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空巢中老年人人格、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2017-12-22杨智辉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23期
关键词:神经质空巢中老年人

邹 莹 杨智辉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系,北京 100083)

北京市空巢中老年人人格、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邹 莹 杨智辉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系,北京 100083)

目的研究空巢中老年人人格、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北京地区空巢中老年人的孤独感、外倾性、神经质及生活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空巢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孤独感与常模差异显著(P<0.05);外倾性、神经质人格与非空巢老人差异不显著(P>0.05);外倾性、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共同回归显著(P<0.05);外倾性对孤独感的回归显著(P<0.01)。结论北京市空巢中老人的生活满意度较平均水平低,减少空巢中老人的孤独感是提高其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外倾性人格对北京市空巢中老人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较神经质人格更大,性格内倾者更易体验到孤独。

空巢;外倾性;神经质;孤独感;生活满意度

生活满意度是反映空巢中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因素,以往对“空巢”父母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性别、身体健康、经济状况、婚姻、教育背景等人口学因素及少数内在因素对生活满意度的简单影响〔1〕。研究发现空巢中老年人的总体幸福感要显著低于非空巢中老年人〔2〕;空巢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显著低于非空巢老人〔3〕。情绪稳定性、精神质人格特征是影响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4〕;情绪低落、人格取向消极是空巢老人的五大主要心理问题之二〔5〕。其中,孤独感是除抑郁外影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另一主要情感问题,孤独感引发老人的自杀概率不断升高〔6〕,且有孤独感的老人抑郁发生率是无孤独感老人的9倍左右,孤独感是抑郁症状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7,8〕。此外,人格特质也直接影响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9〕。研究表明,空巢中老年人的人格特质、孤独感、生活满意度间存在一定关系。空巢老人的孤独感越强其生活满意度越低〔10,11〕;孤独感与生命质量的各个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与社会功能、心理健康、生命活力的相关性相对较高〔12〕。并且,性格特征显著影响高龄老人的生活满意度,开朗的性格(外向型)特征在提高其生活满意度自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3〕;赵月秋等〔14〕发现,内外向可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神经质可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而周倩等〔15〕研究发现,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均可预测孤独感,常常感到孤独的人较为内向,且神经质与孤独感的相关性最高。可见,空巢中老年人的人格、孤独感均与生活满意度有关,且人格与孤独感之间相关显著。本研究旨在探讨北京市空巢中老年人人格、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北京市中老年被试86人,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45人、女41人;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被试78人,其中男41人,女37人,年龄42~83岁,平均(53.47±9.46)岁;40~59岁63人,60~83岁15人;绝对空巢(即子女与父母不住在一个城市)〔16〕41人,相对空巢(即子女与父母住在一个城市但不同吃住)〔16〕37人。

1.2测查工具 ①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孤独量表(第3版)〔17〕主要用于评定对于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共有20个条目,每一条目分1~4等级计分,“从不”计1分,“很少”计2分,“有时”计3分,“一直”计4分,部分条目反向计分,分值越高表示孤独感水平越高。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58。总分为20~80分。本次研究使用了全部条目,UCLA第3版在284名老人的常模为(31.5±6.9)分。②生活满意度指数A〔17〕: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分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A量表共有20个条目,作答方式为“是”、“否”或“?”,一些项目正向计分一些项目负向计分,总分为各项目分数之和。其总测试样本为177名50岁及以上的成人,专家评定一致性系数为0.39,LSIA常模分数(12.4±4.4)分。③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18〕共48个项目,包括4个分量表,即精神质量表(P)、内外向量表(E)、神经质量表(N)和效度量表(L)。本研究只是用其中的稳定性N维度及内外向E维度两个维度,测量被试的外倾性及神经质程度,共计24个条目,各分量表得分为个项目得分之和。E分越高情绪越不稳定,N分越高越趋向于外向。E、N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4~0.78。N、E维度在1 694名40~59岁被试中的常模分数分别为:N为(4.29±2.92)分;ME为(7.09±2.91)分。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t检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空巢中老年人的基本状况 空巢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8.26±4.64)分〕显著低于常模(t=6.47,P<0.05)。空巢中老年人孤独感〔(39.92±10.51)分〕显著高于常模(t=6.63,P<0.01);外倾性〔(6.82±3.46)分〕、神经质人格〔(4.45±3.38)分〕与常模差异不显著(t=-0.675,0.47,P>0.05)。

2.2外倾性、神经质及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孤独感与神经质呈显著正相关(r=0.499,P<0.01),与外倾性、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629,-0.673,P<0.01);生活满意度与外倾性呈显著正相关(r=0.609,P<0.05),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r=-0.400,P<0.01)。外倾性与神经质呈显著负相关(r=-0.502,P<0.01)

2.3外倾性、神经质、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其他因素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只有外倾性、孤独感进入回归模型,其联合解释变异量为51.1%。回归系数显著:外倾性的标准回归系数Beta=0.308,P<0.05;孤独感Beta=-0.480,P<0.01。表明外倾性、孤独感可直接预测空巢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状况。相关分析可知,孤独感与外倾性呈显著负相关,因此进一步以外倾性为预测变量对孤独感进行简单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标准回归系数显著Beta=-0.629,P<0.01,外倾性对空巢中老年人孤独感的解释变异量为39.5%。综合结果表明:孤独感、外倾性可直接预测空巢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且孤独感又作用于外倾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2.4空巢中老年人的外倾性、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路径分析 如图1所示: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孤独感可直接负向预测空巢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外倾性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系数为正,表明外倾性可直接正向预测空巢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同时,外倾性对孤独感的回归系数为负,表明外倾性对空巢中老年人的孤独感具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并且孤独感影响外倾性对生活满意度的作用。

表1 外倾性、神经质、孤独感对生活满意度的回归

1)P<0.05,2)P<0.01,图1同

图1 空巢中老年人的外倾性、孤独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3 讨 论

本研究结果与目前已有研究〔5,7,8〕结果一致,说明空巢中老年人生活中缺少陪伴,且更加关注自我内在世界。有研究表明高龄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性角色弱化,人际关系的广度和深度较差”〔19〕,而空巢中老年人更是如此。此外,与空巢老人多为高神经质、内倾性人格的研究结果〔6〕不同,北京市空巢中老年人外倾性、神经质人格与非空巢者无显著差异,空巢中老年人的情绪更加趋于稳定。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多数空巢中老年人仍在岗工作,因此在人际交往、自我开放等方面较好。

空巢中老年人的人格越趋于内向、孤独感越高,生活满意度越低。并且,孤独感影响外倾性对空巢中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作用。外向者更多地向外展示自我、接受他人及社会信息;而内向者更加关注自我,较少受外界影响,使其体验到更多得孤独感,进而生活满意度较低。以往研究〔14,15〕认为,神经质人格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对北京市空巢中老年人的研究发现,外倾性更能影响生活满意度,这可能是空巢中老年人所独具的特点。一般情况下,神经质对生活质量影响最大,但在空巢中老年人中共同生活的人较少,社会活动参与较少,与人接触减少,外倾性就显得更加重要,神经质的作用反而退为次要位置。另外,也可能与北京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环境有关,相对较好的资源、更加开放的文化环境等使其心理素质较好,而外倾性人格更加脱离环境受自我意识的影响。因此,减少空巢中老年人的孤独感是提高其生活满意度的关键;且性格倾于内向的空巢中老年人更易体验到孤独,应给予更多关注。足够的社会支持是解决空巢中老年人孤独感的重要途径。儿女及社区心理工作者需加强关注空巢中老年人的精神需求,鼓励他们参加老人文娱活动、社交活动等,提高空巢中老人的社交能力,给予其精神慰藉和关怀,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减少孤独感。根据李德明等〔19〕研究,随年龄增长中老人的认知等各方面功能开始退化,由于不能接受如此变化,其人格有逐渐向内倾与高神经质方向转化的倾向。向空巢中老年人提供解决问题的技能训练、引导其对自我进行正确认识与定位,结合怀旧疗法〔20〕引导他们觉察到自己对家人、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其有用感、增强自我价值感等,预防其人格恶化。

1卢慕雪,郭 成.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现状及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3;21(2):263-71.

2徐 华,曾美英.北京市空巢与非空巢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19):5542-4.

3陆建兰.城市空巢老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1):2354-6.

4滕丽新,王健瑜,赵 娟,等.中国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3):782-3.

5刘志敏.我国空巢老人孤独感现状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4;56(17):46-7.

6毛奕文,殷盛明.空巢老人国内外研究研究现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14):4058-61.

7姚本先,李 洋.空巢老人人格特质与孤独感的关系〔C〕.合肥: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13;640-1.

8刘 芳,高 柏,朱小松,等.武汉市某大学医学院空巢老人抑郁症状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J〕.医学与社会,2011;24(12):75-7.

9严建雯,李安彬.空巢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模型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08;24(3):115-9.

10吴振强,郭祖鹏,李明珠,等.空巢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27(7):821-2.

11李 超.农村空巢老人的个人社会资本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研究——以山东省W镇为例〔D〕.济南:济南大学社会学院,2014.

12赵 金,邓 阳,朱云芳,等.云南省城市空巢老人孤独状况与生命质量相关性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7):45-9.

13姜 丽.中国高龄老人自评生活满意度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纵向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人口研究所,2012.

14赵月秋,张钰群,史献平,等.护理专业学生生活满意度与述情障碍和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6):927-30.

15周 倩,姚志强.大学生人格特质、人际信任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9):1110-2.

16李德明,陈天勇,李贵芸.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7):405-7.

17汪向东,王希林,马 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70-3.

18钱铭怡,武国城,朱荣春,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317-23.

19李德明,陈天勇.认知年老化和老年心理健康〔J〕.心理科学进展,2006;14(4):560-4.

20王 秘,周郁秋,王丽娜,等.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干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5;30(3):107-10.

R844.4

A

1005-9202(2017)23-5952-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3.09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No.RW2015-24)

杨智辉(1981-),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学研究。

邹 莹(1993-),女,硕士,主要从事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

〔2016-10-27修回〕

(编辑 杜 娟)

猜你喜欢

神经质空巢中老年人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中老年人食物嵌塞的防治
中老年人应该培养什么样的爱好?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寻根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