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家服饰的历史传承与变革

2017-12-21郑海宇

艺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传承融合

郑海宇

摘 要:客家作为一个迁徙于中原的一个支系,客家人的传统意识里始终植根于中原汉族正统思想观念,保存着汉人祖先的遗风,其服饰特点既是对中原传统的一脉相承,也有因地制宜的改变。客家服饰装饰符号是中原传统寓意与南方传统特色的融合,是具有自身特色的服饰体系。

关键词:客家服饰 传承 融合

服饰是一个民族或族群共同精神认知和民族文化的外在表征。就中华民族而言,服饰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直观表现形式。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华”谓之章服之美,而礼仪之大则称之“夏”。文明从礼仪开始,而礼仪又从章服中诞生,可见服饰在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地位。

种族、环境、时代是构成艺术基本动因的三大要素,任何文化的产生都与其自然环境有重要的作用关系,客家作为中华民族中一个独特的民系,其服饰特征体现着客家独有的精神文化,客家服饰文化的产生就正是植根于这种自然环境中,同时体现出客家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在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客家服饰文化不断涌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客家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

一、客家服饰来源与形成

在近几千年的迁徙历史过程中可以看出客家的迁徙并不是一个族群往另一个客地的单线迁徙,而是从中原面向南方各地的散点式多次迁徙过程,最终相继在闽西、赣南、粤东一带处定居下来。在这种为躲避天灾和战乱的人口迁徙状态下,其文化中各部分在迁徙过程中与途经地人民进行广泛交流,相互融合吸收,无论主动接受还是被动接受,客家人的服饰装饰图案融合了当地少数民族的特点,其中以壮、瑶、畲等少数民族的服饰风格有较大的联系。同时,作为地域性文化,客家服饰与闽籍、台籍等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种结合让客家文化在服饰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也体现着客家人海纳百川的传统思想观念。

然而作为一个迁徙于中原的一个支系,客家人的传统意识里始终植根于中原汉族正统思想观念,保存着汉人祖先的遗风,南迁的客家人在中原祖地多为大家族、贵族、士族,他们的骨子里无法忘记祖先的荣耀与祖地的文化,在客地的中原人尽可能地保留下祖先的文化。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在众多以地域划分为主要依据的族群外,客家以一种独特的发展方式成为汉民族中不可缺少的支系。地域划分为依据的族群其文化发展是一种相对静态的被动的发展,而客家民系发展则是非静态的多元发展,在族群迁徙中不断形成主动的动态发展方式。

二、客家服制的传承与变革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正统,其服制的艺术形式可概括为“造型宽大、线性剪裁”,后人可以从中体会到中原古风那种宽衣博带、选料精美、高贵、色彩华丽的特点。在几千年的文明里,无论形制上做出怎样的变化都没有舍弃这一特点。从秦汉、魏晋、唐等朝代的服饰都能体现出宽大、直线的艺术特征。

1.客家服饰和中原服制一脉相承

根深蒂固的中原汉族思想意识反映在客家人的服饰上尤为突出,客家服饰的特点可以用简朴、宽松、舒适度高来概括,当中蕴含着丰富的客家艺术内涵,从先秦开始,传统的服装便是深衣大袍,而客家人的服装,无论是上衣还是裤子都延续了这种“造型宽大”的特点。

客家服饰从总体上可以分为四大类别:客家男式服装、客家女士服装、客家儿童服装和常见的客家服饰等。以客家男装为例,基本与同时期的中原男装没太大区别,客家男子常穿的下装之一——大裆裤,独特的大裤头与大裤裆都体现出了和中原服制一脉相承的审美特征,大裆裤作为客家男子传统的服装,以裤裆深、裤头宽为特色,并没采用过多的装饰,以满足于客家人在田野耕种作业。客家人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男女同裤,传统的大裆裤同样适用于客家女子,只是在裤脚用滚边稍微装饰使之能与男装加以区分,体现出含蓄的美感。大裆裤腰部采用粗糙的面料主要是增加裤与腰部的摩擦力达到不易滑落为目的,还有就是粗糙的面料较为便宜,而节省不必要的开销。大裆裤明显继承了中原服饰的传统特征,内在原因是客家人与中原文化一脉相承,保留了中原传统服饰的基本特点,外在原因是基于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所控制,艰苦的生活环境与经济条件限制了穿衣方面只能滿足基本的日常生活要求。另外客家常见的下装套裤,也叫裤腿,也是沿用中原“袴”的传统,再如男子穿的水裤,即短裤,形制也与中原传统的“犊鼻裈”有一定的联系。

中原服饰在形制上还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则是交领右衽,这一点在客家服饰上也得到了充分的继承,客家妇女的大襟衣依然保持着这点传统的习惯。而南方少数民族则已交领左衽为主,这是延续了清以前中原汉服的传统形制。此外,客家妇女的发饰,从婚前的麻花辫到婚后的发髻都是对中原传统继承的具体表现。

2.客家服饰在迁徙中的因地制宜

客家先祖在进入客居地后对中原传统服饰进行了因地制宜的变革,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目的只为适应当地的生活环境状况。中原传统服饰等级森严,不同阶层、身份、性别、年龄的服饰都有自身不可逾越的象征性。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客家人去除了这种繁复的等级观念,男女老少皆统一服饰,以便适应山区生活和生产需要。在与当地少数民族沟通和产生交流的影响下,客家人结合环境和畲族的特点,把中原传统的长袍、长衫换成大襟衫和对襟短衫,也就是中原的唐装,或者叫“褂哩”,是客家男子常穿上装的两种基本形式。对襟短衫选料粗糙,造型单一,无论老幼都适合在任何场合穿着,而且经济实用,非常适合田地耕作,对襟短衫的出现正好解决南方天气炎热的自然环境问题,因而普及度非常高。

就女装而言,还抛弃了中原地区女装中常见的裙装而选用和男装同样的裤装,原因主要由于解决温饱问题是客家先民的首要事情,客家女性都要投身到劳动当中去,与男子一样从事体力活,无论耕作、采矿、砍柴都可以看见客家妇女的身影。这从侧面毫无保留地显现客家妇女伟大勤劳的一面。客家女装并结合当地少数民族的特点,收紧裤腿口和袖口以防南方山区的蚊虫和更方便适应山地生活。endprint

客家蓝衫是客家传统服饰文化的典型代表,以其“大”、“襟”和“蓝”而著称,在满足客家人山地生活劳作的前提下,又能彰显客家人简易朴素的勤劳美德,表现客家人躲避战争寻求一片生活净土的美好愿望。客家服饰并非穿完则失去其存在价值的,而是一代一代流传下去,这和客家人长途迁徙中形成保守、节俭的性格有密不可分的关联,也与客家人“祖先崇拜”的思想观念有密切联系。

3.客家服饰材质是客居地自然环境影响的结果

中原地区地处温带,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棉麻产量高,传统服饰在原料上可分为植物纤维和丝棉、帛两大类。服饰在原料上与服制形式同样都存在等级观念,棉麻质地的服饰通常用于寻常百姓,而丝帛制品用于上层人士。历朝历代对服饰颜色选择都来自于与那个朝代文化相对应的崇尚色或沿用前朝旧制。例如秦朝尚水德,则以黑色带微微的赤色为贵。而自唐始黄色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在五行学说里土代表中央方位,唐朝皇室尚土德,土德所指向的颜色正是黄色。可见,在中原文化中,色彩的选择与民族文化与统治阶级的意志密不可分。

客家服饰本源来自中原,在服装的选材上主要选用葛麻、苎麻为主,与中原服饰在选料上基本保持一致。南迁的客家人虽大多是大家族,自然环境的约束下,必须放弃沿用中原服饰中属于上层社会的丝帛,在色彩上也放弃了中原地区华贵鲜艳的色彩,这无疑令当时的客家先民产生心理落差。但基于当地环境因素的影响,在闽赣粤一带山区盛产蓝靛,种植方便,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又可以就地取材,直接使用蓝靛染成服饰,因此才会有客家蓝衫是客家服饰典型代表的说法。客家人崇尚自然,服饰颜色较为单一,主要以黑、灰、蓝为主,这或者与其迁徙的逃亡史有关,在此过程中珍贵的丝帛、华丽的色彩都成为阻碍,为了生存他们选择放弃故土文化中代表他们身份与地位的丝帛,而选择耐穿耐旧的麻质材料和耐脏的蓝色、黑色。而当客家人到达客居地后,无论男女都需要在山地从事生产劳动,上好的布料与华丽的颜色都不能很好地适应山地劳作,蓝的天、黑的土,渗透着客家人在迁徙的过程中内心渴望平静安宁的思想情怀,是客家人对自然崇拜的本性注入到客家的服饰当中,因此蓝色、黑色也就成为了客家服饰的传统颜色。

4.客家服饰装饰符号是中原传统寓意与南方传统特色的融合

客家儿童常穿交襟衫,带虎头帽,穿虎头绣花鞋,虎头帽是中原地区孩童的传统头饰,虎在中原文化中有威震四方、趋避灾难的寓意,还能保护财富,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客家儿童虎头帽、虎头鞋从造型和色彩上来说皆保留了中原文化的韵味,客家人将这种对后辈的美好期望继承下来,儿童的虎头帽正是承载着长辈对孩子的关心与祝福,因此传统的虎头帽并不再是单纯的避寒功能,而是客家人对自身祖宗文化传承的具体表现。客家人同时吸收南方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与中原相比儿童帽式中还有形似莲花的莲花帽,这是由于南方夏季多盛开莲花,产莲子。而莲在中华文化中同样有着美好吉祥的寓意,高洁且美丽。

深受中原儒家文化影响的客家人并不希望家里的女性在田间抛头露面,于是客家女性在劳动期间戴上了帽子并用一块长至脖间的布遮住面部只留下两个小孔,这种形式的帽子在劳动中极为不便。反观当地畲族女性所戴帽子帽檐处垂下短彩条,美观实用。客家女性吸收畲族女性的帽式特点将遮布变短至额部,避免女性抛头露面之余还能遮挡阳光,更具实用性。也有客家女性采用畲族女性帽檐处的彩条来装饰帽檐,这种遮住额部的帽子称作凉帽,成为客家服饰中又一特色。

穿在大襟衫外面的掩腹,也就是围裙,是客家妇女极具特色的着装,将南方山区生活中与之相伴的山花、蝴蝶、蜜蜂等作为题材绣于掩腹上,同时吸收当地土著居民刺绣中的几何纹样为主的简洁造型。其精美程度较中原相比更加简单质朴,与此同时又继承中原的传统,吸收儒家、道家及中原思想,有着深刻的寓意。

中原地区女性绣鞋花样繁复精美,但客家女性却在鞋垫上绣上精美的纹样,具有造型简洁、色彩明艳、图案多对称等艺术特征。这一点从侧面反映出客家人追求没却含蓄不张扬的内敛性格特质。

在中原传统文化中刺绣是重要的装饰符号,这种符号被广泛运用于衣、帽、鞋上。刺绣作为一种艺术符号以动植物、人物、几何图案、文字、器皿为主要题材。中原地区服饰上的刺绣以面为主,纹样多代表吉祥寓意。客家服饰上刺绣与中原地区不同的是以线条为主,这或许与南方山区物资匮乏有关。客家人的绣花纹样没有中原地区的大面积及繁复华丽,比之南方少数民族又更为艳丽精美。多以动植物为题材体现出平民阶级质朴的审美形态。色彩上保留了纯度高,明度低的中原古风,大多以黑色为底配以高纯度的红、绿、蓝、黄、白等明艳的色彩。

结语

客家服饰既有传承中原古风的内涵与韵味又有南方客地的融合。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对祖地文化“根”的情节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表达出客家人质朴、美好、追求安定生活的情感态度。

客家文化中的艺术特征和文化意义是以中原文化为根源与客居地融合而来的,有属于客家族群的独特印记。无论客家人经历怎样的变迁仍旧无法脱离他们的根。他们的服饰艺术是在中原古韵中延续发展而来,是值得尊重并将之延续下去的来自民间的独特艺术形式。每一个族群都不应忘记自己的“根”,只有站在屬于自己的文化上才能寻求更好更大的发展力量,让整个中华民族的艺术语言成为永恒。

参考文献:

[1]郭丹,张佑周.客家服饰文化[M].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2]陈佳,客家服饰与自然环境[J].学理论,2011(29).

[3]李莜文.从客家服饰看其文化与南方民族文化之融合[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5).

[4]刘运娟,陈东生,甘应进.浅析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3).

[5]魏丽.浅谈客家传统服饰的特点[J].文化学刊,2008(5).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江西武宁打鼓歌保护和传承的路径探讨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