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淮海地区淮海戏音乐形态及美学价值研究

2017-12-20姚思怡

魅力中国 2017年46期
关键词:传承与保护美学价值

姚思怡

摘 要:每一个剧种通过声腔的传承与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流派,也标志着这个流派自身开始走向成熟。淮海戏这一剧种俨然已经成为戏剧世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逐渐形成有自身表演特色的艺术形式,转型调整保护与振兴地方戏曲,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淮海戏的形成及发展以及保护地方戏曲的重要性。

关键词:淮海戏;美学价值;传承与保护

我们认为,戏曲是民俗文化,是一种习惯,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在生活和实践中长期、稳定和流传下来的,是对通俗民俗、风俗习惯的简要总结。我所研究的民俗文化是淮海戏,为此我还通过请教专业人员欣赏了淮海戏的经典作《三拜堂》。

一、淮海戏的历史

淮海戏,又叫做“三刮调”。是江苏省的一部地方性戏剧,主要在江苏省连云港,盐城和盐城市城乡地区饱受欢迎。

(一)淮海戏的起源

淮海戏发源于乾隆年间,到现在已经有两百四十余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一九四零年,创建了淮海区域抗日民主根据地,并且组织了“救亡协会”和“实验”,并于1947年建立了大规模的淮海剧团。

(二)淮海戏的发展史

“拉魂腔”,又叫做“三刮调”。一八八零年后,初期说唱民间故事的“门头词”曾与徽剧、京剧、 淮海戏。淮海戏的标准发音为沭阳方言,并且综合了近泗阳和海州两地的口音。

二、戏曲的美学价值分析

中国戏曲淮海戏演出中的艺术具备了美学特色,它标志了世界戲曲剧种三大表演体系之中的“梅氏体系”。淮海戏与国内其他戏剧都是以历史、其他故事等形式来进行歌舞演出,从而把音乐,文学,舞蹈以及绘画等艺术形式综合在一起,最终塑造出一个生动逼真的人物形象,在表演过程当中承载了优良的中国历史文化。

(一)舞台的形式

淮海戏在舞台形式上,并不是很重视戏曲演员在舞台上的舞蹈和动作表演,流动量很大,其中应该以演唱戏曲为主。直到淮海戏渐渐形成了戏班和戏组以后,才开始注重和完善程序化舞台、舞蹈动作的表演。在淮海戏的生长孕育时期,通过向京剧以及其他戏曲的研讨学习,再根据淮海戏戏曲本身的传统特质,后来慢慢的产生了新颖的表演艺术形式。淮海戏令人印象深刻无非就是戏曲中生角的表演,淮海戏中的生角十分有特色,具有朴素简约的风格特征,动作上活泼明快,且刚柔并济,它与北方戏剧的风格具有相似之处。其中生角又可以分为小生,须生,武生,老生等角。

(二)地方方言—拉魂腔

“打门头词”、“小戏”、“淮海小戏”是淮海戏在二百多年前的发展过程当中前后出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称号,最初的形态是“打门头词”的形式。在唱腔上,逐步综合了“淮”、“海”两种腔体。Ayahoo Wales曾经在文章中说过这样一句话--“戏曲中声腔是戏曲的魂”。地方戏曲的声腔主要是由地方方言发展而来的,而地方上的方言确是地域文化的前提和基础,地方语言上的差异性只不过是一种表现的形式罢了,实际情况确是地域之间文化的差异性;淮海大地这片具有区域性的语言造就了当今中国地方戏曲百花园中一朵奇葩--"拉魂腔"。"拉魂腔"见证了淮海戏的发展历程,每当谈及到"拉魂腔",不得不说起三位祖师爷。根据有关历史材料记录,在清代晚年,今连云港当地海州有分别姓丘、葛、张三位民间艺人演过"三小戏",他们在经过前人的经验和履历,将海州地方区域传播的太平调以及猎户腔经过加工和改良,从而就形成了"拉魂腔",其深受来百姓的喜爱;他们通过戏曲的曲调具有流动性,靠着卖艺去生活,丘到淮北卖艺,最终发展成了现在的泗州戏,现在泗州戏的老艺人里面,既然有人自称为丘门的门生。葛卖艺到了山东西南地区滕县、峄县一带,最终发展成为了今天的柳琴戏。淮海戏,泗州戏和柳琴戏一开始都叫做"拉魂腔",拉魂腔的名字由来,是因为旋律动听,声腔优美,能和观众心灵产生共鸣,由于人们对这个腔的喜爱,所以把该腔称之为拉魂腔。

(三)唱腔的艺术风格

淮海戏唱腔最开始源于说唱,直至现在其表达的方式说唱性较强,以诉说的方式比较多,是由自然音腔形成的曲调。在以前,“五字夺”“花腔八句”“扬了”等早就属于淮海戏的曲调。并且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构成了腔体体系,其中包括基本曲调、辅助曲调和其他曲调的唱腔。

在淮海戏的演唱技巧上,也时而会用一些女腔在男腔的唱法中,但不能随心所欲的多用,演唱者要认真掌握与体会其中的真谛,才能有效的防止男腔女化,从而达到男腔的真正高度。但男腔却远不及女腔那样匠心独具,如痴如醉。在广大淮海戏地区,这些唱段都广为传唱,深得淮海戏观众的喜好。

三、淮海戏的传承方式及发展

淮海戏传承的方式和西方音乐的传承方式是不一样的,关键是要通过口和耳来传播它的形态,内心要了解其中所蕴含的韵味,就是口传心授。它的传承载体是人,所以一旦缺失传承者,就会让淮海戏面临灭绝。

(一) 淮海戏的传承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这样传承的形式过于落伍了,但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传承形式,才能给演唱者更多的学习与创造的空间。西方音乐家学习音乐过分的依赖于乐谱,而中国的传统音乐家的乐谱却具有不确定性。老师通过语言传播的方式,将演唱的技巧传授给学生,学生再通过“心授”的方式来领悟其中的精华之处。在老师传授过后的基础上学习,并且加入自己的审美及风格,再次进行二度创作来呈现作品。虽然早期淮海戏并没有谱子可以依靠,只能靠师傅传授,而在建国之后,著名艺人单维礼开始把部分的曲谱记载下来。一九六三年在泗阳中学,音乐老师广乾调,开始对淮海戏的乐曲进行收集、整顿和钻研,并把淮海戏进行分类。直到一九七二年,一共整理出了女腔二十九曲;男腔十七曲曲;器乐曲牌二十九曲。

(二)现有的发展

淮海戏是淮海地区独特的文化背景,植根于苏北大地,源于农村丰富的民间传统习俗,贫乏的娱乐生活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由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严格意义上,农村地区不断萎缩,这使得淮海戏曲的放映逐渐减少,生活空间面临着的危机。然而淮海戏唱腔用当地方言演唱,这种方言在旋律与演唱上体现出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对当地人民有绝对的亲和力,这是其传承与发展的有利趋势。

据了解,地方戏曲进入校园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对当地的文化、教育部门,让学生享受零距离的地方戏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还可以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更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伴随着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文化认识的觉醒,人们开始发现它的艺术与文化价值。在江苏,作为苏北地区戏剧的代表,淮海戏在各方面都体现了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重点是音乐中优美的歌声,悠扬的旋律,以及独特的唱腔和伴奏,突出了声调语言。淮海戏不仅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珍宝,更是历史研究资料。在政府和专家的支持与更多保护鼓励政策措施的双管齐下中,让我们相信淮海戏将会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淮海戏的保护工作

人们认为只要整理,收集,拍录就是对淮海戏的保护,事实上,并没有有效的把淮海戏的传承下来,淮海戏真正需要的是活态上的传承和保护,通过对这种现状的了解,列出以下传承与保护淮海戏的几点建议:

一、树立正确的保护观念

促进淮海戏保护工作顺利的开展,淮海戏多流行于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民们想要过上城里人般的生活,新农村的建设使美丽的小村庄,古老悠久的集镇逐渐消逝。农村的居民开始离开土地,到外边创业和工作,农村人口的不断减少,导致了淮海戏失去了演艺市场,在这样的情况下,保护工作就由政府来承担,政府开始树立起保护意识,承担起淮海戏的保护职责,制定符合当地的保护措施。

二、对淮海戏继承人的保护

关于对淮海戏的保护,有人采取录像,录音等方式来记录,有的是采用旅游资源上的开发,组织演出。我认为最有效的保护是对淮海戏演员的保护,没有从事淮海戏工作的人,就谈不上有效的保护,只有后继有人,代代相传,才能长久的保护淮海戏,最有效的方法是对现有的区域中对淮海人员普查和对具有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可。鼓励淮海戏演艺艺人招收徒弟,这样才可以有效的传承,传承人一旦消失,淮海戏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政府应该筹募一些资金来对现存的淮海戏班子、团队进行扶持,给老艺人们开课收徒给予补助,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得淮海继承人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从而使淮海戏后继有人。endprint

猜你喜欢

传承与保护美学价值
河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的研究
贵州黔东南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新探
文艺美学观念与散文艺术价值研究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体育艺术的美学特征及美育功能研究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关于《诗经》中的婚恋诗及其美学价值分析
现代城市雕塑的美学意义探微
中国画的高贵传统
关于扬州口头文学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