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德彪西《牧神午后》配器艺术

2017-12-21王小溪

艺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德彪西

王小溪

摘 要:《牧神午后》在印象派音乐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牧神午后》创作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世界印象派音乐风格逐渐走向成熟,同时其也是西方音乐艺术发展历程中首次使用全新作曲观念所创作的伟大音乐艺术作品。对《牧神午后》的配器艺术进行分析,能够全面深入的对德彪西音乐审美观念加以理解,因此本文从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入手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为德彪西音乐艺术研究提供相应的支持。

关键词:德彪西 《牧神午后》 配器艺术

德彪西的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是印象派音乐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德彪西的代表作之一,德彪西在创作过程中根据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进行创作,表现出好色、多情的牧神在酒后的黄昏昏睡以及在清晨醒来后尽力对追求仙女情境的回想,其以独特的音乐艺术语言在音乐中呈现出现实和梦幻之间的朦胧、飘忽的神秘境界,促使《牧神午后》表现出鲜明的艺术特点。对德彪西《牧神午后》的音乐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应该重点关注其在配器艺术方面的问题,从多角度对配器艺术进行深入的解读。

一、在《牧神午后》中德彪西广泛使用了木管音色

在世界音乐艺术发展历程中,不同时代的不同音乐流派在音乐艺术创作过程中对木管乐器具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德彪西开始进行管弦音乐创作之前西方音乐界对木管音色的使用已经形成了统一的观念,即木管组和管弦组之间的音响应该追求一种相对的平衡。但是德彪西在进行《牧神午后》创作的过程中以自身对木管音色的独特理解创造性的使用了木管音色,其将木管音色作为乐曲的创作主体,并且经过不断的配合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木管乐器组中不同类型乐器的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如在第11-20小节,德彪西先使用长笛中音区演奏和表现出牧神在睡梦中醒来的倦怠和恍惚感,明确乐曲主题。而当乐曲进行到一段后,其使用渐入的圆号渲染出新的情感特色,之后合理应用双簧管对主体进行模仿,在整个过程中弦乐一直保持着音量适中的颤音并作为背景音乐使用。其后木管组和弦乐组同时进行演奏,促使管弦乐的混色音色逐渐呈现出来,而在11-20这简短的10个小节中,借助音色的频繁交换,使音乐展现出一种斑斓的艺术美感,让欣赏者在欣赏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人入胜。

在德彪西的创作中,其在乐曲的呈示部大量使用木管音色的创作特色在其前人的作品中一般难以发现,特别是在其创作中还能够保证木管乐器彰显出独特的个性特征,更营造出一种承前启后的艺术效果,为其后音乐艺术创作过程中对音色的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在独奏和伴奏音色方面产生的新理解和新应用

在印象派音乐风格成熟之前,大量音乐家对乐曲的创作往往会使用温暖、柔和的弦乐器群进行伴奏,一般不会使用色彩更为鲜明的木管乐器进行伴奏,或者只有在大型乐曲的特殊章节和乐曲的发展部才能够音乐发现木管乐器伴奏的痕迹?譹?訛。而对德彪西的《牧神午后》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德彪西在创作《牧神午后》的过程中其在乐曲的第一章就开始尝试使用木管、竖琴以及圆号等乐器,结合演奏主题使用的长笛共同烘托出形象生动的意境,并且在乐曲的整个呈示部主题营造过程中其在三次变奏中对不同的配乐形式进行有机结合,以更为丰富的色彩变化完成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营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效果。

三、对木管乐器中中低音音色的大量使用

按照常规性的思想,在德彪西创作《牧神午后》以前,音乐家们在使用木管乐器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相对灵活并且表现力更强的中音区或者高音区,以期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而对中低音区的使用则相对较少,因为中低音区的控制和融合难度更大。但是在德彪西进行《牧神午后》创作的过程中,其在对木管乐器音色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大量使用了木管乐器中的中低音区音色,不仅实现了对常规创作思想的突破,还借助对中低音区音色的创造性使用表现出牧神从睡梦中醒来后恍惚、迷离的想象,将配器艺术与创作主题进行了完美的结合?譺?訛。在德彪西的创作思想中,其认为交响乐队中的每一件器乐以及不同器乐的每一个音区都是美好的,在使用过程中只有是否恰当的分别,却不应该存在好坏之分,因此其在创作过程中大量的使用木管乐器中的中低音区音色灵活表现作品主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营造出个性化的艺术效果,也实现了对音色的拓展。

四、 对长笛中低音区的使用和基本配器方式

德彪西對长笛中低音区的创造性使用也是德彪西乐曲创作的典型特征和风格,因为在艺术创作中对这一音区音色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配器方式进行合理处理才能够营造出特定的艺术效果。在中低音区,长笛所能够产生的音量只相当于其乐器音量的一半,所以在这一音区对由三个音所共同组成的和弦音乐进行演奏过程中,其中一个特殊的和弦音就需要两支长笛的共同吹奏,否则长笛的音乐声就会淹没在和弦音乐中,所以对长笛中低音区的使用需要借助一些集中配器方式来完成。

在德彪西进行《牧神午后》创作的过程中,其在第一主题的乐曲中就使用了多达5次的长笛中低音区音色,并合理解决了音乐主题和伴奏音乐之间的平衡关系。具体而言,当《牧神午后》的音乐主题在呈示部第二次出现时,其将长笛的演奏力度界定为弱(P),并且在演奏过程中还将与长笛中低音区音程距离相近的单簧管以很弱(PP)的音量进行联合演奏;双音的演奏合理使用振音奏法的弦乐,在1/2处进行演奏,在第二小提琴的演奏中还尝试使用了分奏(div)去重叠单簧管的双音,并且在整个演奏过程中除了倍大提琴以外,其他弦乐器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都加上了弱音器,保证整个弦乐组演奏过程中发出的声音具有较为强烈的朦胧感,乐曲音色更为柔和?譻?訛。在第13-14小节中德彪西还引入圆号的音色,促使流动的音符与音乐主题的律动表现出交替进行的艺术效果,并且对这种配器处理方式的应用促使圆号的音色能够与主题和谐发展。当主题在乐曲的呈示部第三次出现时,作者合理使用了由二、四圆号吹奏的低音和大提琴的音色,所共同构成纯五度音程距离与长笛的旋律声部相差两个八度,换言之,对圆号和大提琴的应用即使不再使用很弱(PP)的力度进行演奏也不会对长笛的清晰演奏产生干扰。这些较为细致和新颖的配器处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德彪西配器艺术的独特魅力。endprint

五、细分弦乐器的广泛使用

在《牧神午后》中,德彪西对弦乐器大量使用的细分也具有一定的创造性,与其之前作品具有一定的区别,并且这种本质层面上的区别并不是德彪西在创作过程中忽视了乐曲横向关系中正常和非正常配器艺术的平衡观念,其具体指在德彪西的创作过程中合理使用弦乐器的细分原则来对多种音色组合下音响平衡问题的解决和处理,并且借助弦乐器细分的广泛使用还在乐曲音乐色彩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微妙变化,营造出朦胧、柔和、神秘的特殊音响效果,甚至在听众的眼前蒙上了一层纱,营造出唯美的意境?譼?訛。

六、对多种织体的同时结合应用

在西方管弦乐音乐创作过程中对伴奏织体的使用一般相对复杂、丰富,特别是在织体中融入了一定的旋律、对位、低音等因素的多样化,给创作过程中如何获得鲜明的独立性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例如在管弦乐曲的创作过程中,旋律一般会选择使用弦乐器,而流动性较大的伴奏织体则往往倾向于使用木管乐器,当遇到节奏性较强的部分时就使用铜管乐器,且在低音音色的营造方面必然会使用大提琴、倍大提琴以及大号、长号等乐器。也就是说借助多种织体的同时结合应用,其乐曲的创作虽然也使用这些习惯性的创造方式,但是也具有一些创新之处,表现出相应的个性化特征。

现阶段很多配器方式的教学书籍在对木管和声问题进行讲解过程中都认为在对三个音的密集和弦进行配置过程中如果存在三个同类的木管就不应该使用两种同类型的木管乐器进行演奏,也不能使用三种不同的乐曲进行综合,避免出现不协调问题?譽?訛。但是德彪西的配器原则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突破传统想要在乐曲中表现出音色的多变并避免对音色进行重复性的使用,因此对德彪西的管弦乐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哪怕是极小的地方,其都尽量避免使用重复音色,进而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七、 竖琴在管弦乐器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传统的音乐艺术中竖琴是管弦乐队中处于装饰性地位的乐器,其只能够对乐曲起到点缀、烘托的作用,甚至部分教科书还认为不应该大量的使用竖琴音色,因为长时间使用竖琴音色会使听众产生厌倦之感?譾?訛。但是德彪西在对《牧神午后》进行创作过程中借助对竖琴的创造性使用却充分展现出竖琴音色的独特艺术魅力,借助竖琴独特的音色营造出一种飘忽、神秘的美感,从而使整个音乐单元表现出神奇的光色,充满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例如在第5-9小节中,德彪西就合理应用竖琴低音区的音色,用琶音的演奏方式结合带有弱音器弦乐器的演奏共同营造出神秘的艺术效果。而德彪西对竖琴的创造性使用不仅发现了竖琴的音乐艺术价值,也促使竖琴在管弦乐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从德彪西《牧神午后》创作过程中对配器艺术的创造性应用可以看出,其对配器艺术具有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也正是如此其音樂艺术表现出个性化的特征,受到欣赏者的广泛认同。对德彪西的音乐艺术进行研究,应该重点把握其配器艺术,从配器艺术入手对其音乐创作形成全面而深入的理解,感受其在配器应用方面的创新性和独特性,为音乐艺术中配器艺术的研究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注释:

?譹?訛梁宝忠.德彪西《牧神午后》音色处理技术探微[J].音乐艺术,2012(1):145-151.

?譺?訛王兴斌.论《牧神午后》的配器艺术[J].音乐创作,2016(2):170-171.

?譻?訛乐艺.由德彪西《牧神午后》初探管弦配器风格[J].北方音乐,2014(5):52-53.

?譼?訛贾巍.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配器分析[J].音乐大观,2014(2):107-108.

?譽?訛梁宝忠.德彪西前奏曲《牧神午后》配器细节[J].歌海,2015(2):61-64,80.

?譾?訛梁宝忠.德彪西《牧神午后》总谱分析[J].美与时代(下旬刊),2016(1):75-78.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德彪西
钢琴家德彪西(下)
钢琴家德彪西(上)
随想德彪西:《德彪西论音乐—反“音乐行家”的人》译后感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德彪西钢琴创作中美学思想的解读
德彪西音乐创作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借鉴
贝多芬《月光》与德彪西《月光》的比较分析
试析德彪西《格拉纳达之夜》音乐特色
诗画为媒、音乐为本——以德彪西《月光》为例,谈印象派音乐语言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