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细胞因子表达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2017-12-22何周桃徐灿霞韩向阳陈益耀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7年23期
关键词:脂肪性二联酒精性

何周桃 徐灿霞 韩向阳 陈益耀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湖南 长沙 410013)

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细胞因子表达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何周桃1徐灿霞 韩向阳1陈益耀1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消化内科,湖南 长沙 410013)

目的探讨益生菌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细胞因子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及益生菌治疗NAFLD的疗效。方法选取NAFLD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A)组和联合治疗(B)组各35例。A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B组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联合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另纳入同期于该院体检者40例为对照(NC)组。比较3组间一般指标、肠道菌群、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胰岛素抵抗(IR)指数(HOMA-IR)、白细胞介素(IL)-18、干扰素(IFN)-γ及IL-10水平。结果治疗前A、B组WC、BMI,TC、TG、HOMA-IR、ALT、AST、IL-18及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而肠道菌群数、B/E及IL-10水平明显低于NC组(P<0.05);治疗后A、B组以上各指标水平均有改善,除B/E外,B组以上各指标改善均比A组更明显(P<0.05)。结论NAFLD患者血脂代谢絮乱、转氨酶及IR异常、肠道菌群及机体抗炎/促炎因子失调,益生菌可有效改善以上状态。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肠道菌群;白细胞介素-18;干扰素-γ

目前肥胖、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IR)等基础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也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重要诱因〔1〕。有研究报道〔2〕,益生菌可以直接补充NAFLD患者机体肠道益生菌,从而维护肠道微生物平衡。本研究在多稀磷脂酰胆碱胶囊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胶囊对NAFLD患者进行治疗,探究其对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表达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的NAFLD患者70例,纳入标准: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修订的NAFLD诊疗指南诊断标准〔3〕,无饮酒史或饮酒折合乙醇量<140 g/w(女性<70 g/w);影像学表现符合脂肪性肝病影像学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肝功能失代偿者及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恶性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等其他因素所致的脂肪肝者;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病、全胃肠外营养、肝豆状核变性、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可导致脂肪肝的特定疾病;近2 w使用过抗生素、治疗性微生态调节剂、激素类制剂及其他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制剂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A组)35例,男20例,女15例;年龄48~74〔平均(63.02±10.73)〕岁;病程3~6〔平均(5.02±2.73)〕年。联合治疗(B组)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47~75〔平均(62.11±10.41)〕岁;病程3~7〔平均(4.59±2.19)〕年。另选同期于我院体检者40例为对照(NC)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44~72〔平均(61.30±11.02)〕岁。3组年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病程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

1.2研究方法 A组予多稀磷脂酰胆碱胶囊〔赛诺安万特(北京)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9010〕,456 mg/次,口服,3次/d。B组予多稀磷脂酰胆碱胶囊联合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北京韩美药品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30087),500 mg/次,口服,2次/d。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

1.3观察指标 一般资料:测量研究对象身高、腰围(WC),计算体重指数(BMI)。肠道菌群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后留取新鲜粪便,应用细菌16SrD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双歧杆菌与大肠杆菌数量,并计算双歧杆菌/大肠杆菌(B/E)值。B/E≥1表示肠道定植抗力正常;B/E<1表示肠道定植抗力降低,菌群结构发生紊乱。血清指标:分别于治疗前后取晨空腹静脉血5 ml,待凝固后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分离血清-20℃保存备用。釆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丙氨酸转氨酶(ALT)、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采用稳态模型评估IR指数(HOMA-IR),HOMA-IR=FPG(mmol/L)×FIns(mIU/L)/22.5。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干扰素(IFN)-γ及IL-10(试剂盒由上海森雄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提供)。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t及χ2检验。

2 结 果

2.13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A、B组治疗前WC、BMI、TC、TG、HOMA-IR、ALT及AST均显著高于NC组(P<0.05),治疗后,A、B组以上各指标均显著降低,且B组显著低于A组(均P<0.05),见表1。

2.23组肠道菌群检测结果比较 A、B组治疗前双歧杆菌数、大肠杆菌数及B/E均显著低于NC组(P<0.05),治疗后A、B组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及B/E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B组双歧杆菌、大肠杆菌数明显高于A组(均P<0.05)。见表2。

2.33组血清IL-18、IFN-γ、IL-10水平比较 A、B组治疗前血清IL-18、IFN-γ水平均显著高于NC组,IL-10显著低于NC组(P<0.05);治疗后A、B组IL-18、IFN-γ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IL-10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且B组改善较A组更明显(P<0.05),见表3。

表1 3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比较

与NC组比较:1)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2)P<0.05;与A组治疗后比较:3)P<0.05,下表同

表2 3组肠道菌群检测结果比较(log拷贝数/克湿粪

表3 3组血清IL-18、IFN-γ、IL-10比较

3 讨 论

肠道菌群由500~1 000种不同菌属组成,主要有杆菌和硬壁菌,而肠道微生物由1 013~1 014个微生物细胞组成,是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00多倍〔4〕。有文献报道,NAFLD患者肠道菌群明显失衡,肠道黏膜屏障渗透性增加,从而造成内毒素血症、细菌易位、小肠细菌过度生长〔5,6〕。而肠道免疫应答可促进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加重肝脏损伤。辅助性T细胞(Th)可分为Th1、Th2等亚群,不同亚群的功能亦不相同。Th1主要分泌IL-2、IL-18、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等细胞因子,参与细胞免疫。Th2主要分泌IL-4、IL-6、IL-10等细胞因子,参与体液免疫。临床研究显示,NAFLD可诱导TNF、IL-1和IL-6等细胞因子表达,介导单核-巨噬细胞的活化,导致促炎因子/抗因子分泌失衡。此外,IFN-γ、转化生长因子(TGF)β、IL-8、IL-10等细胞因子过表达,还可反过来促进肝脏炎症和纤维化发生,从而形成恶性循环〔7〕。

本研究说明NAFLD患者脂代谢紊乱、转氨酶及IR水平异常,经过治疗后均有改善,但是加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可以更有效改善血脂代谢,降低转氨酶及IR水平。研究提示NAFLD患者出现肠道菌群失调。在多稀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基础上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可显著提高NAFLD患者肠道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数量,提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有益于NAFLD患者肠道菌群失调的恢复。

IFN-γ作为多活性细胞因子,主要激活巨噬细胞和诱导炎症反应。Zwolak等〔8〕研究显示,NAFLD可诱发机体外周血自然杀伤(NK)T细胞比例变化,其数量增加可诱导肝脏中其他单核细胞向Th1极化,从而促使IFN-γ表达上调,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多稀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可明显拮抗NAFLD所致的IFN-γ表达上调,其效果优于单纯多稀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P<0.05)。IL-18作为炎症趋化因子,主要由活化的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NK细胞产生,而在肝脏主要由枯否氏细胞产生,具有趋化和激活中性粒细胞功能,促进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及活性氧化代谢产物生成,诱发炎症因子趋化,从而产生炎性反应〔9〕。本研究中,NAFLD患者血浆IL-18水平较正常对照升高,与欧阳清等〔10〕研究结果一致;IL-18的水平随肝细胞受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加,同时与TG水平呈正相关,与程勇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多稀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可明显拮抗NAFLD所致的IL-18表达上调,患者获益效果优于单纯多稀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P<0.05)。IL-10是机体中最强的抗炎因子,可反馈性抑制多种细胞因子的释放,从而促使免疫应答趋于平稳。Nishitani等〔12〕研究表明IL-10具有积极的抗炎症作用,可阻止NASH的发生。IL-10还可以抑制核转录因子(NF)-κB的活性,从而减轻肝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和肝内水肿〔13,14〕。故上调机体IL-10表达对缓解肝脏炎症反应具有积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肠溶胶囊联合多稀磷脂酰胆碱胶囊治疗可明显上调NAFLD所致的IL-10表达下降。

综上,益生菌能纠正血脂代谢、转氨酶及IR水平,调整肠道菌群平衡,预防致病菌在肠黏膜表面的定植,同时可以调控机体抗炎/促炎因子平衡,从而介导机体免疫反应,进而在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王婷婷,庄丽维,韩继武,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15(8):1570-2,1482.

2沈 峰,范建高.肠道微生态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1;20(10):968-71.

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组和酒精性肝病学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0;19(6):483-7.

4张家超,郭 壮,孙志宏,等.益生菌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以Lactobacillus casei Zhang研究为例〔J〕.中国食品学报,2011;11(9):58-68.

5刘 慧,朱文娅,孙 涛,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J〕.中国临床医生,2014;42(5):31-3.

6Miele L,Valenza V,La Torre G,etal.Increased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and tight junction alteration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Hepatology,2009;49(6):1877-87.

7柏 云,刘志国.炎症反应在NAFLD发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3;32(4):98-102.

8Zwolak A,Sabczynska O,Semeniuk J,etal.Metformin chang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monocyte toll-like receptor 4 levels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Ex vivo studies〔J〕.PLoS One,2016;11(3):e0150233.

9Kumar R,Prakash S,Chhabra S,etal.Associat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adipokines & oxidative stress with insulin resistance &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J〕.Indian J Med Res,2012;136(2):229-36.

10欧阳清,梁志清,刘 健,等.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IL-18水平的变化及意义〔J〕.山东医药,2010;50(52):96-7.

11程 勇,言红健,孟 杰,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肝损伤程度与IL-18、IL-8含量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9):1528-9.

12Nishitani Y,Okazaki S,Imabayashi K,etal.Saturated and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crease interleukin-10 production in rat hepatocytes〔J〕.Nihon Arukoru Yakubutsu Igakkai Zasshi,2007;42(1):32-5.

13张瑞星,赵 飞.细胞因子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91-3.

14曹 毅,沈 峰,徐雷鸣,等.肠道菌群和内毒素血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J〕.实用肝脏病杂志,2012;15(2):163-5.

R575.5

A

1005-9202(2017)23-5878-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7.23.060

1 海南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徐灿霞(1961-),女,博士,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幽门螺杆菌相关疾病研究。

何周桃(1980-),女,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脂肪肝、炎症性肠病研究。

〔2017-06-10修回〕

(编辑 王一涵)

猜你喜欢

脂肪性二联酒精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中医治疗
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联合蒙脱石散治疗腹泻患儿的效果分析
天麻素有望成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在药物
GW7647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治疗作用
piRNA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胰岛素抵抗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中的作用及荷丹片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治疗效果
3“S”让自主教育在队建中发力——二联小学提升少先队员主体能力的探索
高举队旗跟党走——上海市杨浦区二联小学红色教育活动
《鸡新城疫(基因Ⅶ型)、禽流感(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aSG10株+G株)在蛋鸡上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研究》图版
大黄蛰虫丸对小鼠酒精性肝纤维化损伤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