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融入县域经济的实证研究

2017-12-21沈艳萍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23期
关键词:农村电商县域经济

沈艳萍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如何促使农村电商这一新兴零售模式为农村创收,已成为推动西南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的需要,是发展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农村产品市场挖掘与扩大等领域应用与需求的重要途径。同时,农村电商是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也是西南民族地区十三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八项工程”之一。本文在梳理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发展的基础上,选取典型县为例,分析了县、乡、村三级协同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融入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对策,为贫困农户利用电子商务提高自主脱贫能力、农村电商融入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西南民族地区 农村电商 县域经济

农村电商融入县域经济的理论基础

(一)国外农村电子商务研究动态

国外电子商务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起源于北美,大规模网络贸易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美國电子商务较为成熟,电商的应用为其农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据统计,早在2010年,美国农场计算机普及率高达69%,全美有30%的农场主要通过合作社进行农产品交易。荷兰作为世界著名的花卉集散地,网络覆盖率高于90%,其花卉出口交易全部通过电子商务来完成。日本成立农业协会促进农产品流通,在全国大中城市设有不同级别的信息中心,将企业、市场、运输和产销地农协联系在一起,形成紧密合作的信息网络,为农产品电子商务提供一系列服务。

国外电子商务研究中,在技术、市场和社会法律等方面美国处于领先地位,加拿大紧随其后。欧洲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拉美各国发展极不平衡,拉美东部尚处于起步阶段,亚太地区新兴电子商务主要集中在日本、新加坡、韩国、中国等国家或地区。经过多年发展,国外电子商务取得的经验主要重视建立安全标准、安全立法。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对电子商务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性研究日趋成熟,更多学者关注农村电子商务运作模式的创新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探索,致力于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二)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研究动态

国内关于电子商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但发展速度迅猛,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7.31亿人,成为全球最充分的客户资源和最大市场。应用水平方面有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以较成熟的物流体系、信用体系、安全体系、标准体系以及良好的经济、社会、科技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在电子商务应用环境方面处于全国各城市领先地位。2009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规定》,是全国第一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之后杭州相继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综合门户平台,拥有全球一流的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上海、杭州电子商务已覆盖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中的各个行业,逐渐成为当地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电子商务一词进入国内学者视野,但真正意义上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或是农业电子商务的研究则始于2000年。在学术期刊《计算机与农业》2000年第6期上,李小平发表了《农业电子商务从网上供求信息做起—几种典型的免费供求信息网站实例简介》的文章,拉开了国内学者对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的序幕。在对国内部分文献的内容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对于农村电子商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作用、现状及对策的研究,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与技术的研究,对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研究,对农产品电子物流的研究及针对典型农产品电子商务案例的研究五个方面,对农村电商深度融入县域经济的研究尚欠缺。

梳理近三年的文献中可以发现,除了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的研究外,其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上,而且基本都是从营销管理角度出发。随着电子商务在农村的落地生根,会给整个农村生态系统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是提高农民收入问题,同时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文件众多,基层无法接受和不知所措的问题,电商人才匮乏问题、资金问题、缺乏产业问题、实体经济与互联网的效应叠加能否共存问题,还会引发一系列贫困农民观念改变与接受电子商务问题等。因此,本文主要从公共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角度,对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深度融入县域经济进行研究。

(三)农村电商融入县域经济的相关理论

主要理论包括主成份分析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信息通信技术与反贫困研究理论、产业融合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体验经济学理论、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农村电商市场理论,包含市场扩大效应、市场扁平化效应、信息反馈效应、赋能增能效应等。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发展应用现状

(一)西南民族地区县域农村电商现状

西南各省市布点农村电商重点不在城市,在城市布局是园区电商、跨境电商。各省市实施的扶贫攻坚与农村电商相结合,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西南地区民族自治县有48个:云南省有29个、贵州省11个、四川4个、重庆4个。其县域农村电商均已起步,但县、乡、村的电商协同服务应用缺乏。

(二)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市场现状

西南民族地区各省或市都有数千个村(行政村),其中占比高达54.7%的村是贫困村,村级电商起步较晚。截至2016年底,各省或市有涉农电商企业数百家到数千家不等,专营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公司各省或市也有几十家左右,如云南省有177家左右,其中昆明有20家左右,主要经营高原特色农产品。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融入县域经济的难点重点及存在问题

(一)难点和重点

难点:在西南民族地区县域以下的乡村,农村电商只有买非常发达,而卖较为缓慢。农村电商发展最难的地方,就是没有前例可循,如何把现代商业下沉到村,一直是头疼的问题。

重点:借力农村电商为农民实现增收,乡村的产业发展和电商服务点的位置异常重要,通过电子商务提高农户自主脱贫能力,将乡村特色产业引入网络平台,融入县域经济。endprint

(二)存在的问题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在产业支撑、产品质量、物流、人才等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缺乏实体经济支撑。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存在政府重视但缺少产业支撑的现象。虽然县级层面引进了乐村淘、淘实惠或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但是在推进中却找不好切入点,乡、村层面缺乏实体经济支撑现象突出。

缺少带路人。缺乏专业人才,农村电商创业不是都开网店,但目前做电商服务业,如农产品供应链、产业链的人才更缺乏。

卖方市场成本高。电商平台网销农产品成本居高不下,要想在大电商平台中找到合作位置,同时被产品的认证和溯源问题困扰。如阿里巴巴只布点到县城不到乡村,县域财政收支缺口大。

买方市场网购意识淡漠。农民对网购的认识才刚刚开始,缺少必要的网购知识。在县域电商农资产品下行顺畅,在乡村农民的农产品上行并不容易,缺人、缺钱、缺团队,还缺“三品一标”的认定。

竞争激烈,经营成本攀升。电商平台入驻、市场推广、薪酬、仓储、物流、运输等,总成本居高不下。虽然各级地方政府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农村电商,并有一定的补贴,但是对乡、村电商的扶持,目前还有时间差。

西南民族地区农村电商融入县域经济实践路径分析—以寻甸县为例

(一)融入的难点

一是縣、乡、村领导、农户的思想观念的转变有时间差,政府引导与农户自主行动不一致;二是小散弱的农产品不能形成产业;三是村一级引入电商缺资金、缺带路人和电商运营人;四是农村贫困人数多、贫困程度深,留守老人面对电子商务无所适从,赋能增能效应很难体现。

(二)破解融入难点

寻甸回族自治县政府工作计划。寻甸是国家级贫困县,为在2017年底达到脱贫摘帽“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寻甸县政府将在全县范围内建成10个乡级电商网点,150个村级服务站,强化农产品供应功能。

电商融入县域经济的实践路径。第一步,发展产业。确保每个行政村1-2个支柱产业。“一村一亮点一特色”,实现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具体产业,人人有产业收入。

第二步,按照“政府引导、村民参与”村村就近原则,每个乡镇建2-3个村级电商服务站,各村级电商服务站协同运营。

第三步,市场化能力和政府政策能力相匹配。在乡镇成立电商经营者、农户以外的由第三方来仲裁的纠纷机构,使农村电商能自我规范运作。

第四步,激励。对通过电商自主脱贫的农户进行奖励。对致富带头人,年销售额达到一定数额的村级电商服务站,村委会给予奖励。

第五步,吸纳社会资金。淘实惠在寻甸县城已有1个电商服务中心,淘实惠还可融资来布点村级电商服务站。

第六步,构建农村电商及高效物流服务。在人口红利村,组织剩余劳动力,做到村级层面有开网店的人,同时也有帮助把网店开好的人。

第七步,各省市依据实际情况,省、市、县三级联合制定《乡村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产品质量网上监测规范》试行标准,体现农特产品溢价。

第八步,村级电商服务站建设规划。寻甸柯渡镇,按就近原则选择村建电商服务站。新沙村建电商服务站,理由:把获得国务院颁发优质板栗证书的新沙特色板栗这个牌子用上、用好、用大;把新沙板栗通过电商卖出溢价;与新沙为邻的猴街可被带动。新庄村建电商服务站,理由: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以电商方式转移就业;其紧邻新村,集聚4098人,有产业基础,与鸡街相邻,可带动毗邻甸尾村、猴街、柯渡村、松林、丹桂、木刻等村;交通便利,快递物流成本低;有城市人喜爱的芹菜梗、小胡萝卜等农产品;与红色旅游协同,为农特产品上行做好准备;生活设施基本完善,能吸引企业人才建村级电商服务站,解决资金问题。磨腮村建电商服务站,理由:交通便利,有农特优产品销往县城的基础,能与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对接;已聚集3324人口,容易找到电商经营者;与已经有产业项目的可朗村紧邻,延伸农产品销售链;可带动地处山区的长箐村1300余人销售农产品。

寻甸功山镇以“党总支+公司+产业+农户”模式来选择电商村级服务站。2016年12月14日,功山镇与千金方公司的中草药加工项目—云药庄园,在功山镇大麦地村落地,但缺农村电商应用。

先锋镇鲁土贫困村寻找产业支撑已迈出步伐,但还缺电商应用。另外先锋有逢年过节符合慰问的贫困残疾人家庭46户,村级联络员10余人,这些特殊群体可以组织培训电商技能,政府以奖励形式资助合格者开设电商服务站,以电商方式成为残疾人家庭“造血工程”产业培育的可复制、可借鉴的模式。

第九步,乡村成立农村电商联盟。在每个乡镇建的村级电商服务站,用OA系统与县城的淘实惠电商服务中心对接,村级电商服务站与县电商服务中心协同联盟运营,以较少的资金发挥最大效用。

第十步,重视网络宣传。在电商服务平台用动态形式插播乡村经济与电商经济融合使用指南。

通过实例分析,以点带面,在西南民族地区脱贫进程中,扶贫与电子商务结合来提高农户自主脱贫能力,为“草根”阶层赋予新的能力,降低返贫率。

对策建议

(一)夯实基础:完善服务支撑体系

目前,西南民族地区县域农村电商的应用处于起步后的发展阶段,政府应更多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商平台等服务支撑体系。

(二)电商换市:带动传统产业改革升级

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创建工作为契机,进一步扩大电商的普及和应用,推动农村传统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

(三)产业聚集:创造农村经济社会双重价值

以电商为平台,综合利用农村各种资源,搭建以农村本土特色产品为主导,上下游产品构成的全产业链,实现相关资源要素在农村的集聚,达到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县乡村深度融合。

(四)融合升级:培育农村电商发展新业态

鼓励、培育、引导有条件的县(区)发展园区电商、跨境电商;引导碎片化的农产品乡村发展农村电商,面向城市社区;利用省会城市的优势,构建内外贸电子商务产业链,扩大本土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实现产品升级和市场升级。

(五)试点先行:推进农村电商应用服务

加强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引进,为农民提供消费金融、信贷等新型电商金融产品的服务。

(六)大众创新:发挥创业主体作用

各级政府协同行动,鼓励返乡知识青年创业并利用众创空间发展新型电商创业服务平台,推动农村电商扶贫工程进程,降低返贫率。

(七)社会共建:多模式培养电子商务人才

第一,走出去。学习全国优秀农村电商发展经验,参加县级领导电商研修班以及电商发展交流活动。第二,请进来。聘请优秀专家担任顾问,协助农村电商发展规划。第三,坚持本地化,成立本地化电商培训机构,与地方高校共同建立本地化电商人才培训机构,使电商服务业有人可用。

(八)政府引导分层次

每个村以“小而精、专而美”的垂直类发展模式细分各个市场,对村级层面微电商企业可以从标语刷墙到开站设点,从普通的家庭消费,到卖出特色农产品来拓展。对于县域层面的电商服务中心来说,则要主动出击打入城市各个社区、大型超市等售卖农特产品。通过研究,致力于推动西南民族地区县域农村电子商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电商扶贫”方式,提出贫困村共享发展农村电商思路下的精准扶贫创新创业农民增收融入县域经济的实践性、探索性方法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寇光涛,卢凤群.“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实践总结与创新路径[J].产业结构,2016(8)

2.张莹,耿荣娜.农村电商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19(11)

3.汪向东.衡量我国农村电子商务成败的根本标准[J].中国信息界,2011(3)

4.张孟骅,刘芳,何忠伟.北京“互联网+休闲农业”新模式探讨[J].农业生产展望,2016(1)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村电商县域经济
激活农村电商生态,创新农村综合服务
新常态下县域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
贵阳实施精准扶贫之农村电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