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教育资源 创新培养体系

2017-12-20赵小萍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9期

【摘 要】我校自携手同济大学“苗圃计划”以来,依托大学高端、优质的学术资源,充分挖掘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潜质,努力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培养体系,促进学校的高品质、内涵式发展。立足创新素养,研发了“隐性课程”“专门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创新拓展课程;开展微项目研究,使学生接受科研训练,自主培育创新能力;开展多种创新型项目比赛,提升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技能。

【关键词】创新课程;微课题;创新型项目比赛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67-0073-02

【作者简介】赵小萍,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江苏靖江,214500)教师,高级教师。

高中阶段是有效培育学生创新素养的关键期,普通高中必须抓住创新素养培养的“教育黄金期”,走特色化、创新化的发展之路。近年来,我校在“弘毅文化”视域下,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发展为先”“以创新为重”,挖掘和培育学生的创新潜质,努力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发展的培养体系。自我校成为同济大学“苗圃计划”实验基地以来,我们依托同济大学高端的学术资源和优质的实验设备资源,着力丰富创新拓展课程,举办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创新课程的学习和创新实践活动中,激活追求发展与创新的内在动力,形成喜欢创新、善于创新的基本素养,实现中学与大学的贯通式培养,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一、立足创新素养,丰富创新课程

我校以开发潜能、发展特长为核心,研发了“隐性课程”“专门课程”和“活动课程”三位一体的创新拓展课程。“隐性课程”包括三个子课程,即育德修为课程,激发学生梦想与担当精神,培养创新人格与精神;学科实践性学习课程,将学科课程实践化,丰富创新土壤,发现创新课题;生涯规划课程,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规划自我,成就创新人生。“专门课程”即创新教育课程,了解创新知识,培养创新自信、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活动课程”包括两个子课程,即个性化社团课程,培养兴趣爱好,发现强势智能,拓展创新阈限,培养创新个性;创新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技能,培育创新品质。

与同济大学“苗圃计划”结缘后,我校的创新教育“专门课程”不断拓展和延伸,具体表现为:

一是创新入门课程。本课程的价值定位是以兴趣为指向,引导学生走进创新殿堂,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初步的创新能力,在高一年级开设。本课程主要是通过“教授进中学”进行创新课程讲座的形式,丰富学生创新与实践、科学与工程相关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

自与同济大学“苗圃计划”签约以来,来自数学、物理、航力的李少华、王占山、陶伟忠等十几位教授多次走进我校,走近学生,开设了数十种创新课程,如数学与金融、结构工程中的力学、软物质物理、数学思考方法、飞行器探秘、动力学与航天工程、如何开展创新型课题研究等。同时我校还选派师生参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AP课程学习,现已成为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签名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简称AC)合作试点中学,部分师生成为AC课题的学习者、受益者。一系列丰富多彩、类型多样的创新课程讲座使学生拓宽了视野,激发了探索热情,点燃了创新之花。

二是开放性课题类创新课程。本课程的价值定位是培养解决较为综合复杂性问题的创新能力,在高二年级实施。本课程将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创新化,在保持研究性学习开放性、研究性和实践性特点的同时,增加创新性。每3~5个学生组成一个创新课题组,学校根据课题方向配备相应的大学和中学导师,引导学生打破习惯定势,运用创新技法等手段,带着“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头脑观察生活,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课题,力求“发他人所未现”;指导和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提倡超常规思维,研究解决问题,“明他人所未明”。

二、开展创新微项目研究,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植根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土壤之上。我校依托“苗圃计划”开展了创新微项目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从高二年级开始,我校和同济大学共同商定了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机制。在学生自愿报名的基础上,通过严格面试,遴选出部分兴趣特长突出、富有创新潜质的优秀高中生。他们在数学、物理、航力等多个方面建立创新小组,合理利用拓展型课程和活动型课程的时间,參加各种学科竞赛创新活动,开展创新微项目研究,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由创新小组开展的“熔积式3D打印机的组装和改造”“便携式霜冻清除装置的探究”“向日葵晾衣架的设计”“雨具的研究与改良”等项目已经顺利结题,其中“熔积式3D打印机的组装和改造”获同济大学创新项目研究一等奖。在创新微项目研究的实施过程中,我们重点做了三件事:

1.科学选题。学校以同济大学“苗圃计划”创新微项目为契机,进行了“如何开展创新型课题研究”的课程培训,鼓励学生从自身的内心需求及自然、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从中凝练成创新项目;指导学生学会查阅参考文献,认真分析项目内容,撰写项目申请书。

2.实施项目研究。项目研究小组根据设计的方案,在合理安排时间的基础上,或设计调查问卷,到实地进行调查、采访;或进行大胆构想,创意设计新产品;或进行实验研究,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或画图纸,制作模型;等等。例如“熔积式3D打印机的组装和改造”的项目小组在广泛搜集资料,反复比对的基础上,自行购买了打印机的零件,认真阅读程序代码,成功组装出一台3D打印机,并打印出第一件作品。可是他们很快发现打印的作品容易出现毛刺、变形等问题,于是小组成员认真研究和探讨,充分考虑多种影响因素(例如温度的变化、材料的品质、凝固时间等变量),在本地加工厂自制配件,大胆进行改良设计,终于打印出质量较好的作品。小组成员深刻体会到:“设计改造是一个从设想、验证、排错到再设想的一系列不断优化提高的过程。通过全程体验工程设计的各个环节,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交流沟通、团队协作能力。”

3.举行成果答辩。每个项目小组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整理研究成果,撰写结题申请报告,精心制作PPT。学校组织了由学校领导、项目指导教师和大学专家教授组成的答辩会,学生介绍项目研究情况,展示项目研究成果,对评委提出的问题进行答辩,并通过答辩评选等第奖次。

三、举办创新比赛,提升创新技能

我校依托“苗圃计划”,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创新型项目比赛。如航空模型制作飞行大赛,学生认真聆听了同济大学飞行器所所长沈海军教授所做的航空科普讲座,并在沈教授的指导下积极制作飞机模型,交流制作心得,开展飞行比赛。学校还组织学生走进大学校园,走进一流的科学实验室,走进科技创新的前沿领域,参与科研课题,参加结构大赛和智能机器人大赛,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乐趣。学生在一系列的创新实践活动中探索、发现、想象、创新,求新、求异、求变、求优,创新意识、创新品质、创新技能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和提升。

携手同济大学,实施“苗圃计划”,拓展创新课程,参与创新实践,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保证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促进了学校的高品质、内涵式发展,为我校的创新教育改革迈上更高层次提供了机遇和挑战。endprint