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和路径
2017-12-23
(中共上海青浦区委党校,上海 401713)
青浦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和路径
鲁家峰高淑桂
(中共上海青浦区委党校,上海 401713)
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更高的文明形态,青浦区在党的政策指引下,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全国率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在产业结构转变、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和生态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这些成果得益于有效的路径,即制度建设、指标体系构建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普及。青浦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实践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提供了经验借鉴,对马克思主义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生态文明;特色 路径;青浦区
位于黄浦江上游、太湖流域下游的江南水乡青浦区,水资源丰富、绿化带和生态涵养林众多是其天然的生态优势。本着“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党的政策指引下,青浦区在全国率先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形成了“一二三四”生态建设格局,而且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区”、“全国文明城区”、“全国科普示范区”等荣誉称号。淀山湖新城、朱家角镇也先后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和“国际花园城市”。2014年,青浦区获得中国环境保护领域最高社会性奖项——第八届中华宝钢环境奖。
一、青浦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与成果
第一,产业结构优化,形成低碳循环发展
农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6.7亿元上升到2015年的6.8亿元,大力发展草莓、茭白等生态农业。根据规划,青浦通过复垦等形式成功实现了土地“减量化”,不仅为提高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创设了前提,也提高了工业用地的效率。
工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提升产业升级。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形成了三大工业园区。园区内传统制造业生产方式在资金和技术支持下转型升级,对全区177家企业全面推进二氧化硫等的协同控制和减排。2015年,青浦区凭借地理、交通、产业优势,进一步推动产城一体化发展,将产业功能、城市功能、生态功能融为一体,构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且能与青浦生态环境要求相匹配的产业结构体系。动态淘汰落后产能。对黑小散企业取缔淘汰,主要是对电镀、热处理、铸造、锻造工艺和危化行业叫停。取缔环境污染企业95家、安全隐患企业90家、违法生产经营企业90家。清退企业及经营户738家、疏散来沪人员6100余人。仅练塘198区域,累计淘汰落后产能就达86项。
在发挥制造业主体作用的同时,发挥第三产业的引领作用,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商贸服务保持良好增长势头,现代物流规模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以青西地区为主的旅游业发展彰显特色,大力发展“民宿”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会展会务、文化创意、创新金融等新型业态势能显著增强。2016年,第三产业GDP占比达49.2%。
第二,资源环境保护有力
丰富的水资源是青浦区独有的特色,水面积占18%,是上海重要的水源地之一。2013年,青浦区作为全国水文明试点区确定了以青浦新城为主的城市水景观水生态功能区,以东翼平原地区为主的复合水生态功能区,以西翼为主的饮用水水源地水生态保护功能区和以淀山湖区为中心的湿地水生态功能区,大力进行污水清洁和污泥处理。2014年推行网格化管理,实现了“点、线、片、网”多层次的全方位治理,向“水清、岸绿、流畅、景美、生态”的水环境治理目标迈进。目前已完成二次供水设施改造50万平方米,建成处理能力为400吨/天的污泥高温好氧堆肥和干化项目,基本满足全区污泥处理处置需求;治理污染源2800多个,基本实现建成区市政污水管网全覆盖、直排污染源全纳管。大气环境方面,开展清洁能源替代,取缔燃煤设施,开展污染防治。2015年,青浦城区降尘平均值为4.1吨/平方公里·月,优于全市平均水平,PM2.5年均浓度较上年下降4.5%。
第三,生态安全有效保障
青浦区以环境保护为主阵地,大力推进环境监管、监察、监测、科技等方面的建设,有效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在环境监管方面,推进建设项目审批信息公开,实施“零风险”监管;在环境监察方面,加强专项执法检查,强化跨省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保障环境安全。在环境监测方面,大力推进自动监测和在线监测,目前全区共建成5座水质自动站和5座大气自动站,28家企业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测远程监控系统。重视区域生态安全评价及生态预警体系研究,成立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唐孝炎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以PM2.5为重点的区域空气污染物成因及控制对策研究。
第四,生态文化独具特色
加强文化载体建设,加强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和部门的联动发展,完成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建设、区图书馆扩容等工程,整合朱家角古镇旅游节、练塘茭白节、白鹤草莓节等节事活动,打造节庆旅游产品,以节兴市,成功举办淀山湖旅游节、旅游购物节、市民文化节、世界华人龙舟邀请赛、全国乒超联赛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体活动赛事,精心打造亲民惠民的生态旅游产品。
2.青浦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
(1)制度完善,保障有力
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社会实践过程,要有效实施离不开制度安排。同时,制度建设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理念、理论建设后达到的新阶段。青浦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路径首先就是日趋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
首先,创新国土空间开发管控体系和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启动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为建立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提供科学依据和有效支撑;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大力推进青西地区联动开发;加快推动“多规合一”,把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统筹融合;进一步完善生态红线划示,制定管控总体方案;继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战略,增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的全局性和系统性。深化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机制,坚持系统治理思维,切实解决一批环境顽疾;继续深化以“河长制”为代表的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提升污染治理能力;制定排污权管理办法,扩大排污许可证发放范围,为推动排污权交易做好准备;加快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努力探索有效的专业污染治理模式;研究建立农村污染治理机制,加大秸秆等农作物资源利用方式研究,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其次,多元参与,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在组织架构方面,区级层面成立了由区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四套班子各分管副区长任副组长,包括53个成员单位的青浦国家生态区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了领导小组办公室;区职能部门层面,设置了八个生态区建设专项组;街镇、区属公司层面,成立了由街镇和区属公司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生态建设机构;各村(居)和区属公司的子公司成立生态建设工作小组,构建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国家生态区建设组织体系。各工作专项组组长单位和各成员单位均签订了《上海市青浦国家生态区建设工作目标任务责任书》,建立起层层抓落实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格局。组建以“区委区府、人大政协、专家学者、社会媒体”为中心的四项监督机制,推动建立全民参与、全民监督的生态区建设信息平台,定期发布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群众监督,随时高效快捷解决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第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强化指标约束和绩效考核,将生态建设目标考核情况作为工作绩效考核和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
通过以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青浦区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制化轨道,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可靠保障。
(2)指标具体,操作性强
有了制度层面的保驾护航,还需要技术层面的科学可行的评价体系的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是确保生态文明建设顺利推进的有效工具。青浦区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本条件5项,建设指标从基本条件、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和地方特色五个部分入手,构建青浦区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共计由32项指标构成,其中约束性指标22项,参考性指标10项。这32项指标和33项重点任务及95项重点工程一起,成为青浦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脉络。其中95个重点工程涉及经济结构优化、水环境治理、大气与噪声治理、固废与危废治理、生态农业、生态人居、生态系列、生态文化建设、生态保障建设九大工程,通过项目实施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融合”,为国家生态区建设筑起强大的生态保护屏障。
(3)培育和普及生态文明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明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人的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里,衡量人的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是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价值观,在于追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并把这种观念渗透于生活方式。
青浦区在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培育方面主要通过开展全区党政干部生态文明培训、企业生态文化培训、社区居民生态意识普及等多层面、全方位的模式进行,通过各类主流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科普宣传和媒体传播;改进中小学课程设置,推进在区中、小学中普及生态文明价值观的教育。
接下来,青浦区会加强三区联动,进一步以系统论的理念和方法把生态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1]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6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7页.
[3] 于宇.浅析生态文明的基本特征[J].商业文化,2008年版,第190页.
[4] 陈其荣.自然哲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3-214页.
[5]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6页.
[6] 贝塔朗菲.普通系统论的历史和现状[M].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305页.
[7] 康德.判断力批判(下卷) [M].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3页.
(本文通讯作者:莘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