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传统文化出版的春天
2017-12-21余佐赞
【摘 要】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了更为详尽的部署,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要求。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国家的重视,为修订和整理传统文化提供了机会。
【关 键 词】优秀传统文化;出版;古籍;发展
【作者单位】余佐赞,中华书局上海公司。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阐释和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业责无旁贷,这也是当下出版人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
准确地说,是国学热带动了传统文化的出版热。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前的国学热在最近五年逐步上升到意义更丰富、内容更广泛的传统文化热,体现在出版上也就是传统文化出版物的内容也开始向纵深开掘,出版的形式也因为多媒介的出现呈现宽领域开展的态势。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了更为详尽的部署,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要求。
传统文化出版热,热到了什么程度?可以说,在全国,没有涉足传统文化出版的出版社很少,这一现状足以反映传统文化的出版热。传统文化出版方兴未艾,这需要有足够的内容提供,而现实中的经济发展、读者和作者知识水平的提升,为这一出版热潮提供了可能性。
1.当前传统文化出版进入成长期
按照行业生命周期发展理论,目前,传统文化出版应该是进入了成长期,远没有达到成熟期,遑论衰退期。成长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市场增长率很高,读者需求高速增长。在当下出版界,传统古籍出版社是传统文化出版的主要生力军,其他出版企业也想涉猎,但进入壁垒越来越高。传统文化出版行业对编辑专业水平的要求、对作者资源的掌握情况和对传统文化图书规律把握程度的要求,都不是一般刚涉足传统文化出版的企业能达到的。比如,CIP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有关“老子”的图书出版数量达到了120余种,可是当年出版和销售最好的还是中华书局经典藏书《老子》(升级版)和中华书局的全本全注全译《老子》(精装),每本书当年销量都不少于四五万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还有很大的作为,还能通过努力达到成熟期。因为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古籍整理每年都有国家古籍整理出版专项经费,资助的项目除了传统的学术类古籍项目,还包括传统文化大众化的项目;全国高校还有古籍整理项目资助。也就是说,从经费补贴上,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版方面有了政策倾斜。同时,因为生产能力的提高(这里包括作者生产能力的提高),高校研究者和民间研究者越来越多,内容生产者越来越多,为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提供了可能,出版社生产能力也会越来越强。以上说明外围环境有利于传统文化出版。
2.传统文化出版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很多人认为,传统文化图书市场很多是在炒“冷饭”。这里要解释一下,传统文化常识类的知识,要代代相传就必须反复宣讲。阅读经典,中华传统文化常识是必读的,如王力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等就非常受读者欢迎。常识也就是普通知识,是一个心智健全的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知识,也是他们必须具备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这些知识是需要反复出版的,那些经典的名著是要供应给一代又一代的读者的。即使这些常识,也不是单纯的重复出版,它们需要不同时代的语言去解说。
基础知识和经典读物的出版以外,传统文化的出版还在向纵深开掘。人类文化通常分为器物、制度和理念三个层次。虽然三个层次是相互包容、互相寄寓的,但在出版上,最早最多的是关于理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但最近几年蓬勃兴起的古代物质文化方面的出版,其实就是在器物上补课。如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在传播传统物质文化知识方面受到了读者的喜欢。
克罗齐说过:“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本体在不同时代可以做出符合当时的解释,这一特性决定了传统文化在当下要有新的解释。当代性的解释虽然最后会进入历史,却为时代与传统文化之间留下了这个时代的足迹。当下出版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中,很多就是传统经典的当下解读。这个既体现了经典常读常新的特点,也为出版提供了机遇。考察市场上经典解读的作者,我们会发现作者既有传统文化相关专业的,也有跨专业的,甚至还有个别爱好者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但高校和研究机构是这个作者群体的主要人员,这也反映了传统文化研究的人员很多,成果也很多。傳统文化文本的辞约义丰,为不同的解读提供了可能,巨大的文字之间的缝隙,让今天的解读者都能将自己的思考嵌入其中。对于《论语》,可以说是关于修身,也可以说告诉人们要与社会和谐相处,横看成岭侧成峰,也越来越符合社会小众化多元化的特点,这也是各种说法都有一定市场的原因。
3.当下传统文化出版的时代痕迹
当下传统文化出版与历史上任何阶段的传统文化出版都有差异,也有相似之处。首先是传统出版更有雄心,项目更多了。从学者的角度,从做学问的条件角度,从世界范围的互通有无的便利程度看,现在都有比历史上任何时候更加有利的条件去再造善本,这样也就为出版提供了一个极大的机会,所以会有中华再造善本的提出。另外,新的历史条件下,特别是国家的重视,也为修订和整理传统文化提供了机会。中华书局的二十四史修订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得到了出版比以前更精版本的机会。还有就是目前很多地方都开始修史,这个符合中国盛世修史的习惯。除了修史,很多地方也在整理出版各地的文献,重视地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这些都是在当下经济条件好了之后出现的情况。整理地方传统文献,挖掘当地文化亮点,传承地方文化的优秀传统,已经是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文件部署的当前任务,所以也就成为地方政府的主要文化工作之一。endprint
时代给予了出版人出版传统文化的机会,而传统出版人也不负时代所托,遵循创造转化、创新发展的思路,在出版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在出版内容上,当下传统文化的出版更加重视和时代相衔接,更加重视古为今用,更加重视用传统文化观照当下。表现在形式上,当下传统文化出版的内容更加多样化,传播的途径也更多,尤其是数字时代为传统文化的出版提供了更为便利的阅读形式和更为广泛的传播途径。当前,在各种形式的传统文化出版热中,纸质出版依然是第一梯队。作为专业出版领头军,古籍出版社在这一梯队中引领着全国的出版行业。但是纸质出版不是唯一的,电子出版和网络出版蔚然成风。在当下的电子阅读器中,比较多的内容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基本读物,并且很多是免费读物,这些读物的下载量都是极高的。还有就是在互联网中,很多的专业人士从不同的角度解说历史,并将自己的见解和研究发表在网络上,有很高的阅读量,这些阅读也是传统文化出版热的体现之一。
现在的出版传播手段,尤其是营销手段更加市场化。古籍出版社利用专业出版的优势,占领了出版的制高点,占领了传统文化类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的主要读者。除了传统的出版营销手段,古籍出版社还根据当下读者喜欢收藏、注重品质等特征,在签名、钤印、精装、毛边等方面下足功夫,这也符合某些图书的特质。如果今后的图书真的成为收藏品和奢侈品,那么这些个性化和增值的营销举措会得到更多读者的追捧。
新媒体直接帶走了读者的时间,间接带走了读者,但新媒体也不是一无是处,它在传统文化出版物的宣传上是出了不少力的。出版社充分利用新媒体,借助新媒体做好阅读分享和语音宣传,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出版营销的一个重要特点。当然,出版单位会借助传统文化中的私塾教学、汉服装束等去营销自己的传统文化读物,这虽然不是大众路线,但随着小众化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也将成为重要的渠道。
4.传统文化出版不是大众出版
有心的人其实可以去看看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统计的销售数字或者其他单位的销售数字,一般来说,传统文化类书籍很少有进入前100名的。根据CIP中心的一个数据,2016年传统文化图书共有3万种左右,其出版总量占图书总量的1.92%,所以不要以为这是一块北方大饼,其实只是一个小曲奇。
传统文化出版对编辑专业化程度的要求,不是非专业编辑能够胜任的。古籍本来就有版本、校勘之类的问题,稍不注意就会贻笑大方。有些编辑因为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很难发现其中的问题。传统文化的出版不应成为牟取利润的幌子,真正的传统文化出版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传统文化的出版呼唤出版工匠、呼唤出版精品。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传统文化出版的品种和数量实在不是很少,但在琳琅满目中如何独占鳌头,成为小众中的精品,这个才是出版人要考虑的。
传统文化出版不是大众出版,但却有做成大众图书的潜质。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出版就一定要和时代相拥抱,任何的抱残守缺和钻故纸堆的想法都是要被时代抛弃的。每个时代能够传承下来的都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编修删定《春秋》等,就是考虑要将其传承给后人,那些落后的被历史扔进了垃圾桶的和时代发展明显不相符的内容,也应该被这个时代的出版人抛弃。西汉初期“独尊儒术”的思想影响中国后世两千多年,今天《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给中国未来社会勾画了一个传承文化的体系,对中国社会也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的出版,因此迎来了一个春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