(pi+1+pi+2+…+pn),0≤i≤n-1

π-i=ω-(p-m+p-m+1+…+pi)-ω-(p-m+p-m+1+…+pi-1),1-m≤i≤0

Tversky和Kahneman还确定了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的具体形式。累积前景理论巧妙地对于价值函数和决策权重函数进行了重新设定,新设定后的理论模型不再违背占优性理论了。

由于前景理论所描述的决策过程符合人们的基本认知,它在公式形式上还具有概率加权平均的模式,再加上仍然使用期望价值最大化的原则,因此得到了理论界的认可。然而,前景理论也有无法解释的缺陷。首先,虽然前景理论来源于实验数据,但是并未深入挖掘实验数据产生的原因,没有给出实验数据所包含的心理学机理,因此前景理论只是对实验数据形而上的总结。其次,前景理论所提出的决策权重函数过于勉强,特别是决策权重函数在小概率事件上被高估,这一假设没有得到实验的验证。一些学者比如Li(1995)[8]和Carlin(1996)[9]对于前景理论的决策权重函数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决策权重函数的设定会得到自相矛盾的结论。

三、心理学理论对于决策悖论问题的解释

情绪与决策的关系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动机有生理动机和心理动机之分,而情绪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情绪与人的行为具有密不可分的关联。台湾学者张春兴(2012)在《心理学原理》一书中给情绪所下的定义为:“所谓情绪(emotion),是指由某种刺激事件所引起的生理激发状态,当此状态存在时,个体不仅会有主观感受和外露表情,而且会有某种行为伴随产生。”“情绪具有四种主要特征:一是情绪是由某种事件引起的,这些事件大多数属于外在的刺激;人们依靠回忆也可以产生情绪,这种刺激属于内在刺激。二是情绪状态下会伴随产生生理反应,因此医学和心理学可以通过外部器械来测量情绪的激发及情绪的大小。三是情绪状态下会产生心理反应,这种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情绪状态下的心理可以作为经验被人们记忆。四是情绪兼具行为和动机两种特征,情绪所产生的行为反应被称为情绪表达。”

(一)情绪的分类

心理学家在研究情绪与决策的关系时,把情绪分为即时情绪(immediately-felt emotion)和预期情绪(anticipate emotion)。

Goldstein(2015)[10]在其著作《认知心理学——心智研究与你的生活》一书中,把即时情绪分为偶然即时情绪和必然即时情绪。偶然即时情绪与决策无关,必然即时情绪与决策有关。预期情绪(anticipate emotion)是由决策问题本身所带来的情绪,是一种内生的情绪。比如预期的“将会产生坏的结果”所出现的后悔情绪、预期“好的结果”而产生的欣喜情绪、担心“达不到预期结果”所产生的遗憾情绪、憧憬“超过预期结果”所产生的得意情绪等等。这种预期的情绪伴随着决策的选项产生,是一种人们以往经验的体现。

(二)即时情绪对于决策的作用

1.即时情绪的含义

即时情绪属于外部情绪,可以通过环境加以影响。心理学家在情绪影响决策的试验中,通常采用电影片段、短文以及故事等方式影响人们的即时情绪。经过心理学家的总结,能够显著影响决策的即时情绪主要有愤怒、悲伤、焦虑、惊奇、高兴以及满意等。上述不同的即时情绪被心理学家比喻为离散情绪(Discrete emotions)。心理学家Clore等(2010)[11]认为,离散情绪是一种短期的、强烈的心理现象,通常能够被人们清晰地感知到,是一种能够被人们所认知的情感。

2.即时情绪影响决策的证据

早期一些著名的学者支持情绪影响决策的假说。Keynes(1936)[12]形象地把投资决策比喻为“是一种动物精神”,这被学术界认为是Keynes支持情绪影响决策的重要证据。Simon(1967)[13]认为,要想建立一个合理的有关人类决策的理论,必须关注情绪所起到的作用。Zajonc(1980)[14]认为,情绪是一种独立于认知过程并且能够产生快速反应的决策影响因素;虽然情绪和理性认知相互影响,但是它们各自独立地对决策产生影响。Forgas(1995)[15]认为,在人们的决策中,除非事先规定了明确的决策规则,否则情绪都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具有明确目标和动机的决策过程中,情绪能够产生重要影响;在启发式认知的决策中,情绪作为信息参与决策;在综合性复杂的决策过程中,先期内生的情绪会对后续的决策产生影响。在金融市场中,许多学者也发现了情绪对于投资决策的重要作用。Ricciardi(2008)[16]发现,投资中损失钱财的情况在人的大脑中形成一种情绪,并导致人们做出卖出的决策。情绪在市场中的传播能够导致市场的价格出现急剧下降。林树和俞乔(2010)[17]通过模拟实验市场,考察股票价格在接近最高点和最低点时,交易主体情绪与交易行为之间具有不同的相关性。当资产价格攀升到最高点时,情绪波动与资产价格主要由经济基本面的变化决定,而且不同情绪的变化会影响交易主体对资产的买卖行为;当资产价格下跌至最低点(底部)时,投资者对资产的买卖行为则受到基本面信息变化的影响。Tuckett等(2012)[18]通过对基金经理进行深度访问发现:情绪和直觉在短线投资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短线经理需要克服恐惧、贪婪以及过度自信等不良的情绪;短线经理压制负面情绪会使得他的思想被群体思想所强化。Lashgari(2015)[19]认为,投资业绩不好的投资者经常处在恐惧失败的情绪中,这导致他们交易十分谨慎;投资业绩良好的投资者处在兴奋的情绪中,导致他们进行频繁的交易。

3.不同的即时情绪对于决策的影响

关于各种不同的即时情绪对于决策的作用,可以参考Angie等(2011)[20]所发表的一篇论文。该研究发现:在判断性的实验中,除了愤怒以外,恐惧、悲伤和高兴这三种情绪都对判断产生了影响;在决策性的实验中,愤怒、恐惧、悲伤、厌恶以及内疚都对决策产生了影响,其中内疚这种情绪对于决策产生的影响最大。

Lerner和Keltner(2001)[21]发现,具有愤怒和恐惧情绪的人,对于未来事件的估计不一样。恐惧更能够让人过高地估计事件发生的风险,从而选择具有确定性的事件;愤怒更让人容易做出冒险的决策。Lerner和Keltner(2001)认为,愤怒的情绪是由个人来控制的,害怕的情绪是由环境影响形成的。当决策者处在上面两种情绪处理风险评估、政策选择以及社会事件时,具有愤怒情绪的决策者更多地会考虑人的因素,对过去和选择的风险水平评价较低,更容易采取惩罚性政策,倾向于减少福利;具有恐惧情绪的决策者更加注重环境因素,对过去及现在风险比较敏感,倾向于采取保护性政策;具有悲伤情绪的决策者更加倾向于选择增加福利。Chuang和Kung(2005)[22]发现,具有高兴情绪的人比具有悲伤情绪的人更加倾向于选择安全的选择权。具有悲伤情绪的人更加倾向于需要细节判断的选择。Mohanty和Suar(2014)[23]在实验中发现,人们处在消极的情绪下处理问题更加流畅、有创意,更加灵活。消极的情绪有助于系统性地处理问题,而积极情绪有助于启发式认知。

(三)预期情绪对于决策的影响

1.后悔理论

心理学家对于预期情绪的认知是从后悔情绪开始的。Bell(1982)[24]、Loomes和Sugden(1982)[25]各自独立地提出了后悔理论(regret theory)。Loomes和Sugden(1982)认为“后悔”是人们基于过去经验在决策前所产生的一种情绪,这种情绪能够带来预期效用的改变。在前文所述的悖论中,假设决策者需要选择两个彩票A和B,其中A=(4000,0.80),B=(3000,1)。考虑到后悔情绪后,彩票A的效用是:

U(A)=0.8×U(4000)-0.2×U(-3000)

大多数决策者选择B的原因在于,如果选择了A并且自己一无所获,决策者会感觉到后悔,这种后悔情绪是在决策之前产生的,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它对于彩票A的预期效用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后悔理论对于这种情况解释为:

2.后悔情绪影响决策的实证证据

Shimanoff(1984)[26]研究了人们日常生活中口头词汇对于情绪的表达,发现除了“爱”以外,“后悔”是出现频次排在第二位的情绪词汇。在生活中,许多决策都会受到后悔情绪的影响。在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Simonson(1992)[27]研究发现,许多消费者在做出购买决策时,通常会作出避免后悔的决策,他们会选择一个比较贵的知名品牌商品,放弃价格便宜的非品牌商品。Inman和Mcalister(1994)[28]发现,为了避免后悔,消费者会选择在优惠券到期时赎回票券而不是选择消费。在法律领域,Guthrie(1999)[29]通过实验研究发现,人们为了避免后悔,通常选择和解的方式处理法律纠纷而不是选择法庭判决。Prentice和koehler(2003)[30]认为后悔是影响陪审员判断的一种重要的情绪。Brehaut等(2003)[31]通过对临床病人在住院治疗过程中的满意度调查发现,后悔情绪是病人参与医疗决策并改变治疗方案的主要原因。Djulbegovic(1999)[32]结合后悔理论,提出了一个关于医生是否给予患者继续治疗的判断模型。在跨文化心理学研究方面,Gilovich等(2003)[33]对于中国、日本和俄罗斯的样本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后悔情绪对于决策影响与美国的样本没有显著不同,后悔情绪不是对集体的决策产生的,而是对个人的决策产生的。Chapman和Coups(2006)[34]对428名大学教工进行了关于疫苗接种的问卷调查,发现焦虑和后悔情绪比照患病风险和医疗效果更能够影响人们的接种决策,具有较大后悔倾向和较少焦虑的人更容易选择注射疫苗,产生了后悔和焦虑情绪而没有注射疫苗的人通常会选择第二年注射疫苗。

3.后悔情绪在决策中的影响规律

Zeelenberg和Pieters(2007)[35]对于后悔理论在决策中的规则进行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Zeelenberg和Pieters总结了后悔理论在研究中的两个假设条件:一是人们可能会利用经验情绪进行决策;二是后悔情绪会在决策前考虑,并影响决策。Zeelenberg和Pieters提出了后悔情绪在决策中的影响规律:

(1)后悔是一种负面情绪。在短期来看,人们避免做出可能出现后悔情绪的决策是为了产出最大化;从长期来看,后悔情绪能够让人们学会做出最大化的决策。

(2)当人们认识到(或者猜测)如果选择另外的方案所产生的结果比现在更好,就会产生后悔情绪。后悔情绪是一种基于比较的自责情绪。

(3)后悔情绪有别于与之相关的负面情绪,比如愤怒、失望、嫉妒、内疚、悲伤以及羞愧等情绪;后悔情绪也有别于基于评估、经验感知和行为结果所产生的负面情绪。

(4)不同的个体对于后悔情绪的感知程度具有差异,但是所有个体的共同点是在决策中具有“最大化”的偏好以及利用不同方案之间经济产出的比较来确定对后悔情绪的评估。

(5)后悔情绪可以划分为对于过去的“回顾性后悔”以及对于未来的“预期性后悔”。

(6)预期后悔是一种成熟的经验决策方法,对于难以决策的问题、重要的问题以及需要快速决策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作用。

(7)后悔情绪可以来源于“行动”,也可以来源于“不行动”。人们做出的决策越恰当,后悔情绪就越小。

(8)后悔情绪可以产生于决策过程(“过程后悔”),也可以产生于决策结果(“结果后悔”)。

(9)“后悔厌恶”不同于“风险厌恶”,它们都各自独立地对决策产生影响。

4.失望理论和情感决策理论

预期失望情绪(Disappointment Emotion)是心理学家发现的又一个预期情绪。Bell(1985)[36]、Loomes和Sugden(1986)[37]发表了关于预期失望情绪的理论研究。预期失望情绪与预期后悔情绪都属于负面的情绪,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在于:预期后悔情绪多数产生于不同备选方案之间的比较,而预期失望情绪则产生于单独的备选方案自身。预期失望情绪通常产生于决策前的假设——如果最终结果达不到方案的期望值而出现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会影响方案的预期效用。

Mellers(1997,1999)[38]提出了一个情感决策理论。Mellers构建了一个线性的决策模型,模型把失望函数和后悔函数作为影响预期效用的主要因素,Mellers在实验中检验了上述模型,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四、研究评述

决策悖论问题的出现反映了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缺陷。为了解决这一理论缺陷,西方经济学自身提出了很多改进方案,比如扩展效用模型和预期比率模型等。这些模型的改进都没能揭示悖论问题产生的机理,因此没有能够获得一致的公认。

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对于前景理论的运用上。在金融领域,围绕前景理论对于诸多的金融市场异象给出了解释。前景理论的缺点在于:虽然形式上表现为简单的加权平均模型,但是本质上是一种定性分析的理论,累积前景理论给出的经验性公式尚未得到有效的验证;前景理论通过参考点、主观价值和主观决策权重来构建理论体系,这一体系能够对于悖论问题给予解释,但是仍然没有揭示悖论问题的心理学机理;前景理论是在心理学实验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形成的,并未从心理学原理上挖掘数据产生的根源,因而是一种基于实验数据形而上的理论,这导致了理论的应用出现障碍。实际上,行为金融学在前景理论的主要框架下并未形成类似于投资组合理论那样的经典性基础理论,这导致了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模型之间没有统一的思想框架,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呈现为“碎片化”的状态。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西方经济学需要进一步放宽眼界在心理学中寻求解决方案。

心理学把情绪作为影响决策结果的重要因素。在诸多情绪的类型中,预期情绪是风险决策问题内生的一种变量,是人们在决策中客观存在的心理现象。预期情绪决策理论是对于预期效用理论的修正,它强调在预期效用的基础上增加预期情绪引起的附加效用。预期情绪理论在经济学中具有较好的可用性:首先,预期情绪理论是对预期效用理论的修正,它具有较好的继承性,因此预期情绪理论的使用既能够保证经济学理论体系原有的框架,又能够解决决策悖论问题;其次,预期情绪理论符合人们的心理直觉,又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的证据,具备了引入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条件;再者,经济学和心理学在风险决策问题上研究的交叉点为理论相互融合提供了契机,目前部分学者已经开展了交叉研究(例如Jia、Dyer和Butler 2001、2005[39])。情绪类别中的即时情绪在个体决策研究中被视为随机干扰项,但是在群体决策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即时情绪在社会群体心理的作用可以用来解释金融市场中有关股灾等问题。

[1]Fontana G, Gerrard B. A Post Keynesian Theory of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Journal of Economic Psychology, 2004, 25 (5): 619-637.

[2]Slovic P, Lichtenstein S. Relative Importance of Probabilities and Payoffs in Risk Taking[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1968, 78(78):1-18.

[3]Simon H A. A Behavioral Model of Rational Choice[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55, 69(1):99-118.

[4]奥利佛·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68.

[5]MJ Machina. Expected Utility Analysis without the Independence Axiom[J].Econometrica, 1982, 50(2):277-323.

[6]Kahneman D,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J].Econometrica, 1979, 47(2):140-170.

[7]Tversky A, Kahneman D. 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 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J].Journal of Risk & Uncertainty, 1992, 5(4):297-323.

[8]Li S. Is There A Decision Weight π?[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95, 27(3):453-463.

[9]Carlin P S. Can the Maximization Principle Be Discarded? A Comment[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 Organization, 1996, 29(2):351-353.

[10][美]戈尔茨坦.认知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509-510..

[11]Clore G L, Schwarz N, Conway M. Affective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J].2010:323-417.

[12]Keynes J M.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M]// 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Macmillan and Co. 1936:147-164.

[13]Ha. S. Motivational and Emotional Controls of Cognition[J].Psychological Review, 1967, 74(1):29-39.

[14]Zajonc R B. Feeling and Thinking: Preferences Need no Inferences[J].American Psychologist, 1980, 35(2):151-175.

[15]Forgas J P. Mood and Judgment: the Affect Infusion Model (AIM)[J].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5, 117:39-66.

[16]Ricciardi, Victor. The Psychology of Risk: The Behavioral Finance Perspectiv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08:85-111.

[17]林树, 俞乔. 有限理性、动物精神及市场崩溃:对情绪波动与交易行为的实验研究[J].经济研究, 2010,(8):115-127.

[18]Taffler D T R J. Fund Management: An Emotional Finance Perspective[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2.

[19]Lashgari M.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the Impacts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Behavioral Patterns[J].Academy of Accounting & Financial Studies Journal, 2015, 19.

[20]Angie A D, Connelly S,et al..The Influence of Discrete Emotions on Judgement and Decision-making: A Meta-analytic Review[J].Cognition & Emotion, 2011, 25(8): 1393-422 .

[21]Lerner J S, Keltner D. Fear, Anger, and Risk[J].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2001, 81(1).

[22]Chuang S C,Kung C Y,Yang C. The Effects of Emotion in Risk-taking[J].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2005,(2):113-117.

[23]Mohanty S N, Suar D.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Positive and Negative Mood States[J].Psychological Reports, 2014, 115(1):91-105.

[24]Bell D E. Regret in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Operations Research, 1982, 30(5):961-981.

[25]Loomes G, Sugden R. Regret Theory: An Alternative 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J].Economic Journal, 1982, 92(368):805-24.

[26]Shimanoff S B. Commonly Named Emotions in Everyday Conversations[J].Perceptual & Motor Skills, 1984, 58(2):514-514.

[27]Simonson I. The Influence of Anticipating Regret and Responsibility on Purchase Decisions[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 1992, 19(1):105-18.

[28]Inman J J, Mcalister L. Do Coupon Expiration Dates Affect Consumer Behavior?[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1994, 31(3):423-428.

[29]Guthrie C. Better Settle Than Sorry: The Regret Aversion Theory of Litigation Behavior[J].U.ill.l.rev, 1999, 51(1):43-90.

[30]Prentice R A, Koehler J J. A Normality Bias in Legal Decision Making[J].Cornell Law Review, 2003, 88(3):583-650.

[31]Brehaut J C, O'Connor A M, Wood T J, et al..Validation of A Decision Regret Scale[J].Medical Decision Making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Medical Decision Making, 2003, 23(4):281-92.

[32]Djulbegovic B, Hozo I, Schwartz A, et al..Acceptable Regret in Medical Decision Making[J].Medical Hypotheses, 1999, 53(3):253-259.

[33]Gilovich T, Wang R F, Regan D, et al..Regrets of Action and Inaction across Cultures[J].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2003, 34(1):61-71.

[34]Chapman G B, Coups E J. Emotions and Preventive Health Behavior: Worry, Regret, and Influenza Vaccination[J].Health Psychology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Division of Health Psycholog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06, 25(1):82-90.

[35]Zeelenberg M, Pieters R. A Theory of Regret Regulation 1.0[J].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2007, 17(1):3-18.

[36]Bell D E. Disappointment in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Operations Research, 1985, 33(1):1-27.

[37]Loomes G, Sugden R. Disappointment and Dynamic Consistency in Choice under Uncertainty[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1986, 53(2):271-82.

[38]Mellers B A, Ritov I. Decision Affect Theory: Emotional Reactions to the Outcomes of Risky Options[J].Psychological Science, 1997, 8(6):423-429.

[39]Jia J, Butler J C. Generalized Disappointment Models[J].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2001, 22(1):59-78.

猜你喜欢

效用经济学预期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经济学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
玉米田不同控释肥料效用研讨
析师一致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